据新华社消息,记者2日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我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目前,平台试运行的9个省(市)首站冷链食品进口量占全国的90%以上。
据介绍,该平台基本实现了从入关到生产加工、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的全链条信息追溯,可在网上排查、精准管控、现场处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加强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各省(区、市)市场监管部门优化完善省级平台,加快与国家平台数据对接,指导督促生产经营者及时准确上传货物。来源、目的地、数量和地点等关键数据确保“来源可查,目的地可追”。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可以“一键排查,快速定位”,为疫情防控而战。
会议要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对食品进口商、生产经营企业、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保鲜电商、餐饮企业等进行全面排查。年底前实现企业自建冷库、第三方冷库全覆盖、全备案。严格防控进口冷链食品从口岸到境内的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无检验检疫证明、无核酸检测报告、无消毒证明、无追溯信息的,不得上市销售。加大对来源不明、相关票据不全的进口冷链食品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引导生产经营者对进口冷链食品实行特殊渠道进货、特殊区域储存、特殊区域销售。
进口冷链产品从业人员
如何做好自我防控?
据新华社消息,11月30日,青岛市所辖胶州市在对进口冷链产品定期例行核酸检测时发现1例无症状感染者。该无症状感染者在青岛金一水产有限公司从事搬运和消毒工作.此前,天津、大连等地曾出现冷链产品装卸、搬运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情况。
为什么进口冷链产品的装卸工时有“招”,成为疫情防控的风险点?天津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何鹏曾表示,进口冷链产品已成为新冠肺炎主要传染源之一,冷链搬运人员属于高危人群。
一位冷库负责人说,“虽然他们都穿防护服,戴口罩和护目镜等。工人长时间会出汗,护目镜容易起雾,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擦汗和护目镜。或者做完面膜,都有感染的风险。”
针对进口冷链产品多台装载机“招兵买马”等问题,不少地方出台了相关措施,对进口冷链产品从业人员进行“摸底检查”。
11月16日,天津市防控指挥部发布管理规范,要求所有冷链食品从业人员每7天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疾控机构或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12月1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表示,北京市明确要求对冷链食品环境和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核酸检测,共同居住人员也要纳入“应检尽检”范围。
此外,进口冷链产品从业人员也要提高防范意识。青岛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姜发春表示,在个人防护方面,进口冷链产品从业人员必须佩戴口罩、手套和工作服,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服要定期消毒。从事进口冷链产品装卸的人员还应佩戴专业护目镜和防护服。
福州
进口冷
据新华社报道,在新冠肺炎一名进口冷链从业人员被确定为无症状感染者后,青岛对进口冷链食品加工企业和冷库进行拉网安排,并对全市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进行核酸检测。48435人全部完成采样,48315人获得结果,均为阴性。
青岛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陈万胜在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青岛市1日对进口冷链食品加工企业和冷库进行了拉网安排,对未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未按规定检测消毒、未按规定做好人员防护的企业全部暂停整改。
截至11月30日,青岛市累计杀灭进口冷链食品柜146个,共计3513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