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会上,湖北省文化厅厅长雷文洁首先对湖北非遗保护工作做了简要介绍。全省非遗保护工作整体水平居全国第一,三大保护方式成果居全国第一。屈原故里端午节、国际漆三年展等一大批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活动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投入有待加强等问题。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此次CPPCC咨询会旨在通过搭建平台、建言献策,加强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打造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
为此,会前,会长、田副董事长带队前期进行专题调研,并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离开现状;前往武汉非遗公司展厅、汉阳江心苑社区非遗传遗园、老茶馆皮影戏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赴云南省昆明、普洱、临沧、保山、德宏等地学习考察非遗项目保护利用情况。
省政协常委包宏志认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认识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泛化、重商轻文、保障不力等问题。他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凝聚社会共识,制定法规,确保规范保护。在具体工作中,要切实采取措施,科学保护传承,最终形成保护合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和魂,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和关键。说到底,无形保护就是对非遗传承人的拯救和保护。”国家级非遗项目湖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傅群刚直言,作为非遗传承人,他和弟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他举了一组数据来说明,目前湖北省571名省级非遗传传承人中,已死亡54人,70岁以上261人,占57%。有57名国家级传承人,其中11人已经去世,26人已年满70岁。
恩施CPPCC副董事长陈卫平接过傅群刚的话说道,刚才我提到了无后辈的非遗传问题,这也正是我今天想要的。他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非遗传承人培养方式单一,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有些传承人能力有限,年轻人不愿意传承。他以恩施为例。恩施的非遗传主要分为师承传承和祖承传承两种方式。教师传播耗时长,不系统,不能形成规模。由于传承人和下一代的各种原因,祖先的传承也难以维系。
“湖北是漆艺发源地,发展基础较好,但发展滞后于福州、厦门、扬州等知名漆艺产区。”CPPCC市民族委员会委员付忠旺建议,政府部门对漆树的种植和扦插、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漆艺的平台推广等给予资金投入、宣传支持和销售支持。
宜昌CPPCC董事长李亚龙李亚龙从本地出发,提了一个建议:“一定要打好屈原故里文化节的文化牌。”他提出了三点建议,包括屈原公祭的影响;把宜昌龙舟赛办成国内国际重要赛事;推动“屈原诗歌奖”成为中国文学的独立奖项。
“无形衍生品的发展和市场化不仅将证明
“不要让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技艺丢失,让技校学生掌握一门绝活。”荆州创业中专学校校长许晓兰筹资3400万元建立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基地,引进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个进入基地。在她看来,创办职业教育特色学校是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通过“校基地公司”的创新模式,可以实现非遗传传承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协商会上,委员们积极与相关部门互动建言献策,省财政厅、省编办等部门负责人积极响应。省财政厅副厅长何表示,将继续发挥财政职能,做好非遗保护资金保障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资金监督管理,配合文化厅等有关部门进一步支持湖北非遗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