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做主播哪个平台最好 做主播需要什么条件

既有直播的热闹,也有“直播第一城”的竞争。

11月3日,上海文旅局发布建设“品质直播第一城”的8项举措,杨浦区也推出“直播24条”对直播产业从人才到融资给予支持。

早在今年4月,上海就提出广播新经济是重点发展方向。5月,上海举办全国首个直播购物节“55购物节”,期间直播超过29万场,累计观众达9.5亿。

上海不是第一个提出建设直播第一城的城市。今年以来,广州、杭州、深圳、义乌、重庆、济南等城市相继推出了对直播产业的扶持政策,也纷纷打出了作为直播第一城或直播之都的口号。

这些城市大多是一二线城市,有的有聚集产业带的优势,有的则自带直播和电商基因。为什么这些城市加大了对直播行业的投入?而在这背后,直播从业者有哪些新的机遇?

11月3日,上海建成“优质直播第一城”,我们与几位行业从业者进行了对话,从技术、人、货、场、数据的全产业链探讨直播行业话题。

从上中下游看直播产业现状与未来

2020年上半年,直播行业进入全面爆发期。只有电子商务广播一个模块,据商务部监测,上半年直播带货场次就超过1000万场,活跃主播人数超过40万,观看人次超过500亿。

这是一个十亿美元的市场,影响力还在扩大。但相比上半年的快速爆发,下半年的直播市场被认为更加成熟和专业,超头主播的概率降低,中腰主播和品牌自播可能占据主要市场。

袁琪文化创始人赵圆瑗将主播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他认为,第一阶段是超级头部主播的出现,将整件事变成了一场流量游戏。超头主播要求全网最低价高提成。在这种情况下,品牌赚不到钱,本质上也无法为品牌溢价。

到达第二阶段后,生产线上的产品是稳定的,主播作为业务主体可能存在不稳定因素,如个人情绪、意外等。赵圆瑗认为,此时有必要孵化下一级“人”来分担风险。他举了三个例子:

第一类是具备垂直产品专业知识的全职主播,月收入可能在10-50万左右,潜伏期18个月左右。

二是城市里的小资产阶级白领们想把谁

直播作为副业。他们当中很多人想做但不知道去哪个平台播,也不知道哪里有货,如果有固定的货源、或者共享直播间,则可以让他们实现直播副业。



第三种是学生以及正在做职业转型的一批人,他们可以参与到公司的品牌直播中。




赵圆圆表示这三波人会成为未来的机会和趋势,因为“品牌本身需要的不仅是把货清掉,而且要做溢价、做扩散。主播技能和身份多样化,可以帮助品牌在消费人群中做更好地种草、推广”。



除了主播这一“人”的层面,直播带货还有“货”和“场”两个重要维度。



东方购物董事长兼总裁林震提出,限时、限量、限价的"三限原则"是在货上面亘古不变的规律,但并不是每个场景都会有转化,B站使用场景更多是UP主的内容分享,相比之下淘系平台有着与生俱来的购物场景,在这其中怎样将品牌、流量和平台对接好,背后需要服务支撑。



达达集团透露其正在探索直播购物的新业态,比如尝试了“直播购物一小时达”,结合同城配送和直播电商两种产业模式。



达达集团公共事务总经理陈治平认为,李佳琦、薇娅等头部主播为直播带货产业带来高光时刻,但也成为其他从业者难以触达和企及的流量天花板,后来者必须要创新而不是简单去复制。同时他表示商家自播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市场,一旦每个门店都做一场直播,规模体量就会十分惊人。





不过,直播带货仅仅是直播产业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能全面代表直播的产业生态。



据人民网发布的《互联网平台“直播+”赋能研究报告》显示,自2006年至今,直播行业从最初以秀场、游戏直播为主的直播1.0时代,发展到以电商直播为主的直播2.0时代,目前正在向“直播+”全面赋能各行各业的3.0时代进发。



新榜创始人、CEO徐达内指出不仅有以销售为重要目的的直播,以品牌为目的的直播同样具有价值,比如B站擅长的知识直播。



B站直播事业部总经理王宇阳也表示,除了实体经济外,未来数字内容和直播的结合也会越来越丰富。以罗翔为代表的UP主也在通过直播的方式传播专业领域知识,“除了实体经济外,未来的数字内容和直播的结合也会越来越丰富。以前的知识和行业也会在结合中产生新的东西”。






上海加入“直播第一城”战局,


对从业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蓬勃发展之下,直播行业正在走向十字路口。



一边是早期野蛮生长后留下来的监管难题,市场上主播和MCN机构鱼龙混杂;一边是盲目跟风入场的许多玩家开始撤退,行业趋于冷静,流量红利渐退。



在这种背景下,要想直播行业可以持续稳定的发展,外部监管和扶持的介入必不可少。今年以来,多个城市都根据其自身产业带优势和直播经济基础,发布了扶持本地直播行业的多项措施,上海也是其中之一。



据新榜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上海MCN机构签约达人总数已经达到1918人,B站、拼多多、小红书、携程等布局直播的互联网平台也扎根于上海。






上海对于直播的扶持落点于“品质直播”,强调专业、有文化内涵的直播内容,优质的产品和供应链,以及规范完善的管理体系。



从这一点出发,上海市杨浦区发布了“直播24条”政策,包括根据主播年直播带货纳税销售额和区域贡献,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根据对区域贡献程度及项目知识产权的属性、创新程度,对研发投入最高给予500万元补贴等等。




此外,杨浦区还与携程、B站、小红书等多个企业联手发起“直播产业促进联盟服务”,组团对接上海有需要的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开启直播,试图带动万家中小企业云上共建直播生态圈。






在全国参与了6个直播基地建设的新榜创始人、CEO徐达内表示,单看资金补助,上海的政策未必是最好的,但在上海可以形成直播上下游完整产业链,有人做底层设施、有人做人、货、场,有人提供平台,有人提供数据服务,这一点比钱更重要。



相比于杭州、广州等传统认知中的电商优势地区,上海定位“直播第一城”的产业基础一直是很多人热议的话题。



对此,杨浦区文旅局长杨茵喻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了上海的“三国演义”,即以回力运动鞋、上海家化为代表的国字号品牌、以B站、完美世界等二次元产业衍生出的国潮文创,还有上海本身的高度国际化属性,这些都能为直播经济提供很好的舞台。



赵圆圆更是将扶持政策总结为四个支持:工作支持、生活支持、资源支持和资金支持。他认为主播如果想要到这个环境下发展,需要的就是综合性支持,“希望工作上有好的园区,生活方面子女上学、老人就医等资源上,还有平台资源、减免税政策等等,是相辅相成的”。



而除了提供适合直播的环境和对主播的利好条件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也是这一次很多人关注的政策亮点。



东方购物董事长兼总裁林震认为一个区域里面要有活力,中小企业的参与十分重要,“在直播这件事上,我觉得需要给中小企业更多的资金和扶持,实际上对很多头部企业来说是一个更大的受益”。






在今年3月,阿里巴巴在《2020淘宝直播新经济报告》中评选出了十大淘宝直播之城,杭州、广州、连云港位列前三,上海位列第五,但上海的淘宝直播用户观看数量为全国第一。



上海此次强势发力,不单纯追求直播体谅上的“第一”,更强调品质第一,计划让上海在直播的品牌、内容、服务、人才等全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准。未来,全国直播经济的格局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



而归根究底,这场“直播第一城”的竞争到底在争些什么?



“直播电商将人、货、场高速流转,是一个效率更高的新型产业”,有业内人士指出,“本质其实是在争人,争产业,也是争城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