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新链条九段 创业链条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骨水泥材料团队的研究人员正在测试实验材料。黄

“我们的产品出口对检测要求很高,但公司缺乏检测能力。如果能使用实验室检测系统,就太方便了。”7月29日下午,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一场企业交流活动上,参会企业代表表达了与实验室合作的意向。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作为广东省首批建设的省级实验室之一,自揭牌以来,一直致力于科研成果与工业应用的对接,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近年来,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仪器和华南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相继落户松山湖科学城,为松山湖乃至东莞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原始创新的新引擎。在此基础上,松山湖着力完善创新链,构建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之间的一系列中间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保持创新不踩空挡,从而为全链创新体系补上关键一环。

作者:林东丽陈启亮张莎

创新发展模式

打通从科研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2017年,60岁的王恩革退休,不再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当时他收到了好几个邀请,其中一个来自广东,东莞市政府想在松山湖建一个材料实验室。王恩格犹豫了一下,“因为我不知道我还有没有力气。”但最终,他选择了东莞。

他们都是60岁之前被选中的,60岁之后才有机会选择。接过这个担子,王恩格表示这是自己退休后的选择。他说,建设具有新体制新机制的材料实验室,探索开启从科研到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规律,是他人生的最后目标。

2018年4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揭牌,目标定位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南方新材料研发基地、未来国家材料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粤港澳研究中心。

高定位的背后是强大人才团队的支撑。王恩革院士担任理事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赵忠贤院士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材料领域专家王伟华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陈、赵金奎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相继加盟,迅速形成实验室多层次人才队伍。

在此基础上,材料实验室布局了四大核心板块:公共技术平台、科学仪器、前沿研究板块、创新模型工厂和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致力于打造“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型”的全链条创新模式。

“与同批次开工的其他三家省级实验室相比,材料实验室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依托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以全所实力筹建,具有集团化运营优势。”实验室主任王伟华曾经说过。

为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打破R&D平台与企业信息沟通的盲点,突破产学研壁垒,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代表的松山湖积极推动R&D大型机构全方位共享互动高科技资源。

广东汇诚真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东莞市大朗镇的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R&D真空应用设备的生产和销售。关于产品使用的新材料,惠诚真空科技董事长罗志明表示,企业R&D对设备的依赖度特别高。然而,新材料的购买成本

在松山湖管委会的领导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多家企业形成有效对接,实现创新互动。松山湖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欧阳南江说,“在松山湖,我们有最尊重科研精神的创业型科学家和企业家。”

材料实验室位于松山湖,可以从更多角度与城市互动。近期,材料实验室与王山湖博物馆(筹)进行了多次交流,围绕文物研究展开合作,探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验证考古研究中的一些推测,共同拓展更多研究领域,带来更多有益成果。

tyle="font-size:15px;">带动“文化+科技”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松山湖的重要布局。目前,松山湖已在探索借助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平台,利用高科技检测与修复手段,开展文物鉴定、维修、保存等技术研究,建立文物检测与修复研究中心,带动相关产业在园区发展,多元化创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路径。


教授“下海”


创新样板工厂走出成果转化新路径


推动科研成果顺利产业化,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最重要的使命和愿景之一。其中,“创新样板工厂”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实验室推动产业技术研究与产业转化重要环节。


科研成果在样板工厂内进行小、中试孵化,并适机与社会资本结合,持续培育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新材料高科技企业……通过创新探索,创新样板工厂走出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路径。同时,通过密切关注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研发难题,实现产业需求对科研的反向拉动。


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的成立,便是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取得实效的重要成果。今年5月22日,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在塘厦镇正式揭牌,创新样板工厂中的3个团队:付超研究员带领的多孔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团队、曹永革研究员带领的光功能透明陶瓷及其产业化团队,以及刘开辉研究员带领的轻元素先进材料与器件团队入驻。


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以多孔陶瓷材料、复合材料、透明陶瓷材料、单晶薄膜材料为突破口,致力于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化基地。


曹永革和付超的团队是材料实验室引入的第一批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当时两人离岗来到材料实验室,都做了一番心理建设。曹永革表示,从一个科研工作者变成一个创业者,身份转换的过程非常痛苦。科研工作者只需要懂得技术,创业者除了技术之外,还需要掌握管理、市场、金融知识,得成为全才。“我们说‘教授下海’,其实大家也都做好了心理准备,那就是前期肯定是被淹的,但最后我们一定要生存下来。”


事实证明,这条路他们没有选错。目前,研究院已经在4个领域取得国际领先水平,有6个已成熟、可产业化的项目,旗下有8家产业化公司成立,有27项已申报的国家专利,并与各行业的34家龙头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与100余家客户达成了应用约定。


“我们的东西到市场上去,基本上没有同水平产品能跟我们竞争。”研究院院长付超表示,多年的科研深耕,是团队的优势所在,大湾区创业沃土所带来的奋发与创新精神、东莞的各项政策扶持,让他们将这种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除了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的三个团队,材料实验室的其他创新样板工场团队也正在取得全方位进展,呈现出繁星点点的新格局。


打破制度制约


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创新孵化体系


在松山湖,为数众多的新型研发机构,正在开展一场自我革命式的提质增效行动,成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另一重要平台。


近年,东莞市提出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针对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层激励方面存在的制度制约问题,提出了核心团队为主的协议运营、院企协同发展、完全企业化经营等三种模式。新型研发机构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改革路径,力争激活科研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在探索体制管理与激励机制新模式上,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下称“工研院”)饮了“头啖汤”。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工研院大胆开展体制与机制创新,突破国有研究机构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创新、创业、创富”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此外,还建立成果收益激励机制,将获得知识产权评估价值的50%—70%奖励给团队,最大限度地保证研发人员的利益,提高研发人员创新积极性。


这并不是工研院第一次进行大胆创新,2011年,理事长邵新宇、院长张国军和团队商议后决定,不把积累的资金用来年底发奖金,而是决定投资孵化器,正是这次具有长远眼光的决策造就了松湖华科。2013年松湖华科获批成为东莞第一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现如今,它已连续多年被科技部考评为优秀(A类),享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在全国的孵化器排名中,松湖华科位列第57名。


目前,工研院汇集了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优秀人才,以及具备工程、金融、管理等经验的企业人才,建立了一支600余人的研发团队和1000余人的成果转化团队,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


从2005年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成立开始,松山湖便开始了对产学研融合的探索。15年过去,松山湖已聚集了30多家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其中23家被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在松山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原始创新产业化筑造了肥沃的土壤,不少研发机构已在松山湖形成了成熟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与科技创新孵化体系。


位于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的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建于2013年,是依托清华大学和深圳清华研究院的科技成果,以及国内外一流的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在东莞松山湖搭建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平台。


在清华东莞创新中心的孵化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创业投资回报“反哺”。“新型研发机构的资金运作能力并不强大,因此我们需要尽快孵化企业,让企业快速成长起来后,反哺实验室。作为一个经营机构,我们必须选择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实验室的发展问题。”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副主任邬新国表示,以成果为导向,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更快地做出有投入产出比的项目正是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发展模式的核心。


为最大可能实现投资回报的“反哺”,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将产品看得十分重要。“即使是来自清华大学的教授,我们也首先衡量其产品是否有市场价值。”邬新国表示,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对每一个项目精心设计个性化孵化方案,前期通过组织专家组、投资团队对其进行调研,以市场为目标进行评判,确认项目能够从中试走向产业化,之后对接投资方、匹配合适有经验的人才和团队,帮助其融资及壮大,使其最后顺利走向产业化,“就像养一个孩子一样,”邬新国感慨道。


巧解企业难题


订单式向全国征集技术解决方案


除了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与高校院所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松山湖还在探索通过举办粤港澳院士峰会、创新挑战赛、创新松湖创业大赛等科技品牌活动,用好市场的力量,撬动更大范围的顶尖创新力量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


2020年7月,第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暨2020广东创新挑战赛在松山湖启动,作为一项由科技部为推动成果转化开展的国家级赛事,本届大赛首次将广东主赛区放在东莞,由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东莞市科学技术局承办东莞赛区赛事。


大赛进一步展现了东莞围绕区域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重点挖掘企业技术难题,面向全国范围征集技术解决方案,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决心,也进一步彰显了松山湖科学城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创新禀赋和责任担当。


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坐落于松山湖,该公司知识产权部部长罗俐表示,生益科技盈利来源的保障,正是源于创新的红利,重视研发与创新人才培养,才能搭建起更好的研究平台,希望大赛可以带动更多园区企业提升创新水平,实现更好发展。


在本届创新挑战赛中,松山湖围绕园区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聚焦新材料产业,制定了统一的工作实施方案,重点挖掘企业技术难题,面向全国范围征集技术解决方案,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帮助企业科技创新打通“最后一公里”。


为鼓励技术需求解决方积极响应企业的技术需求,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大赛将为需求解决方提供现金奖励。同时,对于达成技术合作并签订合作协议的需求企业和技术解决方给予奖励。


除此之外,松山湖还出台了其他配套政策,分别对个人、团队、企业以及创业者给予不同程度上的支持。为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到松山湖创新创业,松山湖还实施了高层次创业人才“梧桐计划”、人才安居工程,给予全方位扶持和配套服务。


随着众多企业技术需求通过赛事等精品科技活动精准高效对接到相关平台及团队,大赛必将推动松山湖乃至东莞新兴产业加速高质量发展,为广东打造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贡献更多东莞力量。


■样本


多孔陶瓷团队


向产业转化“加速跑”


在多孔陶瓷团队的实验基地还未安装空调的时候,盛夏的南粤酷热难耐,高温预警频发,“工友们在车间待一会就一身汗,待一整天回去,衣服一拧都是水。”多孔陶瓷团队技术骨干郭学广回忆道,“不到半年里,自己体重已经轻了十几斤。”


2018年4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揭牌成立,其中,材料实验室所搭建的创新样板工厂板块,致力于将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推向产业化,由材料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付超研究员带领的这支多孔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团队,正是入驻团队之一。


入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不到一年时间,该团队完成了从研究方案制定、实验设备采购、中试试验平台搭建以及实验工作的全面开展。这也成为这一省级实验室建立以来,在科研成果向市场应用转化领域取得的最快成果。


团队研发的材料通体黑色,表面分布有微小孔洞,外观上类似于电器包装盒内常见的塑料泡沫,因此业内有时也将其称为“泡沫陶瓷”。据研究团队负责人介绍,该陶瓷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能,可承受1600℃的高温,以此制作的燃气燃烧器,应用于能源、化工和环境等领域,可大量节省能源消耗,实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此项技术此前仅有少数国家掌握,我们经过三十年的研究才获得突破,将来投入使用,可以不用再被国外‘卡脖子’了。”战斗介绍道,从入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来,整个团队就以原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全力推进关键技术研发。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产品于2019年7月基本定型,进入中试阶段。


多孔陶瓷团队中的郭学广原本就职于东北某军工企业,从事机械设备研发制造十余年,经验丰富。2019年2月,他却选择离开了熟悉而稳定的工作环境,从沈阳南下东莞,加入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多孔陶瓷研究团队。“我热爱这个行业,但是原来的环境待久了,慢慢没有了年轻时的劲头,没那么敢打敢拼了。”对于这个选择,他说,在这里重新找到了一种创业的激情,虽然辛苦,时常要加班到一两点,但还是觉得值得。


“绝大部分的设备都是我们自主设计,属于非标准零部件,找到能生产的厂家非常难。”为此,郭学广和同事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走访的设备厂家数不胜数。“找一个合适的厂家很不容易,基本要当面谈三次以上,才能确认能否满足我们的生产要求。这半年里,很多时间都在出差,全国到处飞,两三天就能走好几个城市。”


目前,实验室已引入的18个科研团队,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所研究的项目内容涉及实用的合金材料、先进的量子材料等多个领域。这些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优质研究项目,也吸引了东莞各镇街的目光,纷纷前来寻求合作机会,塘厦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5月22日,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在塘厦镇正式揭牌,付超的多孔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团队与曹永革的光功能透明陶瓷及其产业化团队、刘开辉的轻元素先进材料与器件团队一起入驻了该研究院。


目前,多孔陶瓷团队研发的多孔介质燃烧系统面功率密度突破4.5MW/M2,满足多个行业商用需求,已与20多家企业签署合作开发及应用协议,涉及锅炉、压铸、石化、环保等行业。


■数读


◎目前,松山湖共有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其中省级认证共计23家,加上科学城正在建设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大装置大平台,吸引了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科技龙头企业以及32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还有大批工程师、技术工人等科技型、应用型人才,各类人才近10万人。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目前引进了两批18个创新样板工厂科研团队,招引了“双聘”和全职人员共370人,其中10位两院院士、30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52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5位海外高端人才;实验室已在《Nature》等国际一流期刊成功发表了100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