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大学生创业导论判断题 超星创业导论期末考试答案姚凯

作者:樊丽萍

在大学科技园,这个故事最令人兴奋:一个团队带着一个科研项目进入市场,从一个办公空间开始,然后扩展到一层,发展成一栋大楼.在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型后,有的企业短短几年就市值过亿,甚至在海外上市。在清华科技园、浙江大学科技园以及上海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立大学、东华大学等一批大学科技园,近年来几乎每一个科技园都有可以写进大学“双创”教材的生动案例。

回到大学“乘凉”。这句话更适合形容大学科技园的繁荣。自2001年第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以来,大学科技园的数量从最初的22个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个,甚至科技园已经从大学所在地扩散到周边地区。在大学科技园独特的科技成果孵化平台上,涌现出一批创业英雄,诞生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与此同时,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大学科技园也开始遭遇“成长的烦恼”。尤其是最近一两年,很多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开始放缓,有的甚至陷入了“不成长”的困境。

通过分析原因,有学者给出的病理诊断是部分大学科技园在空间和产业载体上都遇到了“天花板”。一些大学科技园的小微企业主说话更直接:近两年来,受外部条件等综合因素影响,创新创业成本不断增加,融资难度越来越大。即使在大学科技园,企业的生存危机也无法避免。

坦率地说,企业家反映的这些问题并不新鲜。然而,这些棘手的问题能否从无到有得到解决,考验着园区管理者和相关主管单位的智慧。

上海某著名大学的一位管理者曾总结道,与普通的工业园区不同,大学科技园往往因为毗邻大学、依赖大学而提供不一般的孵化能力。一方面,大学拥有的知识、技术和人才优势可以产生集聚和辐射,赋予大学科技园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特别是,与这些优势相比,大学也在为这些创新“幼苗”遮风挡雨,保护它们不茁壮成长。

众所周知,很多小微企业都处于起步阶段,可能在技术上有一些优势。但一般市场经验不足,融资相对困难。有时候几个困难叠加在一起,稍有不慎就会被压垮。对于一些处于关键时刻的创业团队来说,大学往往是支撑他们“熬过”市场寒冬的避风港。

因为,行走在大学校园与校园之间,创业者不仅可以方便地接触到最前沿、最新鲜的技术,吸纳具有自身优势的专业人才组建创业团队,还可以受益于各种优惠政策,享受到校园辐射到周边地区带来的各种便利。大学科技园之所以近年来蓬勃发展,是因为周边大学的地理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成本优势都转化为有利于创新的发展优势。

目前,对于很多大学科技园来说,要摆脱“成长的烦恼”,走出一条新的突围之路,就必须在发展路径上尽可能利用好依托大学的优势。除了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资源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业能级升级紧密融合外,如何提升园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也是目前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点课题。

提升大学科技园的综合竞争力,使园区发展能够积极融入

尖高校,还分布有电子信息、国防军工、生物工程等各类企业和科研机构。不少研究者在近距离观察、剖析这些样板的成功之道时,感触最深的是其独特的创新生态。其实,并非每所知名大学旁都设有科技园,但很多名校都在促进产学研对接、呵护小微企业的创新热情方面,拥有独到的手势和方法,在创新创业软环境的建设上,形成了“独门秘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座城市要有号召力和吸引力,得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涌现一批现象级业界精英,诞生更多创业英雄。而在大学大院大所林立、科研资源异常丰富的上海,大学科技园要有“再起宏图”的决心,找到跑出“加速度”的突破口,实现“换道超车”,要紧跟城市发展脚步,成为助推城市发展的创新引擎。


只有把与大学“近水楼台”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大学科技园才能更大更强、蓬勃成长,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策源地。显然,这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