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非遗专业学院完善课程体系,拓宽成才渠道
在这里,年轻人爱上古籍修复(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姚
核心阅读
课程包括古籍修复、书画装裱、手工作坊般的课堂、全国各地文物修复的机会……江苏省南京非遗学院创新课程和教学形式,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技能,成长为非遗的重要力量。
淡淡的糊味,清脆的锤打声,轻微的翻纸声.进入教室就像来到手工作坊,时间似乎变慢了。
这是江苏省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的纸质文物修复班。20多名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四年级学生正在上课。为什么课程和教学形式如此特殊?这要从学校的另一个名字说起: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
传授技艺,古籍修复走进课堂
“中国现存的古籍很多,有大量需要修复。不过修古籍的从业者大多年纪大了。”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纸质文物修复课程首席教师邱晓刚表示,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刻不容缓。
莫愁中专校长朱介绍,2001年,学校在全国首次开设古籍修复专业。起初,学校担心专业不受欢迎。没想到中专班第一年就招收了22名学生,此后多年一直是考生的热门专业。三年后,学校将其升级为五年制高职班,以便更全面地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
现在,来自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众多学者和修复专家纷纷走进课堂,为这个专业的学生授课。古籍修复专业的学生王雪玲说,他刚入学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多。经过三年多的学习,他爱上了这个专业。
邱小刚的助理徐继祥是莫愁中专第一届古籍修复专业的毕业生,也是纸质文物修复课程的授课老师。“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理论,什么是古籍,有什么损伤等。在接触纸张之前,学生首先要观察和修复图片,学会制作螺丝刀、镊子、果浆碗等工具,掌握传统造纸的技巧。”徐吉祥说。邱晓刚讲课时,重点讲授“绝招”,应对脆化、酸化、吃虫、咬鼠等各种伤害。
10年来,古籍修复专业逐步扩展为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有古籍修复与装帧、书画装裱与修复、陶瓷修复与制作三大方向。同时开设非遗课程,邀请非遗传传承人和工匠将丝绒花、金箔、织锦等制作技艺带入课堂。
2017年,南京市在莫愁中专的基础上成立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莫愁中学副校长王艳介绍,学院开设的文物修复、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等课程,对应着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普及,构成了职业学校非遗教育的三大板块。
搭建平台,教学实践面向市场
徐吉祥的另一个身份是学校古籍修复中心的技术负责人。这个中心就像一个平台,一端连接课堂和教学,另一端面向市场。
走进中心就像走进一个大型手工作坊。一批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份烈士书籍和家书,由于保存条件有限,损毁不全。清洗、测试、填充、切割,它们通过一系列程序进行修复。
除了18名专职修复师,根据工作量和复杂程度,中心还将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并吸引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参与。历时最长的文物修复工作持续了一年多。该中心自2005年建成以来,承担了
汪甜甜,这个专业的老师,
说:“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我们进行项目化教学,以企业项目促学、以赛促学,让教学面向市场。”这个学期以来,为参加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设计大赛做准备,是穿插于班级教学大纲的重点项目。王甜甜说,同学们思考作品类型,对热销产品进行市场调研,针对用户研究开发设计,手绘草图,最后用3D打印机将作品打样出来,提交大赛参评。
在王甜甜看来,非遗要有持久的生命力,首先要让年轻人愿意学、喜欢学。因此,不论是产品本身还是教学方法,都要不断创新。
前景广阔,可选择就业或继续深造
不久前,位于教学楼一层的“匠园”体验中心迎来了一批参观者。教师武赟昊介绍了非遗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毕业设计,几名学生进行了专业展示。雕版印刷、陶瓷修复、绒花制作的过程,以及师生们创作的文创产品,令参观者啧啧称赞。
这样的参观体验和非遗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学院2020年9月以来已接待上百人次。
一届又一届学生,就是在类似的展示、展演、比赛中,得到学校推荐或被相关单位选中,从而入行工作。“不少同学还未毕业就有去处,就业率近100%。”武赟昊介绍,“同学中就业和深造的比例对半开。深造方式包括全日制的专转本、成人教育的专升本,以及自学考试的专接本等。”王燕说,其中“5+2专转本”在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已打通了上升渠道,职校毕业生可升入高等院校的对口专业继续攻读。
从事非遗相关的工作,是否需要再深造?不少师生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即便是古籍修复这样的技术性工作,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文学积淀,才能更好地理解所从事的工作。如今,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5+2专转本”,已有5所对口的省内高校;同时,莫愁中专有申报“3+4”中职与应用本科衔接教育的资质,古籍与书画修复等专业的对接工作已排上日程,学生深造的机会越来越多。
2012届学生王康毕业后进入金陵刻经处工作,已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2013届学生李瑶瑶如今在南京博物院从事纸质文献修复工作……“职业学校培养的非遗专业人才,起步年龄较小、培养时间较长,和高校、企业、院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互为补充。”朱国美介绍,近20年以来,该校已培养了700余名非遗专业人才,其中超过半数仍活跃在这一行业,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成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力量。
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