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邹宇乔伊
你看过美剧《硅谷》吗?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美剧,真实反映了互联网行业尤其是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实际工作情况。用Snap CEO的话说,基本就是纪录片。相信熟悉互联网行业的朋友看完剧里的各种梗都会笑。一个行业的特点是如此超越国界。和你一样,我也很喜欢这部美剧。虽然我不是编码员,但作为产品经理,至少产品经理也是工程师的好朋友(工程师:滚!)。两岸,我不要,是两个极客家庭~
不过,这篇文章并不是给大家展示如何推荐这部剧(虽然我确实推荐),而是和大家讨论这部剧中的一个亚洲人物。更具体地说,是关于一个叫杨健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家去硅谷淘金的故事。
谁是Jian-Yang
,作为一部讲述硅谷故事的美剧,有着相同的种族分布人物:白人(包括犹太人)占据核心地位,其次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中国人,黑人和拉丁裔很少见,基本反映了现实。剧中有很多中国形象,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工程师或设计师,其中有些可能是亚洲人,他们是最普通、最普通的存在;第二类来自中国的制造(OEM)行业,老板和工人勤奋地为遥远的硅谷大公司制造可靠而可观的硬件;第三类是杨戬。(霍利董事会的中年男性亚洲人应该是以孙正义[韩日]为主,所以暂时不在这里看。)
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个Jian-Yang同学.
杨健(HBO剧照)
我前面说过,杨建阳是一个来自中国的企业家,住在一个创业项目孵化器里。就杨建阳而言,外貌没什么好说的。原剧是一群书呆子;前几季从各种角度展现出来的一些坏习惯,这里暂时不做赘述。毕竟这部剧最重要的是各种花式伤人。
但是到了第五季(也是目前最新的一季),杨戬的形象与前几季有了根本的不同。如果说杨建阳只是一个生活习惯很差的小混球,不为他人考虑,甚至还有些利己主义,那么在第五季中,杨建阳基本上成为了美国人眼中想从美国偷东西走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家的形象。
杨建阳正在思考如何山寨(图片来源网络)
没错,最明显的负面表现就是这第五季(也是目前为止最新的一季)。在这一季中,杨建阳不仅想出了如何将美国主流互联网服务复制到中国(虽然这个复制在2018季播出的背景下被推迟了十几年),后来还带着偷来的源代码和创意回到了深圳,直接以微创的新风格复制了理查德的分布式网络(用剧中一位主角的话说)。
回国后,杨建阳虽然创建了杨的分布式网络,但始终无法上线(剧中顺便调侃了一下ICP备案系统),最后在威逼利诱下,将计划交给了制造业大亨姚。迷路了,杨建阳觉得这里的环境还是不好。他想要朋友却没有朋友,没有机会,最后决定回家(come home)。
我想回家(图片来源网络)
顺便说一下,剧中的这个“家”指的是硅谷.
15px;">是不是越看越觉得有点怪?Copy (everything) 2 China ?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三十年时间里,中国正是依靠Made in China的外包制造业取得了产业突破,并极大助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这里有当年国际经济形势这种不可复制的机遇在,也有中国工人勤奋努力以及中国运作尚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大量合格人才的因素。
在沃尔玛、Costco任意一家美国超市商场,你几乎无法买到不是Made in China的商品。十年前出版的一本畅销书 ,就是对这种情况的美式吐槽。

本书另一个版本的封面更有挑战意味,大家可以自行搜寻
如果说美国人对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质量和供货能力、对中国工人的勤奋努力还算认可(先不开“抢走美国人工作”这壶),对于中国互联网,美国人就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了。

最后一篇的标题还算正面...
把所有的话提炼一下,就这么个意思:
- 中国互联网公司就是一群专抄美国公司的copycats
- 如果不是那道墙,美国互联网公司早就一统江湖了,哪有中国互联网公司什么机会
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如同抛开剂量谈毒性是流氓,抛开时间谈发展也一样是耍流氓。如果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的网络泡沫以及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那么在这时老美的想法还不算太离谱。

一本难得介绍当年中国网络泡沫时期的百态录
在那个大家都还用56k Modem拨号上网、张朝阳李彦宏们纷纷回国投身互联网大潮、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还可以说出”互联网经济是新经济,可以不遵守传统经济学原理“这种话的年代,当年的中国互联网,的的确确就是全盘拷贝美国的模式。美国流行什么就拿来用,美国流行门户网站那我们就上门户网站,美国流行电子商务我们就上8848,美国流行免费邮箱那我们也来,美国流行ICQ那我们就上PICQ、OICQ、CICQ。用今天的话说,像素级拷贝。

这个既不open、也不是ICQ的软件,后来改名为QQ
彼时的中国创业者毫不觉得拷贝美国模式有任何问题,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中国总共也就有刚刚超过2000万的网民,上网人数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8%(同期美国已经达到43.1%)。在那个房价刚过万、汽车消费尚未走入家庭、还没有人讨论“消费升级”、年薪十万是一个可以成为相亲节目上加分项的年代,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并不那么值得美国同行们关注。
这一切,在过去十年被完全改变。

在过去十年猛增的中国网民人数(图片来源:TechCrunch)
渐行渐远的两个互联网体系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释放了中国数以亿计的互联网增量用户,一些传统产业的困顿让大量资本流入互联网行业,中国城市的东亚式人口高密度风格以及大量存在的廉价初级劳动力(农民工),最后当然还有重要的不对称管制红利。所有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促成了中国互联网跳跃式发展的黄金十年。
古人云温饱思淫欲,内既已安那便要攘外了,在资本的助威下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开始出海,东南亚、中东南亚、非洲、南美甚至是欧洲。美国互联网公司们突然发现,不仅在中国市场他们早已经干不过地头蛇被扫地出门,现在连在广大的第三国市场他们都要开始面对中国公司的竞争。很多时候,中国人比他们更勤奋也更接地气,刚刚走出贫穷沼泽的中国人对这种环境下的政商关系、消费者需求有着鲜活的记忆、也能异常深刻地理解。这些,对已经富裕了三四代、一切建设完好的美国人来说,可是要了老命了。
当然,这里并不是否认相当多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创意来源于美国。美国被认为是互联网的发源地,电子芯片行业在过去几十年打下的扎实基础让互联网行业也最早在美国发展盛行。Amazon、Google、Facebook、Twitter、Uber、Groupon、Airbnb、Foursquare、Zillow... 所有这些曾经或现在被尊重的公司,都各自开启了一个领域内的互联网化革命,自然也启发了全球各地创业者,包括中国创业者的灵感。也许这些中国公司在最初的产品形态里面,或多或少都借鉴了这些美国祖师爷的样子。这或许被美国人所不齿,我们不接受但理解。

美国互联网的FOUR四兄弟(妹?)
但另一方面,正如古人所说“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不同的社会形态与发展水平最终会决定产品的发展走向。在最初的原型拷贝之后,大家很快发现照搬美国模式除了方便在美国IPO时更容易让美国投资者听懂外并没太大好处,于是都沉下心按照本土需求来改造或重造产品业务形态。
举几个简单例子,美团脱胎于Groupon模式但走出了中国式O2O的道路,途家效仿Airbnb但找到了代房东打理旅游地产的切入点,QQ起源于ICQ但今天已经成为腾讯“连接一切”的另一极,更不用说今天的二维码式移动支付直接跳过了传统的实体信用卡与Square类的设备支持型支付;其他如网文、社交电商、B站等模式,更是走出了一条在美国互联网找不到对应者的新路。
反观美国互联网公司,过去十几年里在中国市场犯下了无数不接地气的错误,比如将产品修改权甚至运营决策权完全归于总部,中国区做一个最简单的campaign或文字修改都需要想方设法说服老美;找一群英文说得很好但可能对一线城市以外市场几无所知的500强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中国区,有时甚至是新加坡人或香港人;坚决不在电商里设运营岗;始终不肯相信EDM在中国居然没啥效果... 这样的态度,在文化与规范接近的欧洲市场也许还好,但在玩法完全不一样的中国市场,等待的就是被踢出市场。
直到今天,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实际上已经与美国互联网渐行渐远。也许最开始的时候,有些中国互联网公司动了点小脑筋,也许甚至只是这些点子最早出现在美国而已,难道美国同行们就要一辈子揪着不放么?
“不要重复发明轮子” 是编程届的一句名言也是共识,没人说过只有发明开创某一个领域的公司便可以垄断这个领域。德国人本茨与戴姆勒共同发明了汽车,这不意味着后世的美国福特、通用就都是copycat;英国人发明了火车轨交运输,这也不代表马斯克的Boring公司就没有创新价值;法国人造出了第一架直升飞机,这更不否定将来贝尔、 西科斯基等美国制造商的发展意义。往大点说,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正是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继续前进么?

德国人本茨于1886年为其发明的汽车申请专利
如果美国的互联网公司还停留在十几年前,认为自己是全球互联网的中心,中国的同行们仍然是靠抄袭他们过活,认为中国从微信到滴滴再到优酷爱奇艺等等APP还都只是蹩脚的Copycat,离开了充满创意的美国工程师设计师创作出来的优秀美国APP就没法生存的话,这即便不能被称为是歧视,至少也是一种可怕的偏见,一种自我催眠的现实扭曲力场。

2018年全球市值最高的20家互联网公司,美国10家、中国9家、其他1家 (图片来源:MarketWatch)
毕竟《三体》有句话,弱小与无知不是生存最大的敌人,傲慢才是。
互联网外的产业
不管有如何的评论,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是当前为数不多与美国打成平手的领域。互联网在即将过去的这个发展年代中,起到了核心生产力工具的作用,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进步。在下一个科技世代,虽然有AI、5G等下一代生产力工具横空出世,互联网仍然将继续发挥中流砥柱的基础设施作用,仍然发挥重要的生产力工具效力。
除去互联网外,中国还有让全世界惊叹的制造业。一些美国人会认为中国工人抢走了他们的饭碗,但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也许叙事方式会有所不同。是的,也许这些勤勉的中国工人们制造了这么多商品,确实让不少美国蓝领(比如铁锈地区的人们)失去了之前熟悉的工作,但总的来说中国制造厂在全球产业链里的位置仍然不高,其能分到的利润依然少得可怜的。
可以参照下iPhone,这个曾经在全球最为畅销的手机产品系列,苹果从整个产业链里拿走了超过90%的利润,只剩下不到10个点的利润却要由成千上万的供应商制造商来瓜分;又或者是沃尔玛在中国与制造商谈判采购时,是如何千方百计压价让制造商保持在最低利润,但沃尔玛自己却可以过去二十余年里维持股价一路稳定向上。

沃尔玛的股价在过去20年保持上涨 (图片来源:Google)
是的,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你们美国企业已经赚到了足够的钱,而我们只是拿到了微薄的利润。凭着我们的勤奋与节俭,靠着这些利润我们逐渐发展壮大,逐渐走向产业链上游,这有什么问题呢?反倒是你们这些美国人,明明赚了大部分的钱,但却都被资本给吞走了,没留给多少好处给到劳动者,但是,这是你们美国的内部分配问题,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在中国人看来,总之是美国人赚走了大钱。
有谁规定过,只能让美国企业呆在产业链最顶端、分享最大的蛋糕,而不是中国企业呆在最顶端、分享最大的蛋糕呢?
当然了,美国人不会喜欢这样的情况发生。中国制造厂最好就像里表现得那样,老老实实接单,毕恭毕敬地和美国企业打交道就好;万一哪天走狗屎运要大发展了,那也得拿着美国资本、借着美国的先进科技来发展。这些中国企业,最好就像那些生活在美国的亚裔,想法不多做事规矩,安安心心做个“良民”。
只是,这还要看中国人答不答应呢。
An alternate history
让我们想象另一个可能的历史。
七八十年后,那时的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强国,几十年前开启的贸易战已经成为新旧帝国交替史上一段最好的标注,被印在教科书上被无数人反复传诵。那时的中国年轻人又是新一代80后(2080年代),他们从出生以来就知道中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先进的科技水平,这理所当然,无法想象其他可能。还有一些带有贸易战记忆的人,但他们不是垂垂老矣就是早已驾鹤西归。
有一个国家在过去二三十年逐渐崛起,也许是印尼、尼日利亚或是巴西。当然了,这个国家的企业在过去一二十年里用了些不那么好的手段获得竞争优势,在某些产业上逐渐逼近中国公司的领导地位。
中国人的反应也许并不难让你想象。
“这帮小偷,他们偷走了我们的技术!“
“我们现在身边的服务机器人居然都是他们造的,这严重损害了我们的国家安全!”
“他们用各种不公平手段获得竞争优势,现在他们居然还想在脑联网、陨石采矿、空天大飞机、人体打印这些高端领域获得优势?休想!这些必须得到阻止!”
………….
也许,历史只是开始了又一次循环。(本文首发钛媒体)
【钛媒体作者介绍:邹煜,复旦大学MBA,上海版权交易平台创始团队成员】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