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学校立足西部经济文化环境和西部高校生源特点,始终走在西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前沿,扎根行业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
——计划细节丰富,目标明确,确保各项任务落实。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相关内容在学校综合改革规划和“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列出,并制定《长安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上报教育部,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广泛参与,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修订形成长安大学本科培养方案(2016版),将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纳入全校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发展必修课。
——实施“一号工程”教育定位。自2000年起,学校率先提出以学校党政一把手为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完善校院两级目标责任制的全国就业创业教育“一把手工程”,得到教育部肯定。2011年,学校成立了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隶属于教务处,牵头协调教学、科研、规划、金融、就业、学生、团委等十多个职能部门和学院,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在长安大学举行
——贯彻“专业融合、师生融合、追求卓越”的工作理念。学校推进专业融合、师生追求卓越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建立“教育-服务-指导-管理”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形成“部门协作、校院互动、学生参与”的工作格局和文化。保障了创业教育体系、教学体系、教育管理、教育培训等环节的有效开展,逐步形成了具有长安大学特色的“立足产业、精于专业、技术创新、岗位创业”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确保了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创业教育取得了实效。
——实施“三育计划”,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一是以建设一流学科为中心的“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学校对全体学生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突出创新教育在“后复合”就业教育、“创新实践”创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明确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前提,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先导。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能力,以创业促就业,形成“创意-创新-就业-创业”的创新创业(四个维度)
学校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承担了《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面向行业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一系列省部级重点教学科研改革项目。在获得2013年陕西省教学成果特别奖的《基于资源共享的公路工程精品课程群协同创新模式与实践》教改项目中,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发表论文近30篇,深入探索大学生实践教育与就业创业的实施机制,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指导。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开设“工程测试班”、“国际cl
二是精英小班“创新创业优秀骨干培养计划”。学校对精英群体实施“创新创业优秀骨干培养计划”,重点培养三大主体类型(三体)的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创业人才。尊重教育对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开展通识教育和重点教育。选拔优秀骨干,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实践项目、“专利资助项目”、“绿马”培养项目、“国际班”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分类、分层、聚焦培养一批具有创业潜力的创新人才。同时设有校级创业精英培训班和SYB创业人才培训班,每年培养200多名学生精英;在考核内容上,将课堂授课、讲座指导与创新项目展示、创业实践与创业计划路演相结合,形成以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考核方式。
三是实施“基层创业奖”
励与资助计划”。学校充分利用全国素质文化教育基地平台,在校内建设“渭梦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现已有10余支队伍成功注册孵化企业。各学院依托国家和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向全体大学生开放,建设了占地10000平方米的创新工程训练中心,面向精英群体设有数字化虚拟仿真实验室,机器人工作室、3D打印工作室等创客空间。在长安大学科技园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同时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浐灞生态区联合,建设实践育人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现已与区内多家企业和孵化器建立校企合作协议。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每年立项100余项,投入200余万元,培育了大批的优秀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每年的全国各类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长安大学均能获得200余项部省级以上奖励,连年被评为省级优秀组织单位。学校自2009年以来,成立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是与学生会平级的学生组织,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和成果产出,每年产生学生优秀创新创业项目600余项。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群体建立各种以实际创业为目的的专业创业协会和俱乐部50余个,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形成了热爱创新、大胆创业的文化氛围。积极实施学校制定激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制度文件,出台《长安大学创新创业管理办法》《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办法》《关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实施办法》和《资助贫困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通过政策、资金和项目的引导,鼓励毕业生参加“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自主创业”等基层就业项目。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学生专利资助基金、校友创业实践基金,支持贫困生创业能力训练。

长安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骨干教师培训
——“三个课堂”紧密衔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一是实施全覆盖性“第一课堂”教育教学体系。学校落实教育部《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大纲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按照32学时,2学分要求,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就业教研室和各学院,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出版教材;落实《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将创新创业通识课、实践课纳入教学计划,进行学分制管理,开设通识创业指导课,引进KAB、SIYB、DMC等创业教育课程;2015年被陕西省人社厅认定为《SYB创业培训教育定点机构》,开设专业创业指导课,每年培训本校优秀创业实践学生50人次。在信息、通讯、广告等专业培养计划中增加数字化创业课程。
二是实施分类培养“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训练。学校以分类培养为教育原则,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校园创业文化活动,拓展视野、营造文化、培育能力;实施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就业大讲堂、简历设计大赛、创业教育高端论坛、专利申报与孵化讲座、创业先锋挑战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活动;出台资助政策,支持校内外师资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在学籍管理中明确了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学籍科延长至六年。设立了面向贫困生的创新创业奖学金,学生的专利成果、优秀论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等在评优及免试保研等工作中均基于相当分量的认定加分。

长安大学在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获得佳绩

长安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端论坛
三是实施校企共赢“第三课堂”教育实训体系。学校积极探索“能本创业型”与“知本创业型”能力训练模式,与政府、企业共建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与西安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西安高新区办公室、西安交大科技园、陕西大学生创业协会等单位合作,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合作支持平台,帮助学生创业项目的产业转化。从2010年开始长安大学就成为中国移动全国首批8所高校MM创业孵化基地,现已与200余家企业签订。长安大学学子在西安浐灞生态区大学科技园、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注册成立多家创业型企业,如西安陕西中霖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西安优思创业工坊,陕西秦易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华电中通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等。
——建立“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三项工程”,满足创业教育不同需求。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是政策落实、育人效果和改革成功的根本。经过培训,学校现已建立起一支素质过硬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有50余名教师获得陕西省人才中心颁发的创新创业导师培训合格证书,20余名教师取得国家创业咨询师资格;同时聘请科研院所知名教授和研究员担任学生的创新导师,聘请优秀校友和成功创业企业家担任学生的创业导师,建立起了拥有100余人的长安大学创新创业导师库;在辅导员中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鼓励他们成为优秀的创业指导教师,每年派出部分优秀团干、优秀研究生前往渭南、商南、洛南、汉中等第开展科技扶贫,选具有科技工作经验的专任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开展项目调研,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而且在育人方面采取三步走工程:
一是实施“专业认知”新生创业意识启蒙教育。学校结合自身院校的行业特色,依托“新生教育工程”,结合学科专业与职业认知教育、成长与发展教育,要求新生完成专业教育、职业教育、行业教育与企业教育模块的学习任务,从而引导新生了解专业、认知行业、规划职业,开展学生立足专业的创业意识启蒙教育。
二是实施“智力帮扶”毕业生创业持续培养支持。学校建立毕业生创业档案,持续跟踪毕业后创业学生,发挥高校智力支持优势,在资源调配、专业进修、技术攻关、项目支持等方面,对毕业后创业学生提供指导和帮扶,实现毕业生创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三是实施“双师优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学校建立创业教育的“双优”导师队伍:从校内选拔创业教育理论丰富且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内置”导师,从校外选聘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外引”导师。通过内外导师的“双壁合力”,满足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需求。全校创业教育优秀师资每年定期参加省、部相关培训。
——投入资金创建教育实训“三大平台”,引入创业教育社会资源。一是实施基地平台建设。每年投入200万元,实施能力培养“基地平台”建设,以基地化方式运作,强化能力训练。在校内创建学生创业工作室,2015年新吸纳10支在校创业团队入驻,引导大学生创业项目在校外孵化基地园登记,与就业用人单位签订假期实习生招聘项目,设立校内外实习岗位,设立大学生创业训练基地,每年资助50支创业实践团队进驻各类实验室开展创业训练。每年利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划拨1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创造发明申请专利和50万元支持学生科技创新专项,近5年来长安大学学生共获准专利授权17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0余项,向企业转移20余项,握有专利授权的学生在就业时倍受企业青睐,加盟后很快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带头人。
二是实施信息平台建设。学校实施创业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搭建创业服务与能力拓展训练的网络平台。长安大学作为全国首批13所大学之一,联合组建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网络联盟,创立创业能力模拟训练网,研发“创新创业网络服务平台”。
三是实施创业实训平台建设。学校依托特色行业的平台建设,整合行业内资源优势,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学生一体的行业创新创业与就业实训服务平台。该校牵头成立“全国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现已经与中国移动、宇通客车、陕西高速机械化设备有限公司、国际品牌(Cococa羊绒)云尚羊绒贸易有限公司、微软创新中心、乾海创咖、西北印包服务产业园、张家港市、吴江市等十余家单位联合,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校地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创业实践搭建平台。
长期以来,学校针对西部经济较为落后、文化相对封闭、观念比较保守、投入明显不足、创业资源欠缺等现象,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更新西部高校传统教育理念,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制度保障、体系搭建、平台创立、文化培育等方面,坚持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取得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多项成果。
——理论成果。一是注重应用和工程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学校紧扣卓越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坚持“以工程用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创业与就业并重,深化“岗位复合型”就业教育和“创新实践型”创业教育的内涵;提出了“能本型”创新创业与“知本型”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强化了创新创业教育“第三课堂”在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作用。
二是多元融合,构建了创新创业生态的教育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融合贯通,实现教学-服务-指导-管理相结合,将专业、职业、事业和创业“四业教育”相融合;课堂教学、科创竞赛和实习实践“三个课堂”相衔接;实现创意-创新-就业-创业”的相互促进。
三是顶层设计,形成了“共识共享”的创业教育文化。学校通过创业教育机制建设和“顶层设计”,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层次和课堂教育成效,强化“丝路经济走廊”大土木工程建设创新创业精英人才培养定位,调动整合丰富的就业创业教育资源,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校园文化。
——实践成效。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和师资力量.学校每年支持创业教育研究项目20项,近五年出版专著4部,教材2部,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多篇,就业指导教材得到部分行业院校的应用,并培养了一批师资力量,拥有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2人,国家中级职业指导师6人,教育部创业就业指导教师31人,人社部二级创业咨询师12人,获KAB、SYB创业培训证书30余人。
二是取得一批规章制度成果。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就业创业教育的制度文件,如《长安大学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办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办法》《创业基础课程实施办法》《就业教育实施方案》《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关于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实施办法》《关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大学生专利申请与资助奖励的管理办法》《关于优秀贫困生创业奖励管理办法》等,构成了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制度保障体系。
三是营造了就业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学校依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教育活动和实践训练,为创业教育营造了理念新颖、形式多样的“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两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得到了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学生科技创新专利申请大幅提升。
四是增强了服务西部与艰苦行业的能力。投身西部、基层和艰苦行业建功立业成为长安大学服务西部的重要特征。学校每年在交通、建设、地质三大行业内就业创业的学生约占42%,在陕、甘、宁、青、新疆等西北省区就业本科生约占40%。
五是提升了创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学校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3%以上。2009年学校曾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在2013年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单位;在历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中均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2016年被陕西省教工委和认定为“陕西省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首批“陕西省中小企业孵化基地”。
六是培养了一批就业创业的杰出典型。学校培养了一批社会知名的就业创业典型,提升了学校社会声誉:如受国务院表彰的“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钱俊冬,其公司已在新三板成功挂牌,进入全世界40岁以下富豪榜的“恺英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悦,华语乐坛最优秀的一线词人、著名音乐人崔恕以及入选2015年全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人物典型事迹的马兆鑫等杰出代表,这些典型影响鼓励了在校生敢于创业,勇于追求时代潮流,既到西部、基层创业,也敢于在一线城市开拓市场的信心。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