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走在时代前列,一代代中国青年传承五四精神,谱写青春之歌。在赵岩的土地上,河北青年力量正在用行动定义自己的时代。他们是新时代的新型农民、技术能手和“全能”教师;他们要么在创业的道路上克服困难,要么在基层社区帮助别人。今天,赵岩都市报推出“新时代新青年”特别策划,与大家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为青春而奋斗。让我们一起来看村官马杰的故事。
9年前,马杰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灵寿后,发现当地的腊肉风味独特。在她的带动下,当地的腊肉不仅做出了品牌,还带领村民致富。
五一是很多人放假的日子,但35岁的马杰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早上,他会去灵寿县当地的超市了解节日期间腊肉、板栗香菇、红薯、全谷物等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情况。下午,他会赶到山里调查农场猪的养殖情况.现任灵寿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她曾经是大学生村官,创业青年。培根是她担任村官期间的主要因素。9年前,马洁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灵寿后,发现当地的腊肉风味独特,味道非常好。她想带一些回去给家里人尝尝,但是在市场上买不到,于是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能带动老百姓发展腊肉产业,既能促进当地的饮食文化,又能为老百姓增加收入.现在,在她的带动下,当地的腊肉不仅做出了品牌,而且。她还被授予“灵寿县百名优秀农村青年”“灵寿县青年五四奖章”“优秀共产党员”“石家庄市先进个人”“帮扶贫困青年”“2020年中国农村电商领军人物”“新时代河北之星”等荣誉称号。
起因:希望让灵寿漫山的猪飞出去
马杰是邢台南宫人。2012年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灵寿县灵寿镇胡庄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她还记得刚到灵寿时去过那个村子。“很多村子养猪,都是喝山泉水长大的山猪。”马杰说,而且,当地人家家户户都会做腊肉,味道独特,味道特别好。
“好吃”又“有地方特色”,这样的腊肉给马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繁忙的工作让马姐暂时忘记了“腊肉”。在马杰准备回家过年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腊肉”,当时她在想要给家里带什么特色产品。然而,当她打算买一些回家时,她发现在市场上找不到“售罄”的品牌。
“好酒也怕巷子深。这样的好农产品没有很好地商业化、品牌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充分发掘。”考虑到这一点,马杰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带领村民养猪,做品牌腊肉,增加村民收入。
那么,这个想法可行吗?腊肉有市场前景吗?马杰深入走访,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了解了灵寿腊肉的历史和生产工艺。“通过走访,我发现灵寿的腌猪肉市场空间广阔。”经过调查,马姐更有信心了。她认为腊肉好吃,能体现文化特色。她应该更进一步,让更多的人去品尝。
2016年,马杰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灵寿县树秀斋食品有限公司”,开始培育“满山飞猪”品牌。为什么叫“飞猪过山”?对于这个名字,马杰表示,是山景的真实写照,也承载了企业美好的愿景。“希望灵寿漫山的猪飞出去,让山里的人富起来。”她笑着说。
>发展:线上线下齐发力,走出品牌路
愿望是美好的,创业的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创业之初,马杰他们在陈庄镇东庄窝村选取了第一批合作农户,生产了首批产品。但因为没有任何销售经验和销售渠道,面临有产品无销售的难题。
“当时看着加工的产品没销路,十分发愁。”马杰回忆说,当时没办法,几个小伙伴商量着,先尝试通过微信、微店试一试。让马杰没想到的是,很快就将首批产品销售一空,一度日销售额达到万元。
网上小试的成功,让马杰更坚定了做品牌的信心,但马杰并没有就此“乐观”,产品是否得到好评?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是马杰考虑最多的。在初期阶段,她不断开展客户体验调查,获取信息反馈,不断改良产品。
“起初有用户反馈腌肉咸,吃起来不够便捷。我就带着大家找食品专家,想办法降低腌肉咸度,改进制作工艺。从油炸时间、色度、保质等方面找到更好的契合点,直到收获的好评越来越多。”说起这些,马杰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渐渐地,马杰打造的品牌腌肉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认可,但影响力还局限在灵寿当地小范围内。为了扩大销路、打响知名度,马杰开通了线上淘宝店、拼多多店,并尝试探索抖音、快手、直播等新媒体方式。
网店开设之初,马杰一点点从研究店铺后台开始,一个一个软件的了解学习,慢慢学会了店铺营销推广、装修、产品维护,通过不断的店铺打理,运营学习,店铺的销量总算有些起色,并不断提升。
经过几年的发展, 品牌引导下的灵寿腌肉,销量年年递增,如今,年销售量达到了100余万元。公司还采用了订单收购方式,与近200户农户合作,直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合作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
“小马他们收购生猪比别人贵。明年多喂几头,收入肯定高。”说起马杰带动村民致富,寨头乡寨头村村民赵大爷说,他们养的猪吃玉米、土豆长大,真正的绿色环保,但以前没人帮他们推广,而小马收购原猪的价格每斤高于市场1—2元,村民都愿意把猪卖给他们,“现在有小马在,我们养的猪不愁卖,老百姓养猪的劲头更大了。”他说。

未来:助力山村脱贫,她想好农产品推广到更多地方
如今,随着店铺销售越来越多,公司还帮助销售农户其他农特产品,把当地栗蘑、粉条等也放到网上卖。网店的销售在提升,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既要做好网络运营,又要做好快递打包,还要做好售后客服,公司便成立了4人的电商团队,同时还招聘灵寿的贫困户作为兼职员工,负责打包等工作,户均增收5千到2万不等。
为了更好的推动腌肉品牌建设,推动腌肉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马杰还发起成立了“灵寿县腌肉协会”,开展了 “灵寿腌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工作。她通过广泛查阅《灵寿县志》、《灵寿县文史资料》、《故国中山》等文献报刊书籍,不断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历时一年完成大量调研工作,最终从特定品质、独特工艺、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等多个角度掌握了灵寿腌肉地标特征。
2019年2月14日,“灵寿腌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评审认定,并下发商标注册证。这一的地标属性,又为其成为“土特产”精品增加了筹码,对培育地方特色主导产业,打造地域品牌,促进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区域经济,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有重要作用。
公司发展向好,马杰对未来更是充满信心。她计划着在将腌肉做深做精的基础上,进行品类延伸,打造全品类的农产品品牌“灵山寿水”,推动灵寿县核桃、板栗、食用菌等其他特色农产品项目全面发展,把这样好的农产品推广到全省、全国,从而助力山村脱贫;她还计划着,按照“公司+农户+基地+专业化服务”模式,向后延伸发展精深加工、营销及服务业,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仓储、销售、配送、休闲及餐饮服务一体化经营,带动老百姓走出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
说起未来,马杰仍是三句话不离“帮助农民增收”。“干什么都不如让乡亲们挣钱强,他们日子过好了,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做这个品牌的初衷。”马杰笑着说,大学毕业的时候,她曾跟同学们说,她要到基层做点事,许多同学没想到,她真的去了,而且一待就是9年。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希望尽自己所能,带领一方百姓发家致富。”马杰充满憧憬的说,这个理想很宏大,却也在慢慢实现……
(燕都融媒体记者 李春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