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劝别人好而不苦别人。
中午在陕西面馆对付胃。
我用手机点了冷面、玉米面窝头、素菜拼盘,一共33元。
吃饭的时候,一个壮汉坐在他旁边。男子长相憨厚,敦实,端着一个巨大的玻璃杯子,一副苦力模样。
那个壮汉操着浓重的陕西口音,向服务员招手。“我要一碗油洒面,我要面!”
服务员转身走了。壮汉喜欢打开手机,用微信视频“汇报工作”:“老婆,我刚跑了一段长途,拉了一个客人,赚了300多元,加油花了30元。今天早上我没有白跑……”
一个中年妇女的胖脸滑过手机屏幕,对方满意地哼了两声,然后掐掉了电话。
原来是个出租车司机。那个壮汉举起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并火速拧开杯盖,拿起餐桌上的不锈钢茶壶,又倒满了一大杯。
这家面馆免费提供荞麦茶,味道很好。壮汉的风度几乎可以归为“偷油”。
撒了油的面条端上来,闻起来有蒜末和辣椒粉的味道,是用滚油煮的。大部分的海碗都被丰盛的面条鼓起来了,比传统的海碗多了三分之一。
壮汉拿起碗,搅了两筷子,皱着眉头对服务员说:“我想加碗面,这一碗不够吃。”
服务员说:“这是面条的重量。我真的给你加了。”
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壮汉显然对这个解释并不满意:“加面就加这一点?这也太少了。”服务员露出无奈的表情。壮汉埋头唏哩呼噜狂吞起来,嘴里还不停嘟囔,“面太少,太少……”
未几,服务员又端着一碗油泼面经过,特意对壮汉说,“先生,您看看这是其他客人点的,没有加面的分量就是这么多。”
同样的海碗,正常的分量只有小半碗。壮汉瞥一眼,仍然不情不愿:“要加面就多加一点,你们加的那点不够吃。对了,有面汤不?给我来一大碗面汤!”
待服务员走开,好奇地低声问壮汉,“加面需要另外加钱不?”
壮汉粗着嗓门道,“加面不用钱,这是陕西面馆的老规矩,喝面汤也不要钱!”
这家陕西面馆开在闹市区,加上一大帮厨子服务员,运营成本高得惊人。一碗油泼面18元,按现在的物价并不算贵。但对于下苦力的“打工人”来说,能舍得花30元给车加气,却心疼这18元填不饱肚皮,“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使唤”的生存状态,是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者难以理解的。
忽然想起柳青《创业史》中,“梁生宝买稻种”那一段描写:
他(梁生宝)要了五分钱的一碗汤面,喝了两碗面汤,吃了他妈给他烙的馍。他打着饱嗝,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他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他妹子秀兰写过大字的一层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起来的,用指头捅鸡屁股、锥鞋底子挣来的人民币来,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这五分票再装下去,就要烂在他手里了……尽管饭铺的堂倌和管账先生一直嘲笑地盯他,他毫不局促地用不花钱的面汤,把风干的馍送进肚里去了。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被生存逼出来的悭吝,鸡贼,并不可耻。陕西面馆的免费加面,无论多寡,已是大善。
都不容易!
文:老茶鬼(茶界独立评论员)20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