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原稿
编者按:粤港澳大湾区覆盖珠三角9个城市和港澳2个特别行政区,面积不到全国的0.6%,创造了全国12%的GDP。大湾区,短篇小说,大未来。4月15日起,《人民日报》多次派记者到广深珠佛、惠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采访推动大湾区建设的生动案例,亲身感受大湾区发展的澎湃大潮。
一位参观者正在体验虚拟现实手术计划系统。该系统可以在虚拟现实环境中重建病变部位的三维仿真模型,辅助外科医生制定手术计划。人民日报记者朱晓彤和朱琦琦
一辆无人巡逻车正在行驶。巡检车应用低速无人驾驶技术,可在工厂使用,自动监控电线、管道、仪表盘等运行情况。人民日报记者朱晓彤和朱琦琦
在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叶公科技用于生活垃圾分类的机器人运转迅速、灵敏。这是世界上最快的智能分拣机器人;有了妙智科技的VR眼镜,患者在电脑屏幕上的骨骼图像可以从平面变成立体,医生可以用这个设备制定手术计划;云鲸智能科技的扫地机器人不仅可以自己拖地,还可以自己洗拖把.
这些新颖独特的智能机器人都是从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孵化出来的。这个面积只有12万平方米的地方,汇聚了72位港澳青年企业家,吸引了近10亿元的国内外知名风险投资。当被问及为何从香港毕业后来到这里创业时,年轻创业者给出了一个共同的答案:因为这里浓厚的创业氛围,聚集了国内外优秀的创新人才;扶持政策好,基地为创业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供应链匹配良好,产品制造所需的所有配套企业,在这里一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都可以参观。
崇尚创新创业,在坚守制造业优势的同时,港澳企业家的情怀,体现了今天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真实的一面。曾经是外贸外资企业聚集之地的东莞,多年来打造了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使东莞享有“世界工厂”的称号。如今,科技和创新已经成为东莞更加醒目的标签。一大批重量级的科学项目落地东莞,更多的小型科技企业在这里萌芽成长。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像一颗明珠镶嵌在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开辟区。在转型变革中,东莞没有放弃传统优势,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原有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了更加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正是因为制造业承接创新的理念开花结果,东莞的创新创业“有机体”才更具活力。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介绍实验室相关情况。人民日报记者欧阳杰摄
无论是求变还是坚守,都是东莞的创新基因。创新精神已经融入东莞的血液,成为东莞人最鲜明的精神特质。40年前,充满创新精神的东莞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外资。十年前,基础研究不像今天这样受关注。东莞引进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散裂中子源,在一个荔枝园内建成了国家武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为中国未来在材料科学、化学化工、新能源等诸多领域的最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东莞的创新精神造就了这一愿景和责任。今天,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执行副主任陈笑着直截了当地说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科学实验。人民日报记者朱晓渔摄
如今的东莞坚持创新原则,既引领技术创新,又充分发挥原有产业优势,在丰富的画面上汲取新鲜元素。在采访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东莞人以自己扎实的制造业基础为荣,更意识到产业基础对于大湾区未来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他们在努力稳链补链、强链扩链,打造先进制造的智能制造集群。东莞人深刻认识到创新的紧迫性,正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