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员工眼中的自我:有经验、人脉广、创业年.
一些雇主眼中的“35岁”员工:已婚有孩子,工资高,工作能力下降.
在“金银四”的黄金招聘期,线上线下招聘会如火如荼的时候,有媒体发现很多企业招聘都要求“35岁以下”,有的甚至提出“90员工”。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编剧蒋胜男建议取消35岁以下公务员年龄限制,引发热议。她说,35岁是一个人做事业的最佳黄金年龄,也是人生的艰难阶段。很多35岁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依然要面对巨大的职场压力。
一句话戳中了很多“打工人”的心。“别说我35岁了。我30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担心了。年龄限制太可怕了。”“现在很多工作都拒绝35岁以上的求职者,找工作很尴尬。”“当一个孩子是大男孩的时候,他就可以重返职场。当他挣扎的时候,他被年龄绊倒了。”渴望重返职场的马宝,以及担心被“牵扯”的职场人,吐露了年龄带来的职场焦虑。
如何看待职场人的“35岁门槛”?
现象:一些雇主热衷于收获“青年红利”
记者走访部分招聘会发现,“年龄门槛”并不少见,不少用人单位仍热衷于收割“青春红利”。正在找工作的李也发现了这一现象。3月6日,他参加了在省体育中心举行的招聘会。在人群中,他发现大部分都是和自己一样的年轻人,很多企业的招聘启事都注明了“35岁以下”的要求。在和面试官交流的过程中,他发现年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位面试官说,他们需要的是像我这样年轻有活力的人。虽然没有工作经验,但可以在自己的企业中吸收知识和企业文化。”李个人认为,能力、经验、性格和个性是招聘市场中最重要的因素。当“年龄红利”赤裸裸地摆在他面前时,虽然他现在是受益者,但他不可避免地会为未来流汗。“有老有小,换工作不容易。”
不过,李也理解存在“35岁门槛”的原因。像他这样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多在R&D企业中心工作。这些工作需要加班、熬夜、频繁出差,没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可能无法胜任。
3月13日,我们发出了一份关于“35岁就业门槛”的问卷,大部分受访者年龄在25-45岁之间。其中,50%的受访者认为“35岁门槛”是招聘市场的正常状态,43.86%的受访者认为只存在于个别企业,只有6.14%的受访者认为不存在这种现象。在大家眼里,招聘最重要的素质排名是能力、性格、上升空间、年龄、经验、性格。
焦虑:职场“前浪”面临两难
站在打工人的角度,35岁真的是一道坎吗?年龄增长是否意味着能力下降?
36岁的秦简刚刚经历了一次跳槽失败。“我在电力公司工作了十几年,没有提升的空间。我打算换工作,但我发现在很多雇主眼里,进入35岁就相当于进入了职场的衰退期。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家庭,这会影响工作效率,人们的身体机能也会下降。加班熬夜等工作压力实在受不了。而且,我不得不承认,面对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我们的学习意愿是无法和刚毕业的年轻人相比的。”秦简说,他认为招聘市场总是拒绝“职场前浪”的另一个原因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求的工资往往比应届毕业生高得多。
不过,秦简仍然认为,与初入职场的新人相比,“职场前的浪潮”有其自身的优势:他们凭借工作经验可以轻松应对各种复杂的任务,在应对社会需求、公司规划、商业经验等方面明显更胜一筹。
“如果说我们有什么顾虑,那应该是在渴望升职和担心失业之间挣扎,对现状不满,但又害怕‘裸辞’,做事更加谨慎。”秦简说,公司里新入职的“95后”员工的工资和自己差不多,但一想到换工作就不得不重新开始。
可能待遇还不如现在,就只能继续忍下去。跳槽还是“苟着”?不少职场“前浪”发现,“中年危机”来得比想象中更早一些。秦建认为将35岁设定为求职门槛并不合理,但在企业人事工作人员看来,是否设定年龄门槛要视岗位而定。
在一家零售企业做人事工作的曹俐说,她日常招聘的人多数在实体店内负责销售,每天要进行大量搬运、讲解、理货等工作,充沛的体力是前提,新媒体运营、市场专员也同样需要没有后顾之忧、时尚嗅觉敏锐的“后浪”,所以招聘首先看中的是年轻、机灵,经验和学历反而是次要的。“反过来说,有一些行业就需要经验和阅历,像是我们公司的财务或中层,还有很多‘高大上’行业不能缺少的专家学者,对于他们,年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曹俐说。
在我们收回的调查问卷中,71.93%受访者认为将35岁设置为求职门槛不合理,18.42%受访者认为需要视岗位而定,仅9.65%认为合理。而职场“前浪”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思想趋于成熟、工作经验丰富和洞悉人情世故。



思考:别让“年龄歧视”造成人才浪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2月至9月,在智联平台投递简历的求职者中,35-49岁高龄求职者同比增长13.5%,增速约为35岁以下求职者的两倍,而在35岁以上的求职者中,有近一半因收入下降而从中高收入群体降至低收入群体。
如果“35岁门槛”不被打破,长此以往也许会带来更大的危机。
这份研究报告指出,“35岁+”人群就业渠道、选择更窄,收入更低,而这类群体有家庭、有房贷车贷,一旦失业,家庭财务状况会变得十分脆弱乃至恶化,容易引发区域性银行按揭贷款违约等连带风险。还有专家担忧,如果35岁的人会遭遇就业困难,那么40岁、50岁的人要在职场上找到舒适感就更是一道难题。这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35岁现象”可能加剧就业市场中的“4050”待业现象,不同阶段的就业“年龄歧视”将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更将成为延迟退休的阻力。
蒋胜男在采访中表示,她认为取消公务员报考年龄限制,能够向社会传递一个信息——不能将35岁作为一个招聘录用限制。这有助于盘活35至50岁劳动力人口的工作积极性,为我国未来即将步入的老龄化社会加固劳动力市场中流砥柱的力量。那么,“35岁门槛”应该如何突破?
市民郭超认为,“打工人”一定要做好职业规划,不能一味埋头干活,还要时不时“抬头看天”。“我觉得职场人也不应该放弃学习,而是应该掌握更多技能,积极接纳新鲜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浪潮袭来的时候,找准自己的位置。”郭超说,这其实也要求社会对职场人的学习提升有更多关注,打通更多继续教育的渠道。另外,企业也应该优化提供晋升机制,不要让30多岁的职场人高不成低不就,工作多年仍与新招聘的应届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很容易造成职场人心态不稳,“现在有很多人都说自己在单位‘熬’,要想出头就只能等把比自己年龄更大的人‘熬’走,没有成就感。”
在我们收回的问卷中,85.09%受访者认为打破“35岁门槛”企业应该优化提供晋升机制,65.79%受访者认为公务员招考应该带头取消年龄限制,55.26%受访者期待打通更多继续教育学习渠道,48.25%受访者认为应该出台相关政策,监管年龄歧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