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我给自己立了一面旗,今年3月去武大看传说中的樱花。
武汉大学的樱花
没想到,武汉一立旗就封了。
武汉封城后
虽然时间表后标注了“延迟”,但我对武汉还是很有信心的。毕竟一直都是“不服周”的城市。
从祖先那一代开始,他们“拒绝接受周”,再加上武汉方言、武汉天气、武汉饮食和武汉人,他们都“拒绝接受周”。
1.“不接受周”的武汉方言
武汉人的口头禅是“不收周”。
不听周的话,用湖北话来说就是不服气、不愿意、不信,一句话就道出了武汉人的性格。
当我得知自己原来的旅行计划时,身边的朋友提醒我“去武汉要小心,因为武汉人脾气火爆”,生怕去了会掉队。
毕竟一说到单独吵架,普通话在语气和声音上都失去了很多武汉方言。
武汉人一开口就爱用“骂韩”来打招呼。
说什么的时候,总会带个“班玛”。你一发脾气,就说:“我信你的恶,它红得像西红柿。”武汉人敢骂任何一个母亲,一个“狗娘养的”就能让外国人斗智斗勇。
武汉亚“不接受周”的言论风格和性格与武汉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武汉水资源丰富,水路发达,地处九省通衢的交通要塞,因此武汉的码头文化应运而生,对武汉方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口码头开埠后
被誉为“武汉方言研究第一人”的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教授朱认为,因码头水运而兴起的活跃于长江沿岸的“青帮”和“红帮”两大帮派行话,是现代武汉方言的来源之一。
靠码头为生的人,嗓门大,凶悍,所以深受码头文化浸润的武汉方言,总有“不收周”的实力。
包含“青帮三巨头”
武汉人说话好像随时都在骂人,但实际上,这些“汉语骂人”90%都属于武汉人语境中的语气词和感叹词,关系越近,说话越轻松。
所以,不要害怕和武汉相处,交朋友。如果武汉对你的问候是“中国骂”,很有可能你已经被当成兄弟了。
2.“不服周”的武汉天气
武汉的天气和武汉人一样,走的是“不收周”的路子。
yle="font-size:15px;">如果武汉的天气有内心os,那大概就是“xx城你不是天气热么,我比你更热!”所以从民国时期的“三大火炉”,到现代的“四大火炉”,武汉从来榜上有名。
热就一个字

武汉的夏天有多热呢?大概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热死过日军的程度。
1938年,武汉会战爆发。会战从6月持续到10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战场上高温超过40度,日军因高温引起的人员伤亡,比战斗交火的伤亡人数还要多。
日军第11军伤亡统计

在武汉天气“热死过人”的辉煌战绩下,敢在现实里硬碰硬的大概就剩武汉人自己了。
其他城市的人度过夏天的方式大概就是窝在空调房里吃西瓜,但武汉人的消暑活动是顶着大太阳横渡长江。
武汉“渡江节”

每年夏天,武汉人都会举办横渡长江的“渡江节”,截至去年已经举办了45届。
虽然每年都流传着“谁谁谁去长江玩水,再也没回来”的流言,但还是挡不住武汉人“不服周”想要征服长江的劲头。

武汉人真的身体力行地把“不服周”的劲头用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3、“不服周”的早餐全套
武大毕业的易中天这样说过“武汉人下油锅也不怕”。
因为就算是武汉的三伏天,武汉人也要在油锅旁边汗流浃背地排队买油条油饼。
武汉街头的一个普通早上

武汉人就这么爱吃油条油饼吗?其实,武汉人爱吃的是所有早餐。
武汉人有独特的“过早”文化。
热干面、三鲜豆皮、糊汤粉、牛肉粉、欢喜坨、糯米包油条、豆丝、酥饺、汤包……武汉早点的丰富程度,谦虚地说大概就是连吃一个月都不带重样的。
过早 武汉人是认真的

有人说武汉可能是全国起床最早的城市,因为“不服周”的武汉人对吃早餐非常执着。
美食丰富的城市中国有很多,但是像武汉人这样把早餐吃成一种城市文化的确实是很少见。
武汉代表美食—热干面

作为全国早餐在外就餐比例最高的城市,端着5块一碗的热干面,门口小塑料凳一蹲,吸溜几口就是一碗下去,这是武汉人每个早上的日常。
但是外地人对于热干面却褒贬不一,不好吃的原因不外乎是觉得热干面面条太干芝麻酱太噎人了。
日常的武汉街头

听到这话,武汉伢不服了,是你不会吃好嘛。
热干面,当然就是要趁着刚出锅的热乎劲儿赶紧拌开吃才最有味。
早上时间紧,武汉人为了吃上最有口感的热干面,宁可选择在路上边走边端碗面吃,武汉人用实际行动告诉外地人,没有这股“不服周”的劲儿,你是吃不上最好吃的热干面的。
热干面就要边走边吃

此时,身为外地人的我不禁想要提个问:武汉这也“不服周”,那也“不服周”的,到底不服的是哪个“周”呢?
翻了翻资料,原来这还要从武汉的老祖宗—楚国说起。
4、“不服周”的老祖宗
武汉人不服的那个“周”,就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立的那个周朝。
在灭商之后,周天子开始分封诸侯,武汉的祖先楚国当时的首领叫熊绎,他的太爷爷鬻熊曾被周文王姬昌拜为师,并辅佐着周文王起兵灭商,按理说应该大加封赏才对。

可最后,熊绎只被封了一个“子爵”(公侯伯子男中倒二等级)的封号,封地只有50里。
周天子还在召集各路诸侯举行的岐阳会盟中,把熊绎拒绝在殿外,给安排了个看守火堆的工作。

因为当时的楚地还十分蛮荒,楚人在周天子看来就是蛮夷之族,这赤裸裸的藐视为楚人扎下了“不服周”的根儿。

现代的考古工作也证明,当时的楚人真的是把不服写在脸上。
在楚国贵族墓地“熊家冢”中挖掘出了3乘“天子驾六”级别的马车,而在当时的礼乐制度中,“天子驾六”是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的规格。
熊家冢出土的天子驾六

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里,楚人的后代们也把这股“不服周”劲头在几场保家卫国的战役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从南宋时期,岳飞带领著名的岳家军驻屯在鄂州(今武昌)7年,“不服周”的武汉军民和精锐的岳家军共同抗击金兵,最终四次北伐成功。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到清末时,“不服周”的武汉爆发武昌起义,使得辛亥革命成功打响第一枪,并最终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
武昌起义

再到上文提到的,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武汉会战。
“不服周”的武汉城浴血奋战,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使得日军无力再组织战略性进攻,自此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 武汉会战

在抗战时期广为流传的一首歌《保卫大武汉》,是这样唱的:“武汉是全国抗战的中心,武汉是今日最大的都会,我们要坚决保卫她,像西班牙保卫马德里”。
“大武汉”

而那个时候的人们不会想到,80多年后的今天,同样的歌曲全中国会再次为武汉唱起“武汉是全国抗疫的中心,我们要坚决保卫她”。
5、“不服周”的抗疫精神
武汉人面对这次疫情仍然是“不服周”的。
也许有的人只看到了在封城前夕离开武汉的500万人,但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春运期间正常的人口流动。
武汉的实际户籍人口有900多万,而此刻坚持留下和疫情“死磕到底”的武汉人也有900万。
封城中的武汉

这些人中,有身患渐冻症,却一直工作在一线,妻子感染也无暇照顾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

有在除夕夜放弃年夜饭,带着十几个工友连夜赶赴火神山工地的武汉江夏区女工头胡晓红。

有为了保证城市供电,放弃回家过年,一个人值守变电站到大年初五的500千伏江夏变电站站长李哲。

更有在封城后的夜晚,因为隔离在家不能出门而在阳台集体唱国歌,不服周的高喊“武汉加油”的无数武汉普通市民。

武汉人的性格不会被疫情消磨掉,无数历史也证明了,敌人越凶猛武汉人就越有一股不认输的劲儿。
我相信,武汉人凭着这股“不服周”的劲头,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在不久的将来,我去武大看樱花的计划表后一定会标注着“进行中”,到那时,不仅是看看樱花,我更想亲耳听武汉人中气十足地说一句“你服不服周?”。

· THE END ·
撰文 | 苏淼
策划 | 苏淼
运营 | 苏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