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类和供应链层面逐步升级。
作者|董钗玲
生产| 36Kr-未来消费
夏季高温,夜间经济凶猛,烧烤消费旺季即将到来。数据显示,中国烧烤店数量已超过45万家,增速已超过中国食品最大品类火锅。
“万物皆可烤”,可见烤的兼容性。东北的正宗烧烤,新疆的羊肉串,还有广东广西的烤海鲜野味,烧烤之所以遍布全国,本质上来自于烧烤的极致性价比和极强的可复制性。
大众烧烤一般人均消费不到100,营造社会氛围,毛利率6-70%。作为规模仅次于火锅的第二大品类,烧烤行业发展迅速,但供应链远不如火锅成熟,大部分品牌尚未形成竞争壁垒。
其实烧烤行业的天花板并不比火锅低,从系列食品衍生出来的产品和消费场景也逐渐多元化。首都圈出现了一些新玩家,朝着加速开店的目标奔跑。
比如永定门电烧烤,最近完成天使轮近1000万元融资,在北京开了15家直营店。此前已完成近1亿元融资的夸父炒肉串,去年卖出1.2亿个炒肉串,今年的目标是开店2000家。总的来说,这个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烧烤市场,是在等待一次钓鱼之旅。
创业做烧烤
去年烧烤行业新开店约18.5万家,也是疫情期间恢复速度最快的一类。
95岁的烧烤企业家徐杰,一年前和搭档出国学习烧烤食谱。为了摆脱这种差异,徐杰用一个一米高左右的圆筒烤箱来烘烤,而不是市场上常见的简单烧烤炉或烧烤架。不仅可以烤鸡翅和肉串,还可以把羊排和羊腿挂在灶台炉里,产品更加丰富,口感达到预期。
A3A3A3;">接地气的烧烤,看似进入门槛低,低成本且高毛利。实则这门生意并不轻松,即使经营一间20平方米的档口,不做堂食专做外卖,也要事无巨细地打理每个环节,解决核心的选址和食材供应,到菜品设计和标准化制作。规模化的连锁品牌,能够从中游自建中央厨房,研发和输出标准化菜品。分散经营者,则需要自行采购,比如为了把控品质,精选鲜肉而非冻肉,此外还补齐几十种货源。
虽说烧烤的技术要求也不高,食材切块和腌制处理后,最费力的环节是手工串串。“处理600串需要花费2个小时。”许杰说道。另外烧烤的技巧在于掌握火候,撒料入味。整个过程,初学者许杰摸索了一个多月。
从南到北,全国各地对于烧烤的接受度都很高,因而烧烤的最大优势是普适性。其中羊肉串是当之无愧的爆款,牛肉、鸡肉和五花肉等也均为高频单品。孜然、辣椒等调料和冒着油的肉类混合在一起,轻易捕获所有食客。
烧烤搭配酒水,是所有烧烤门店的经营模式。烧烤的万年搭档是啤酒,这几年批量上市的精酿啤酒,提供更多独特口味。靠酒水拉高毛利,客单价也提升至百元水平,不亚于吃一顿火锅。
烧烤按烹饪方式,大致分为烤串和烤肉两类。其中烤串的单价更低,每串低至一两元的价格也是有的,但后端运营是最大的难点。来自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不同荤素食材加工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出品效率。相比烤串,烤肉从加工环节就交付顾客,能够降低对厨师的依赖。
在小镇创业,面向下沉市场,门店生存基本靠技术,复购则依靠口碑传播。许杰的门店,最初一两个月做到流水过万,后期红利消退,收益也开始打起折扣。前期投资10万元,经营半年勉强处于盈亏平衡的状态。而当地许多小型餐饮的存活时间,不过一年半载。
作为正餐以外的补充,烧烤品类的同质化和创新性,几乎是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难题。实际上,各个品牌定位不一,无论是开在街边还是购物中心的门店,除了满足吃的需求,核心价值在于满足社交需求。
烧烤作为传统美食文化已经流行多年。在创业者陈元看来,回忆小时候吃烤串,人们手攥一把烤肉,随之而来的是满足感。如今消费需求发生改变,品牌走向精致化和年轻化,存在新的机会。
初期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选址,寻找客流量集中的地带。从成本来看,一间200平米的烤肉店,上下两层可容纳80人就餐,整体投入将近170万。其中投入最高的是租金和装修,占比达3-4成,目的是从就餐环境上打造沉浸式体验。
至于供应链,可以说是覆盖到全国各地,其中牛肉和调味料来自广东当地,另外也向外地采购包括东北的青椒酱以及特色酸菜等。在原料层面,能够把毛利控制在65%左右。
其次是思考如何与其他品牌形成差异化。比如在肉类的加工、吃法和包装上,呈现更多元和新颖的形式,同时产品迭代也持续进行。
“目前市场上更多以日式和韩式烤肉为主,我们要做更贴近本地口味的融合烤肉。”陈元说道。此外差异化还包括塑造品牌文化,因为消费者永远在追求更新鲜的东西。
千亿市场没有“海底捞”
过去在露天环境下经营的烧烤摊,极具烟火气,如今也走向规范化经营。从规模来看,全国大大小小的烧烤类门店,已经超过45万家,仅次于47万家门店的火锅行业。
正在加速连锁化的烧烤行业,连锁率约10%,不及火锅行业的19%,正等待走出和海底捞实力相当的品牌。
飞速增长的烧烤行业,体量逐年提升,但却十分分散。来自窄门餐眼的数据显示,目前烧烤行业规模最大的品牌,为九田家黑牛烤肉料理,现有门店突破了1000家。其次为疯狂烤翅,门店超过600家。
其余大部分品牌,规模尚未达到500家。其中聚焦烤串赛道上的一些头部品牌,如木屋烧烤、很久以前羊肉串和丰茂烧烤,门店规模均未突破200家。
实际上,烧烤行业的标准化程度很接近火锅,主要在于食材的处理,不需要依赖厨师,效率得到提升。除了比拼更优的食材和口味,通过后端供应链构建壁垒,成为头部竞争的方向。比如木屋烧烤,向全国扩张门店的同时,建设4座中央厨房,从采购到仓配物流一体化。
在制作方法上,除了传统的明炉炭火炙烤,已经有部分品牌用电烤代替碳烤。如来自北京的烧烤品牌永定门电烤串,此前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采用360°电烤炉环烤和平烤两种方式加热。采用电烤,本质上降低对人工的依赖和烹饪难度。
门店面积在170-240平方米,客单价在100至150元之间,永定门电烤串的定位是聚焦社交场景。此外,永定门电烤串采取自建供应链的形式,投入建设3000平方米的食品加工厂,向门店输送当日新鲜串类。
除了大众熟知的烤串,实际上,串串类小吃的想象空间很大,包括冷串、炸串、串串香等。同时在细分赛道也涌现一些新品牌,例如三个月完成两轮近亿元融资的夸父炸串,主要销售肉类、豆制品、鲜蔬海鲜等炸串,客单价在30元左右,计划三年时间开出5000家店。
烧烤赛道难跑出千店规模的选手,而串串类小吃倒看见了机会。偏重社交场景的烧烤,可以做到客单价更高,但较高的投资门槛,也限制了规模化进度。而夸父炸串这类新品牌,把店开进客流丰富的购物中心,以更小的门店模型,较低的租金和人力成本,同时高达50%的复购率,占据加速扩张的优势。
海底捞、呷哺呷哺带动火锅行业升级,夸父炸串则带动炸串走向千店时代。缺少头部品牌的烧烤赛道,还需要时间。
(文中采访对象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