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梦北京报道
中国落户门槛最高的两个城市,都在争夺同类人才。
7月中旬,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号公告(以下简称《办法》),宣布北京市重点发展领域用人单位可招聘国内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建筑学科“双一流”硕士毕业生前200名,可根据计划单独引进。
目前,世界200强高校中有7所国内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京大学。根据这一政策,本科毕业生和上述学校毕业两年内首次就业的“双一流”建设硕士研究生,在北京市委、市政府支持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医药卫生等高新技术产业、“两区”建设重点项目、北京市级“服务包”企业、重点税源、重点引进、重点培育企业、独角兽企业落户时,不占用单位指标。
2020年9月,上海发布的《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也提到,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往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请条件外,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在沪“世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也可以执行同样的政策。
也就是说,国内四所顶尖大学的毕业生成为了国内落户要求最高的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的共同目标。谁会在顶尖人才的“巅峰之战”中占据上风?
为7所高校毕业生“开绿灯”
与之前相比,北京引进毕业生的力度确实有所加大,对学历和年龄的限制也有不同程度的放宽。
与2018年2月发布的《北京市引进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工作管理办法》相比,引进人才学历由研究生扩大到北京市高校本科毕业生和北京市外“双一流”高校;计划引进7所顶尖大学本科毕业生和父母取得本市常住户口的毕业生;年龄门槛从不超过24岁的本科生和不超过35岁的研究生变为不超过26岁的本科生和不超过30岁的研究生;“应届毕业生”的范围也有所扩大,毕业两年内首次就业的毕业生是指应届毕业生。
特别是对上述7所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名的国内高校毕业生开了“绿灯”,引起了公众的热烈反响。“如果我今年才毕业,我一定会迎头赶上。”一位毕业于七所高校之一,在北京工作了九年的“北漂”小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2012年本科毕业后,她以引进人才的指标进入了北京的一个单位,但由于学历原因,她无法落户。
“近一两年,上海、广州、深圳等人口千万的特大城市加强了人才引进,所以坦白说,北京的人才也存在压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晖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办法》已经酝酿了近半年。事实上,北京此前已经放宽了通州副中心等地区的人才引进标准,现在正是引进的合适时机。不过总体来说,与上海、广州、深圳相比,北京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最难定居的城市
四大一线城市中,深圳和广州的人才落户门槛最低。深圳在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毕业后2年内才能够落户,工作和社保条件没有限制。但近期出台的政策趋于收紧,全日制高校落户将被取消。35岁以下全日制本科生和青年人才的安置
与上海和北京相比,在北京定居是最困难的。上海可以通过转移家庭和引进人才来落户。2020年,上海“转移户”总数为18418户,引进落户人才13899人。比如李佳琪、YCY等明星和网络名人都是通过引进特殊人才落户上海的。2018年起,北京实行积分结算。每年都有超过10万人提交申请,但最终的结算规模只有6000人。从2018年到20年
21年最低入围分值逐年上涨,分别为90.75分、93.58分、97.13分、100.88分。一位高校教师向记者透露,从去年到今年他一共指导了8名外地研究生和本科生,全部留在了北京就业,但都没有解决户口。在2021年北京地方两会期间,优客工场的创始人、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毛大庆表示,让青年群体尤其是科创领域的青年群体愿意逐梦北京,实现北京梦想和个人梦想的统一,需要给这一群体以留京的希望。
谁能赢得“人才争夺战”?
对于抢手的“清北复交”人才,北京和上海谁能占得上风呢?
从202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清华、复旦和交大都已发布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其中清华大学毕业生签三方就业单位在北京的人数占比为21.9%,在上海的占17.7%;复旦大学在上海就业人数占66.12%,而赴京津冀地区协议和合同就业的仅5.06%;上海交通大学留沪就业人数占签约就业人数的71.9%,赴京就业的占3.96%。而尚未公布2020年就业数据的北京大学,2019年本科毕业留京率为43.55%,赴上海就业的约为6.48%。
从上述数据来看,北京、上海均是这些高校毕业生较为青睐的就业城市,但顶尖人才留在北京的比例明显较少。不过从近期数据来看,北京对人才的吸引力有明显回升。
根据BOSS直聘季度发布的人才吸引力报告,自2020年三季度开始,北京近三年来首次重回人才吸引力榜首,上海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也在去年下半年从第5位上升到第2位。
“泽平宏观”团队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1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也显示,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市人才吸引力指数自2016年的第1位四年后重回榜首。由于疫情影响逐步消散,企事业单位招聘力度加大,加之薪资优势明显,北京对求职者保持较高吸引力,随着人口管控政策放松,北京市人才外流趋势缓解,人才转为净流入,排名由2017-2019年的2、2、3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位。
这场争夺“顶尖人才”的城市大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