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实现路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中国要构建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重塑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这一重点包括:
一是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积极发挥内需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引擎的作用,发挥国内大市场优势,挖掘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充分发挥中国国内市场对全球优势资源的吸引力,形成立足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重塑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新优势,进而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是形成需求驱动供给的发展格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更多依靠国内市场,促进生产要素自由畅通流动,增强我国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应性,形成需求驱动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供需平衡的更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正确处理传统消费升级与新消费培育、内需结构升级与空间优化的关系,激活中国超大规模市场需求潜力,形成内需主导的增长体系。
三是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是形成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原始创新能力,提出原始理论的生成和原始发现的形成。另一方面,要加强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有机衔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四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提高生产和需求的适应性,适应内需升级,促进供给体系升级,实现供给体系和需求体系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为国民经济平稳循环提供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产权制度,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建立统一、开放、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激发内需和国内市场潜力,为国民经济平稳循环提供动力,畅通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循环。
五是以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为支撑。高标准市场体系既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市场经济的载体,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支撑条件。一方面,要推进商品市场数字化,完善数字交易配套设施,采用新的营销手段刺激商品消费。另一方面,要建立要素独立有序流动、各种要素高效配置的高标准要素市场体系,畅通要素流动。同时,建立要素价格的市场决定机制、要素流动规则和要素配置机制,使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目的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现代产业体系应体现动态特征上的创新、效率特征上的开放、结构特征上的融合和空间特征上的集聚。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世界产业体系发展趋势和新产业发展机遇:一是加强自主创新。在新发展格局下,要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变。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二是加快实体经济发展,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发展实体经济必须以产业链为纽带,瞄准国家高端产业和高端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
二是构建新型消费体系。新消费体系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体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要积极推动建立新型消费体系。一是加快拓展定制消费、智慧消费、体验式消费等新型消费领域,鼓励建设智慧商铺、智慧邻里、智慧商圈,增加健康、养老、医疗、文化、教育、保障等消费有效供给。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创造消费新增长点。二是基于网络平台促进新消费增长。发展以网购、电商直播为代表的新消费,促进传统销售和服务
实现转型升级,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着力构建城乡融合消费网络、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第三,坚持消费引领。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努力稳定基本消费,进一步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培育新兴消费,持续激发潜在消费。尊重消费者自由选择权,实现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提升消费者满足感。第四,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从完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应急物流体系等方面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流通体系支持。最后,大力发展新经济体系。新经济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为前提,将知识、信息、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催生出的新产业,在新经济的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融合而形成了新的经济业态。新经济是经济的新增长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大力发展新经济:第一,利用信息化引领产业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通过互联网+、数字化+等信息化手段,积极发展和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产品融合、技术融合及产业融合,形成产业和技术协同发展的新业态。第二,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制造新模式,以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加快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走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产品和装备制造的智能化。第三,以智能生产来推动生产部门在组织结构、运营模式、投融资途径等方面变革。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打造高质量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取向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作为支撑。新型消费发展能否持续、能否发展壮大主要有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体经济发展取决于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产业基础能力主要是指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技术水平的先进性、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从实际出发,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的发展质量、可持续性以及国际竞争力,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取向在于:
一、将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结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构建基于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加强我国原创技术的研发,培育基础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构建起新发展格局的产业链支撑。
二、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在构建基于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实现产业发展的体系化,重视产业链的完整性。加强我国核心技术和重要短板攻关,大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为新发展格局提供产业配套支持。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创新创业环境等措施,在构建基于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中,为技术产业化创造良好环境,使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互相促进,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环境支持。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在构建基于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在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我国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基础支持。(作者系西安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 任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