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有色金属和光伏是北行资本的两大板块,这两大热点也贯穿了四季度的反弹。12月21-25日一周,北向资金净流入前五的行业分别是电气设备、电子、医药生物、机械设备、有色金属,其中有色金属连续几周上榜;净流入前五名分别是隆基、BOE A、贵州茅台、阳光电力和招商银行,其中两个是光伏概念。
与QFII相比,通过陆股通布局的北行基金还包括对冲基金、国际散户等短线资金,这些资金更追逐热点,这体现在有色等典型周期板块。野村东方国际(Nomura Oriental International)中国研究主管高婷对CBN表示,如果从短期来看,复苏仍将是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市场的宏观背景。“一季度可以在战术上加大可选消费和周期股的配置,尤其是考虑到汽车、家电、家居、媒体在可选消费方面的机会,以及全球复苏和通胀预期上升带来的一些周期板块的推动。建议关注油气、铜铝和小规模化工行业龙头的表现。”
相比之下,资本对光伏产业的追逐具有战略意义,新能源成为全球追逐的长期主题。疫情之下,欧美等国越来越强调“绿色复苏”,中国甚至在9月份做出了碳中和承诺。此前引起市场热议的高燕再次入股隆基股份,这是高燕近三个月来买入的第三只光伏股票。
明年一季度市场仍聚焦周期股
尽管有色金属板块21日因英国病毒突变遭遇重挫,但国际资金对2021年全球周期复苏的预期仍然较高。除北向资金外,就沪深两市主力资金而言,在申万所属的28个一级行业中,有9个行业板块出现资金净流入,其中有色金属、公用事业、化工、矿业、交通运输等行业主力资金流入居前,有色金属净流入分别为41.4亿元。当日,日涨停个股主要集中在公用事业、有色金属、机械设备、化工等行业。赣锋锂业有日限。
今年以来,国际资金向各部门的分配实际上跟上了经济复苏的步伐。高婷告诉记者,“2020年1月至3月,全球处于避险阶段;4-8月,虽然市场风险偏好仍较低,但在此轮复苏初期,货币驱动的市场有所反弹,因此医药行业等防御性板块领涨,带动市场避险需求;但8-10月市场风险偏好回升,复工复产成功带动国内经济反弹,汽车等可选消费行业领涨;到10-12月,风险偏好持续上升,疫苗的利好消息引爆了全球复苏预期,反过来又带动周期性行业反弹。”
北向资金板块轮动背后的逻辑
全球实际通胀处于低位,但通胀预期出现剧烈反弹。“美国10年期盈亏平衡通胀率目前为1.95%,是2019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通胀预期从3月份的低点反弹了近150个基点,铜价也从3月份的低点上涨了75%,达到2013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渣打银行全球首席策略师罗伯逊告诉记者。
高婷认为,就2020年一季度而言,周期性市场仍将主导市场,而在全球风险偏好复苏的背景下,北行资金流入a股的速度有望快于今年。“随着海外疫苗从一季度开始普及,复苏将是2021年全球经济的大背景。此外,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将非常强劲,因此周期性市场将持续。”
当然,市场一度担心实际通胀和低核心通胀等风险,但罗伯逊认为,政策刺激的支持和供应短缺的可能性将支撑大宗商品。“需要关注的风险之一是供应短缺导致的价格意外上涨。事实上,这一点在今年已经有所体现。”他说,供应紧张可能会导致运输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例如,航空公司等许多相关行业在2020年被迫大幅削减产能,未来需求激增可能导致供应瓶颈和价格上涨。在某些情况下,供应瓶颈导致货运成本增加,随着需求收紧和明年贸易流量进一步增加,货运成本可能成为通胀的一个来源。疫苗交付快于预期也可能导致全球需求改善快于预期。
国际资金抢筹光伏赛道
全球基金在更长一段时间内都在追逐光伏等新能源领域
持续的主题。随着2020年下半年全球复苏预期升温,先是汽车等下游行业开始复苏,如今中游、上游等行业都开始发力。
新能源产业链的爆火也是因为全球更关注“绿色主题”,疫情令大家联想到了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黑天鹅”冲击。例如,欧盟气候行动与《欧洲绿色新政》就是典型的例子,欧盟已在按计划稳步落实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已提出一项到2030年至少进一步减排55%的计划;美国当选总统拜登近期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美国将重回《巴黎协定》;中国的承诺更令全球印象深刻,习近平主席在今年9月提出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
就光伏行业而言,野村东方国际先进制造团队分析师张新和对记者称,2011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前期的盲目扩张,整个光伏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多晶硅等产品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从2014年开始,美国、日本和中国开始进入需求驱动时期,作为新能源产业之一的光伏产业,凭着其产业技术的逐渐成熟与进步,市场开始显示出新一轮的新需求。
价格也是关键。德银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熊奕此前对记者提及,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可再生能源价格不断下降,风能与太阳能发电即将达到与传统能源平价的临界点。同时,地域限制、发电稳定性等问题也在逐步得到解决。下一个十年,可再生能源将摆脱对政府补贴的依赖,首次实现商业化运营独立盈利。他预计,至2030年,中国太阳能发电量或将增长十倍以上,而风力发电量也将实现三至四倍的增长,中国超过四分之一的电力供给将由太阳能和风能提供。
在全球光伏景气度延续的背景下,国际机构都加速抢筹。鉴于中国现已发展成为光伏强国,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在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5%,并不断引领全球的新技术,因此国际资金也纷纷布局中国相关企业。
张新和表示,由于国内太阳能电池企业规模和产量的迅速扩张,导致对单晶硅片的需求成倍增长,加之中国生产单晶硅有人力成本的优势,国内的单晶硅棒、硅片生产企业不断增多,产能迅猛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太阳能单晶硅片产量最大的国家,原先存在于全球硅片生产规模前十的国外硅片企业全部被国内企业代替。晶硅片专业化公司主要以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为主。单晶硅片国内主要以隆基股份、中环股份、晶龙集团等为主。

全球多晶硅生产规模前十排名
同时,为满足全球光伏市场日益高涨的需求,电池片企业通过产能扩张巩固市场占有率,产业继续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专业化的电池片生产开始崛起。2018年全球电池片产能前15家企业产能占到全球总产能的 50.2%,全球产能第一为通威股份,市场份额达到6.7%。

全球电池片生产规模前十排名
不过,“光伏产业强者恒强、首选行业龙头”仍是国际资本的主要布局逻辑。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若参照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的供给之争会发现,在经历了野蛮生长之后,行业内的寡头效应将逐步显现。动力电池处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中游,上游是矿产资源供应商,下游是整车厂商,上游原材料的供应对于动力电池厂商的成本控制而言至关重要。例如,宁德时代通过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投资,力求补足关键资源供应不足的短板,实现降本增效。近年来随着宁德时代和LG化学在装机量上的统治地位得到确立,二线企业的生存空间也受到明显挤压。同为新能源板块,动力电池的竞争格局也能够推广到目前光伏产业链上,未来随着平价上网的实现,行业各环节龙头企业的话语权也将得到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