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新项目推荐意见,创新项目立项依据怎么写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培莲)“大量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培养创新人才的资源,无疑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依纯发现,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1986年至2019年共资助基础研究项目56.49万项,产生研究成果394.27万项。然而,相关成果很少能及时转化为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

多年来,刘依纯一直关注和研究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今年“两会”期间,刘依纯建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资源。

“科教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刘依纯表示,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资源,就是以高水平科研项目为例,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现的过程和方式,掌握探究的方法,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研究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教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2016年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等。都明确提出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学科和专业发展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但刘依纯认为,目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资源的制度还不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还停留在理念引领和方向要求的层面,对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没有具体可操作的制度规定。其次,在刘依纯看来,对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资源的研究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关于科技成果转化为应用的研究很多。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中国知网近五年共检索相关学术成果5700余项,但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或教学资源的相关研究不到20项。

刘依纯还发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的专题研究很少。五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共立项约2.8万个项目,只有一个项目涉及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的诸多问题尚未解决,推动转化没有理论和研究依据。

刘依纯介绍,部分高校和学者自发探索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取得了一定成效,验证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资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这些探索大多处于自发阶段,零散不具规模,并未转化为研究者的集体意识,大量科研成果并未惠及人才培养。

刘依纯建议,转变科研与人才培养二元分离的观念,树立科研与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的理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资源作为科研项目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