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面对“新基建”的庞大蓝海,中小企业如何让其不仅是巨头的蛋糕,也是能够提振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
“新基建”火了。但是,围绕新基建有两大问题待解。
一、什么是新基建?新的在哪里?二、新基建离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还有多远?还是新基建主要是国企和大企业的事?
对于第一个问题,4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只是解释说:“根据初步研究,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但是第二个问题跟中小企业有很大关系!
他认为:过去一提到基础设施建设,人们脑子里全是大企业投标,中小企业很难分一杯羹。然而,这种基础设施投资的内容完全不同。当前形势下,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提振经济增长信心是首要责任。而“新基建”,就是要去构建“智慧经济”的整体框架和基础建设。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的投入和参与,动员更多的民间资本共同建设。
所以面对“新基建”的巨大蓝海,中小企业如何让其成为提振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
1 中小企业要成为产业链上不可替代的“零部件”
“新基建”囊括了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这七大赛道.轨道上的任何业务都不可能被一两家巨头企业占据,这就需要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齐心协力,共同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
所以。中小企业在“新基建”的洪流中,正确的开放方式是什么?
大企业或行业龙头主要会完成“新基建”的平台建设,即巨头必须制定标准,但平台上的很多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实施和完善,这恰恰给中小企业留下了机会。但是如果你抱着薅羊毛的心态,你最终会空手而归,因为,未来一定是科技创新的时代,不管做什么样的项目,都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以此为创新点,去满足某个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这才是我们看好的未来。
由此看来,蓬勃发展的“新基建”不仅是巨头们的蛋糕,更是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再次腾飞的东风。
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提前做好以下两方面的思想建设要掘金的“新基建”:
首先,选对方向很重要。中小科技企业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技术与“新基建”的匹配点。我们看不到5G基础设施板块庞大,只有运营商投入了几万亿元,于是争相加入其中的乐趣。你的核心业务真的和5G市场有关吗?你的技术真的能找到与5G建设的结合点吗?这些问题都是企业领导需要提前考虑清楚的。
比如我们投资做红外芯片的一家公司,因为疫情期间红外测温需求突然增加,公司多年积累的“红外测温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投入使用,在“智慧出行”“智慧安防”领域非常受欢迎。敏锐地感知市场需求并迅速锁定目标,是所有科技项目迈向市场的第一步,的这个逻辑也适用于“新基建初创”。
其次,如果中小企业要做“新基建”平台上不可或缺的“零部件”,而不是重新树立一套标准。中小企业的R&D目标是巨头企业切入“新基建”的入门级产品,如人脸支付、大数据录入等,注定会失败。要知道这些领域的巨头企业已经大量布局,相关产业链也发展得很好。在这种形势下,中小企业要想破局,唯一的办法就是成为细分之王。“在某个时空点,你要比其他任何对手创造更多的资源和价值。这时,即使它是一个巨人,只要它在某个细分领域,
点上的投入比不上你,对你也是无可奈何的。”无人机领域,尽管现在是巨头的天下,但我们投资的一家做无人机电力巡检的企业,以极强的识别与绘图技术,在人工无法涉足的高压电力巡检场景里建立了竞争壁垒……这种科技创业单点切入的成功范例,值得在‘新基建’领域的创业者借鉴。创业者必须要清楚自己的核心技术,以及这种技术能否为所在行业提供不可替代的差异化服务。
2 这是一次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契机
这次“新基建”也为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一次契机。
传统制造业如果想与“新基建”挂钩,一个重要发力点是围绕工业互联网做文章。“中国的传统行业特别是制造业,与国外先进制造业的差距较大,但随着5G、工业互联网的突破,这方面将诞生很多的创业机会,其中最热门的,就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介入传统互联网的升级改造。但前提是,传统行业自身要具备改造升级的动力和元素(条件)。
那么,传统企业改造升级的市场机遇,究竟是指什么?
从市场的供需关系上看,数字化转型是需求端,新基建是供应端。新基建与数字化转型,存在着最直接的关联。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过去但凡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与改造,都离不开机房的建设和IT设备的投入,但这部分数字化建设成本实在太高了,对于利润较低的制造业而言,普遍难以承受。
但随着5G、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一切操作都可以“云化”了,制造业中小企业就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在短时间内实现数字化。
举个最简单的软件系统的例子——在‘云化’之前,中小企业每年都要花费重金购买CRM、ERP管理系统,以及OA系统等相关软件部署到服务器上,但现在这些在线管理功能,完全可以通过微信会议、钉钉会议等实现管理上的协同。
而投资以上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过程,就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前提。也可以说,企业参与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就是应用“新基建”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在这次疫情中,传统企业也确实体会到了数字化赋能的诸多好处。这成为了它们改造升级的最大动力。比如: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一些产品和服务,就解决了很多企业在疫情中的难题,借助远程检测、协作,帮助企业在疫情中有条不紊地复工复产。
我理解的工业互联网,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共有的方式,把各种软件、应用,以及工业方面的知识经验,通过平台赋能给广大中小业企业,助力它们结构化地降低成本。但传统企业也不要被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声称的“智能工厂”一体化解决方案所忽悠,还要看这个细分领域的解决方案,到底能不能解决你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3 钱从哪儿来?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主观能动性
新基建具体怎样建设?钱从哪儿来?
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于推陈出新。而不是重走传统基建投资的老路,更不能打着“新基建”的旗号,去新瓶装旧酒。
新基建’首先要有新的建设主体。除了政府发债、银行贷款和国有企业为主的投资方式外,“新基建”更少不了民间资本的热情参与。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GDP的三驾马车。如今,中国的出口注定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在民营经济尚处于下行通道的节骨眼上去刺激消费,显然难度也非常大,这个时候,GDP就只能寄希望于投资拉动了。
而投资又面临着具体投什么的问题,最理想的局面是:在投资拉动经济的同时,也能同步带动消费。此时‘新基建’顺理成章就成为了最优解,因为它在短期,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长期则有助于增加有效供给,可谓拉动整个中国经济的最好方式;况且,从整个大的经济环境看,也只有这种大的国家主导性投资,才能够调动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让所有企业都能参与其间并从中受益。
更重要的,新基建’的资金来源也应该适当放宽。“新基建”建设要考虑可持续性和未来发展性,全部由大的国企、央企来主导是不现实的,也不合理,融资上不妨多点、多面、多渠道。所以接下来,国家可以思考如何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力量,通过投资的形式,涌入到“新基建”建设大潮中来。
现在各地方政府都在做自己的产业引导基金,目的就是为了引导政府出钱,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示范作用,再借助产业引导基金、担保基金等方式,吸引更多市场资本参与进来。


今日头条、腾讯企鹅号、搜狐号、新浪看点、一点资讯、界面、网易、虎嗅网、钛媒体等平台,
覆盖商业财经核心受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