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上海远洋劳务河南分公司郑州地址,河南郑州杨创业

春节期间,家里写给郑州的一封信火了。

通过东方金宝猛犸新闻提供的平台,很多“北漂”“虎皮”乃至外地郑州人在家乡著书立说,写出了强烈而真挚的乡愁。熟悉的场景和深深的乡愁吸引了277.3万网友的关注,他们在微博同城热搜。

在家书与网友的讨论中,很多在外的年轻人在表达思乡之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回到郑发展的愿望。然而,对于一些更早一代的“北漂”郑州人来说,回到家乡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记者采访中,有专家呼吁,要抓住河南人才,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宝贵的“财富”。

在《外国旅行家的书》里坦白郑州:郑州的发展“点燃”了返乡创业的热情

“看到郑州从私宅变成高楼,我也从一个年轻人步入中年。再看郑州,家乡不仅熟悉热汤的味道,还有很多可以说的东西。”在“致郑州的一封信”活动中,在京20多年的企业家李涛说,他表达了对郑州的感情。

李涛是较早北漂的郑州人。现在他创办的互联网独角兽APUS已经开始在河南投资,他的第二个总部设在郑州。

谈起郑州这几年的变化,李涛感慨万千。他说,领先的米字形高铁、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国家中心城市的政策优势,都为郑州加分。此外,更重要的是不断完善和升级发展“软环境”和治理能力。这些变化不仅吸引了在外过年的郑州人回来过年,也吸引了很多想做大事的人回家“追梦”。

“很多人问我,世界上企业这么大,为什么第二总部设在郑州。我想说的是,每一个接受传统教育的人,都会有一种希望造福家乡、建设家乡的情结。”在他看来,近年来,郑州自身条件越来越强,进一步“点燃”了想要返乡创业的创业者的热情。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郑州和北京的差距确实在缩小。”北京某媒体部门负责人杨倩在信中表示,与同事和朋友谈论郑州正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比如“国家中心城市”和“新一线城市”。

她认为,郑州应该想办法吸引小米、华为、字节跳动、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大公司的投资。同时,也希望年轻有为的企业家们,尤其是郑州的企业家们,多多关注郑州,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一起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共同努力,早日掀起“大郑州”。

“十四五”郑州对人才的渴求,将增加从河南招聘人才的吸引力

今年1月30日,郑州正式公布经济发展成绩单:2020年全市GDP约1200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1259.2亿元,成为全国综合竞争力20强城市之一。形成规模100亿以上的企业约13家,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到1.333199999935左右,作为在建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

硬实力和软实力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实力。随着郑州发展的加快,对人才的“渴望”也越来越大。

2015年和2017年,郑州先后启动“1125人才集聚计划”和“智汇郑州”人才工程,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招才引智。2020年9月15日,郑州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黄河人才计划”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针对高层次人才,在项目引进、人才帮扶、生活保障等方面出台了“全国最好”的综合政策。

对于A类和B类高层次人才,首次住房补贴最高300万余

"0">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等方式,租购并举为各类人才提供安居保障。该政策被称为郑州“人才新政3.0”。


2021年郑州市“两会”更是明确提出:“加强国内高科技‘头部’企业、央企省企研发中心、全省一流高科技企业、国内高效研发机构和豫籍在外人才的招引力度”。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取决于其所拥有的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状况。当前,郑州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尤其需要高端人才的支撑。”中国产业集聚区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杨建国认为,河南是劳务输出大省、人才输出大省,做好返乡创业以及回归经济是人才工作的关键。


观点:讲好“黄河故事”、增强文化认同,吸引人才回流建设家乡


在外的郑州人有乡愁,有家乡情结,这正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与有生力量。


“从郑州的一草一木中一步步成长起来,无论在哪发展,大家始终都抱有一种回报桑梓的情怀。”李涛告诉记者,APUS从创办开始就在持续引进河南籍优秀人才,目前三分之一的技术人才来自河南。当前,郑州正实施黄河人才计划,推进河南省(中原科技城)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建设,构建一流人才汇聚之地、培养之地和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他希望借助这个机会,把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积累带到家乡,培养数字人才,发展数字经济,实现数字经济下的中部崛起。


杨建国则建议,分析当前我省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未来经济、社会、民生发展所急需的人才状况,系统建立与产业发展规划相匹配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同时,发挥老家河南的文化优势,讲好“黄河故事”,利用各类载体打造文化名片、增强文化认同,吸引既有家乡情结、又有回报故乡情怀的青年人才和企业家回流、回归,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来源: 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