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在不同,在出租车流行的早期,出租车司机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恐怕稍大一点的人都记得,当时报纸上经常出现出租车司机被抢甚至被杀的新闻。针对这种情况,很多地方都设置了出城检查点,很多出租车都安装了防护装置,隔离司机。许多这样的遗迹今天仍然可以看到。之所以发生多起抢劫案,是因为当时出租车价格昂贵,出租车司机一天的营业额相当于普通人几个月的工资。后来随着出租车的普及和收入的提高,出租车一天的营业额相对变少,抢出租车的案件也变少了。
这是经济发展引起社会现象变化的一个例子。同样,今天,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移动支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根据央行数据,2017年全国电子支付普及率为76.9%,其中农村地区为66.51%。当年,全国移动支付业务规模375.52亿笔,同比增长46.06%。2018年上半年,全国移动支付业务258.87亿笔,金额133.70万亿元,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小二维码的背后是中国人支付方式、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中国经济繁荣的标志。“码商”,这个时代的新名词,也是当代支付革命的缩影。
首先当然是安全。假币一直是很多商贩头疼的问题。以前收入低的时候,如果不小心碰到假币,一天就浪费了。虽然现在不止如此,但也会损失半天的净利润。现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用二维码收钱。甚至老年人在摊位前都有收款码。移动支付不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还消除了假币。至于出租车司机,他们不仅可以避免假钱,还可以避免找不到零钱的尴尬。甚至他们一天也收不到多少现金,这让他们更安全。抢劫出租车司机的案件已经基本消失。
coder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吸引了——的资金,这是coder最重要的业务资源。
记得改革开放初期,一个杂志上有一个故事。一位美国游客去非洲旅行。他遇到了一个流浪的男孩。他给了男孩5美元,并告诉他可以用这5美元为游客买鞋油、刷子、鞋油,然后把钱还给他。小男孩大喊这是剥削资本主义,但经过劝说,他同意了。几天后,小男孩兴奋地去酒店找游客还钱,并告诉他自己存了8块钱。
一个小男孩的故事是典型的资本故事。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资本和劳动是生产活动的要素。但遗憾的是,在传统的银行模式下,信息采集需要很高的成本,很多小规模的个体户承担不起这些信息的成本,因此资本无法支持和惠及他们。
然而,技术的发展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基于电子支付的新支付方式可以低成本、详细地收集业务信息。像支付宝这样的科技公司,通过二维码连接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收集各种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后,就可以获得个人信用资质,提供匹配服务。这一过程的成本远低于传统金融机构。这为资本的下沉和进入铺平了道路。
2017年6月,网商银行面向线下小微经营者推出“多收多贷”贷款服务。截至今年6月,仅一年时间,就有超过300万线下小微运营商从网商银行获得贷款。
被称为穷人的银行家的孟加拉国经济学家、格莱珉银行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发起并发展了小额信贷服务,这是专门为因贫困而没有信贷的人提供的。在中国,毛时宇还通过私人资本发起了信贷试验,为贫困农民提供资金,用于治疗疾病、受伤和学习,或用于购买化肥、做生意、外出工作和其他生产活动。
这些努力都是好的,但在当时,
技术限制之下,成本相对较高。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孟加拉经济学家尤努斯推行的小额贷款的利率最高为20%,而茅于轼的贷款利率还要高一个百分点,为21%。这是因为贷款无法识别农民的信用,只能采取高利润的方式去覆盖高风险。如今,技术的进步,极大的提高了识别风险的能力,同时,极大的降低了信息成本,这就使得小额的正常利润的贷款变得可行。数据显示,线下小微经营者笔均贷款金额仅7615元,平均资金使用时长为50天,6个月内贷款超过3次的经营者却达到35%,不良率低于1%,二三线城市的线下小微经营者对贷款的需求普遍旺盛。
不难想见,区区数千元的贷款,或许是一个创业者的第一次扩张,或许支撑的是一个家庭的可持续经营,甚至,或许支持的是一个未来大企业的第一次成长。所谓商业是最大的慈善,莫过于此。
刘远举(作者系上海法律与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段思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