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投资小有什么项目,贵阳创业投资人

遇到杨文德时,他正坐在贵阳高新区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园三楼自己的办公室里,和一群身价不菲的漂泊者讨论一款研发产品的细节。“这款产品融合了3D打印技术和苗族产品文化,重点进军高端旅游市场。”在这个由高新区提供的归朴创业孵化器里,杨文德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与企业的讨论。

作为贵州贵朴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杨文德绝对是贵朴的典型代表。从上海电力大学毕业后,进入贵州某国企工作,后在某政府部门工作,后到中央党校深造,学成归来。看到贵州是创业的沃土后,他毅然辞职,选择创业。

公司的名字来源于那些从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来到贵阳打拼的年轻人。以杨文德为代表的贵票人,正在谱写新时代的贵票赞歌,抓住贵州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努力追赶大数据浪潮。

在贵州举办的人博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成为“贵漂族”。

打算成为归朴族成员的年轻人将在招聘会上咨询。

贵票孵化器引起了各方关注。

回到家,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杨文德,80后学生,出生于黔东南州天祝县。他从小喝苗寨的水长大。他骨子里有苗族人的勤劳和智慧。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电力大学,学习的是仍然处于科技前沿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2005年,大学毕业后,杨文德放弃留在上海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家乡,进入贵州一家国企,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我之所以回到贵州,就是想看看与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差距。”杨文德回忆起多年前的选择。他认为有差距就有不足,在某种程度上,不足就是机会。后来,杨文德考入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成为一名公职人员。

2012年至2015年,被送到中央党校学习。"那里有许多北方漂泊者,他们从中看到了斗争的力量."过着稳定生活的杨文德,在这个时期就有了创业的想法。他认为贵阳经济相对落后,机会很多。贵阳还提供了许多支持创新和创业的政策。“我希望我能为我的家乡做点什么。”发展有所贡献。"

杨文德因为之前在政府部门的工作经历和在党校学习的经历,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做创业孵化,搭建全民创业平台。”杨文德表示,希望在掌握创业政策动态和行业动态后,建立实时、准确的信息推送平台,与政府部门和主要新闻媒体建立合作,建立综合信息发布平台,将决策者与政策串联起来,为创业者提供最新、最全面的技术创新创业信息服务。

贵州首家企业孵化器

2015年9月,杨文德组建自己的团队,推出贵州首个创新孵化生态虚拟系统平台“贵票移动孵化器项目”。这个与创业者息息相关的创新项目,一开始就备受关注,团队获得了很多合作机会。

作为贵州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孵化器,杨文德认为,企业孵化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强大的资本和资源支撑,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研究。贵阳高新区政府不仅提供办公场所,前期还给予三笔20万元的资金支持,无异于帮助创业者。

“贵阳高新区政府在‘互联互动’方面也很有帮助,尤其是举办线下活动

时候,领导都愿意给我们支持。”杨文德说,虽然创业的道路充满了困难,但只要专注的持续做一件事情,定会给人惊喜。


让每一家企业都“毕业”


对于创业企业来说,入驻贵漂科技这种孵化器,不仅仅是为了寻找一个创业场所,更需要一系列的服务。“贵漂移动孵化器突破空间地域限制,回归服务本质,立足为咱们贵州的企业保驾护航,提供一站式服务,专心做企业的服务者和参与者”。杨文德介绍,贵漂科技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创新思维,汇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业楼宇等实体空间资源等机构,为创客及初创团队提供工商注册、财税代理、知识产权、项目申报等创业服务;为初创团队提供公司管理、市场营销、财务分析、风险防范等创业培训服务。


让每一个孵化器内的企业都顺利“毕业”,是杨文德最大的心愿。在贵漂科技制定的评判标准里,一家初创企业,如果顺利的存活达到三年,或者营业额达到1000万,即视作“毕业”。“这就意味着他们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业成功了。”杨文德一边说一边扳起手指头算,哪些企业顺利毕业,哪些企业胎死腹中,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实际上,贵漂移动孵化器利用“1+N”的建设模式,都在尽力的让每个企业活下去。这里的“1”即“贵漂”移动孵化器——贵阳高新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N”即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


在贵漂科技孵化平台内,机库网、汇厨网、勤邦云栈、找厨网、中国天眼等一批批创业项目,都在孵化器内留下了痕迹,但更多的企业和品牌,如昙花一现湮没在创业浪潮中。“能毕业的企业毕竟是少数,孵化成功了最终都会走出我们这个办公区。”杨文德说,目前他们创业成功比较好的有机库网和找厨网,有的年营业额达到了5000万左右,这在创业公司中算是比较成功的。


在杨文德看来,孵化器并非空间,拼的不是眼前的环境舒适,而是生态的搭建,强大的资源整合、媒体公信力以及完整的基础服务能力。“未来孵化器的竞争,核心在于服务能力的竞争,所以,我们要不遗余力的把服务做好,把服务送上门。”杨文德说。


贵州成就业创业沃土


除了杨文德外,在他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贵漂人。如贵州勤邦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何方洋,也是一名从北京返回家乡贵州的高级人才。“除了普通的贵漂族,高级人才的引进是近年来贵州人才战略的缩影,不管是‘千百人计划’,还是一年一度的人博会,都为贵州人才储备留下了坚实的力量。”杨文德说,作为曾在政府单位就职的他来说,这样的感觉更加明显,人才引进的战略已经成为贵州发展高端产业(如大数据产业等)的重要抓手。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以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和人才创业优选地”为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省和科教兴黔战略。全省上下都以人才工作以提升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快培养引进急需人才、集聚重点产业高端人才、充实基层一线实用人才为重点,以创新机制和营造环境为保障,着力集聚天下有志英才,不断强化平台载体建设,全力推进全省人才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人才红利持续叠加释放。


其中,全省“一规划一决定两意见”四大决策部署相继出台,50余个配套政策措施同步跟进,“1+3+N”人才政策体系全面建立,及时兑现了高层次人才津贴和住房补贴,修订完善了26个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标准,激励支持人才创新成果转化。全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黔归人才计划”“雁归兴贵”计划多管齐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现代金融人才、基层实用人才、黔籍在外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贵州人才发展白皮书(2017)》显示,2012—2016年,我省人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总量从284.33万人增长到400万人以上,高层次人才由7.77万人增加到15.6万人,增长2.0倍,其中,“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重点专家由2751人增加到5031人,博士人才由2398人增加到6260余人,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重由2.7%增长到3.8%。


贵州大数据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截止到2017年年中,全省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累计从业人员12万人,培养3万名以上信息产业技能型人才,呼叫中心产业共建成坐席3.2万个,汇集技能型人才14.3万人。


而作为大数据之都,贵阳对人才的虹吸效应更加明显,来自于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贵阳市通过实施“大数据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直接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400余人。贵阳承办的第六届人博会现场接待洽谈14306人,达成意向3147人,现场签约1357人,项目签约43个,总投资8亿元。


“贵州是块创业的沃土,成为贵漂就意味着选择了无数机遇。我们贵漂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希望,还有一种向上的力量。”杨文德说,对于很多历经心酸的北漂族来说,贵漂会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贵州都市报记者 李坚 邱凌峰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