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新类型包括哪些 创新思维能力类型有

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今天,我们来谈谈创新。目前大家都知道创新的重要性,但普遍认为我们整个社会严重缺乏创新精神。

创新真的很难吗?其实并不难。创新意味着打破常规,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它可以是宏观的和伟大的,带来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变革。它也可以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一点一点地发生。

我们之所以觉得创新难,是因为我们在创新上有很大的认知偏差,认为只有那些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的东西才能称之为创新。我把创新归功于少数有才华的人的特权,但我没有意识到创新是一项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

我们不应该陷入“只有发明家才有创新能力”的误区。创新不仅仅是发明创造,更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突破。创新是旧元素的新组合。

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可以创新,即使是简单的工作,如果用新的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也是一种创新。比如我们看了一篇很有意思的爆款文章,有点素材,但作者只是创新性地组合了词,并没有发明新词。

1、做一个合格的模仿者是创新的基础

其实关于创新有很多误区,比如创新和模仿的关系。

21世纪以来,大部分创新都集中在互联网行业。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已经成长起来的巨头企业腾讯被国人诟病缺乏创新精神,称腾讯一直在模仿,从未超越。

但腾讯的模仿也是创新之路。腾讯在模仿的同时对产品进行了更新和改进,让很多产品的用户体验变得更好。

在腾讯做OICQ(QQ的原名)的时候,国内已经有了即时通讯产品ICQ。很多人认为腾讯抄袭了ICQ,但腾讯在当时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企业。它是如何把一个“副本”做大做强的?

这背后的原因是产品得到了更新和改进。马发现,当时中国的电脑还没有在家里普及,大家都在网吧上网,拨号上网速度非常慢。

当时ICQ的大小是3-5MB,下载需要几十分钟;ICQ将用户信息存储在计算机上。如果用户使用另一台电脑上网,原始内容和列表将会消失。

腾讯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优化。QQ第一版只有220KB,5分钟就能下载,用户数据存储在公司后台的服务器上,无论用户在哪里上网,都可以随时调出相关信息。

我们通常认为创新是一种全新的产品和方法,但实际上,创新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是局部创新。所有的创新都来自前人和他人的贡献。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高更远。

粗暴地将腾讯定义为“抄袭者”,显然是片面和不公平的。如今,随着微信的成功,腾讯逐渐从模仿者变成了创新者,尤其是微信红包的出现,更是腾讯洞察和改良传统文化的经典案例。中国人喜欢红包,抢红包大大增加了这种传统仪式的趣味性。

因此,创新是在行动中思考,而不是思考后行动。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创新意识,努力做一个创新者,不求改变别人,从改变自己的生活开始。

2、创新不是平

地起高楼,无法从零开始

模仿和创新并不是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创新不是平地起高楼,无法从零开始,也无法跨越前人的经验。大部分的创新都是对传统的模仿和改良,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是领先于他人的一种方法。


我们都知道艺术是创造性很强的活动,但所有那些伟大,被我们惊为天人的作品,也是脱胎于模仿,甚至可以说艺术的根基就是模仿。


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任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王勃著名的诗句“落霞如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任何一项新的创新出现,都不应该属于某一个人,而应该集体共同智慧的结晶。成为创新者,先要经历无数次的“模仿”来锻炼和打磨自己的基本功,然后在从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改进和优化,终会成为创新者。


所以,成为创新者其实也没有那么难,拼的不是天才灵感的一瞬间,而是来自后期孜孜不倦的行动。如何成为创新者,只有一个字——做!持续地做,系统地做,死磕地做!


创新的前提,是一系列循环往复的工作。只有对行业和专业足够了解,具备极高的敏锐度,才能抓住需求,实现创新。持续地做,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动力;系统地做,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和优化;死磕地做,更是需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和毅力。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创新亦是如此。只要我们愿意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创新路上,我们系统地吸收专业知识,持续不断的重复,使之成为我们的技能和本能反应,然后发现问题,并死磕地解决问题。


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创新过程中是允许错误存在的。明知道会犯错,那就在少部分的人那里,用最经济的方法,最快速犯错,获得意见和反馈,及时纠正——最小可用品。


刘润老师说不要总想着憋大招,要从最小可用品开始,即通过做能满足最基本功能的产品,不断接受用户反馈,快速迭代,直到做出真正符合需求的好产品。


这个理念同样可以运用到创新中去,不要担心不完美,不要怕有错误,怕的是明明有错误,而我们却不知道。只要当idea成型了,我们就要尽快把它实践,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完善,这是最快最有效的创新方法。


3、灵感可以生产,创新可以复制

创新离不开灵感,但是灵感的获得又非常偶然化,不具备可复制性。但是,以色列国家创新研究院常务理事阿姆农·列瓦夫提出了著名的“系统创新思维”,创新可以复制,灵感可以生产。


系统创新思维认为,创新其实恰恰源于对思想的制约,而非放任。限定一个框架,然后在框架内寻找答案,远比漫无目的的发散思维,或静候灵感降临更有效。


通过系统创新思维的五大套路,即减法策略,除法策略,乘法策略,任务统筹策略,和属性依存策略,可以让我们打破创新的偶然性,生产灵感,复制创新。


①减法策略——删除


减法策略的核心是删除,删除掉基础成分,重塑新的认知和品类。


第一步:列出产品的组成部分;


第二步:删除其中的一种成分,最好是基础成分;


第三步:想象这样做的结果;


第四步:明确这种产品的优势和市场定位。


现在流行的蓝牙耳机,就是把传统的耳机去掉了耳机线和插头,更为方便,受到人们的欢迎。


②除法策略——重组


除法策略的核心是重组,就是把产品分解成多个部分,再把这些部分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形式,并由新形势倒推功能。


第一步:列出产品的组成部分;


第二步:用功能型除法,物理型除法,或者保留型除法,分解产品;


第三步:重新组合产品;


第四步:明确产品的优势和市场定位;


第五步:解决可行性问题。


现在有卖一种被子,是可以分为两层,一个厚的,一个薄的,夏天空调屋盖薄的,春秋凉爽盖厚的,等到冬天冷了,把厚的和薄的组合在一起盖,这就是把功能和时间重新组合。


③乘法策略——复制


乘法策略的核心是分解完组件后,复制其中一个组件。


第一步:列出产品的组成部分;


第二步:选择其中一样进行复制;


第三步:重新组合产品;


第四步:明确产品的优势和市场定位;


第五步:解决可行性问题。


家庭厨房中常见的多段剪刀,见一次就可以剪出好几段食材,这就是把刀刃进行复制,并多排列一些,产生出的效果。


④任务统筹策略——赋予新任务


任务统筹策略,就是给框架内的某样元素,分配一个新任务,并因此创造出一个新产品。


第一,赋予内部元素新任务;


第二,赋予外部元素新任务;


第三,让内部元素发挥外部元素的功能。


图书馆搬家,可以让人从旧图书馆借书,然后到新图书馆还书,完成图书馆书籍的搬运工作,这就是把借书还书赋予了新的任务。


⑤属性依存策略——安装进度条。


选取产品或服务两个原本不相关的属性,给属性装上一根进度条,让一个随着另一个的变化而变化,也能带来不一样的创新。


家长给小宝宝冲奶粉的时候,不容易把控水的温度,那么在奶瓶上安装一个“温度”的进度条,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温度,方便家长给孩子喂奶。


4、创新是一场持久战

通过系统创新思维的五大套路,可以让我们快速找到创新的门路,但这只是一种创新方法。优秀的创新者,不仅有方法,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一个优秀的创新者,还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锻炼和提升。


①选择感兴趣的领域,努力成为专家


任何创新都是先有大量的基础内容输入,然后才能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再创造输出。当我们选择创新的时候,其实就像选择学琴、学画画一样,要孜孜不倦,日复一日训练基本功。


任何基本功的练就都是相当的枯燥,如果没有兴趣,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尤其是当我们在做创造性工作的时候,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内心的兴趣,而不是外部的物质奖励。


所以,选择感兴趣的行业和领域是创新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也就是我们说的方向选错了,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无效的。我们应当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真正擅长的事情上,而不应该做那些事倍功半的事情。


创新同时也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一个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输入,才会引发主动性思考,并输出创新的内容。因而,创新的第二步骤就是要在专业领域内成为专家,这样才具备有创新输出的基础。


②克服失败的恐惧,把问题转化成机遇


因为趋利避害的天性,我们会本能得对失败产生恐惧。创新可以说是一场持久战,失败和错误是再所难免的事情,都会动摇我们坚持下去的决心,还会影响我们的创造力。


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错误只是创新过程的一部分,要时刻做好接受失败的准备,并将问题转化成机遇,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最终还是会达到自己的目标。


如何克服失败的恐惧?就是建立自信心,记录下你已经取得的进展,表扬自己做出的努力,并且总是设法来奖励你的创意,让我们继续自信地前进下去。


同时失败也是我们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和完善的一个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失败,我们的创新才会愈加完美。


③借助团队的力量,站在巨人肩膀上


任何的创新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他可能借鉴了前人的经验,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也有可能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想点子,众人拾柴火焰高。


创新路上,若是一人独行,那么有99%的可能性会死得很惨。所以,我们要善于借助团队的力量,当自己有了不错的idea的时候,要大胆的对别人说出来,听取大家的意见和看法,然后不断的修正和改进;当遇到瓶颈,再也无法向前推进的时候,还是要大胆的把问题说出来,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共同找出解决方法。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所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也会不同,不同的角度,多样性是创新必不可少的一环。


如何借助团队或众人的力量?有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方法——头脑风暴,激发新思路,开发创新能力。具体方法是把所谓的判断力和自我批评放一边,然后开始写下相关的想法和可能的解决办法。目标是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接下来,重点明确和细化自己的想法以达成最佳的选择。


④正视所有的批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如果你的创新还没有遭受到排斥,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往往说明你的创新力还不够。


人不仅天生对失败恐惧,对新事物也是恐惧的,所以让别人接受创新也有可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比如一些新事物、新理论、新思想的第一次出现,大部分都是批评和反对的意见。


我们要明白创新是我们奉献给这个世界的礼物,刚开始大家可能不喜欢,我们会感到孤独,受到嘲讽,会失落,但没关系,时间会证明一切。


但面对那些批评,我们要有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既不能让其过分打击我们的积极心和进取心,也不能盲目的高傲自大。所有的问题我们都需要仔细检视一番,如果是真实存在的,就主动修改和完善;如果是不存在的,我们也不能不管不顾,要在今后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


总结:创新不是少数天才人物的特权

创新就是打破常规,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不仅是发明创造,从无到有,还可以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创新不是少数天才人物的特权,而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


如何成为创新者,只有一个字——做!持续地做,系统地做,死磕地做!


我们还可以通过系统创新思维的五大套路,即减法策略,除法策略,乘法策略,任务统筹策略,和属性依存策略,生产灵感,复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