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一月十六日电村干部变身电商“村小二” 庄稼汉捧着手机忙“微商”——从黄土高原到云贵高原的基层党建见闻之七
新华社记者凌、莫华英、李平
村主任朱晓燕最近有点忙。年前记者采访时,她正在筹划即将到来的“双十二”电商节:忙着收土鸡蛋、老蜜、酒柿子。
甘肃省成县陈语安镇凉楼村主任还有一个身份:民间叫“村小二”,官方叫“电商专业户”。就像一家网店的“营业员”,朱晓燕也是凉楼村的电商负责人。
位于西秦岭余脉的成县,是一个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土地薄而陡是自然条件,养鸡养猪、种土豆是生产习惯。当地政府意识到,要如期实现脱贫任务,走种养老路是不可能的,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反弹琵琶,弯道超车。
成县县委书记李祥说,交通困难、信息闭塞、市场狭窄是成县的短板;特产丰富、绿色自然、品质优良是成县的强项。结合现实与现实的电子商务,可以扬长避短。2013年以来,该县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手段,在全县大力推广。
朱晓燕是“村二货”凉楼村的网店,2015年销售各种山货21万元。隔壁大嫂攒的土鸡蛋,大哥在坡上种的绿核桃,村长老阿姨收的花鞋垫,隔壁叔叔腌制的酒柿子……只要村里有,网上都能卖个好价钱。“有了网上订单,优先考虑贫困户。贫困户拿不饱,就找别人。东西收齐了,我统一发出去。”朱晓燕一边忙着下单,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
在广场舞中跳完舞的卢彦莲,提着一袋土鸡蛋,准备让朱晓燕在网上卖。这位67岁的阿姨告诉记者,当地土鸡蛋的价格是一元钱,有一块是在村里的网店里卖的。“去年光鸡蛋就卖了1000多元。今年还有3瓶酒柿,400多公斤。市面上,我一磅卖5元,还要挑挑拣拣;网上可以卖到15元,这个价格是值得的。”
说起网店,陆阿姨的跳舞伙伴们满是话说:“我们年纪大了,搬家不方便,一件值钱的东西都拿不到市场。网店不错。他们都是村里的党员干部,熟悉门,不骗我们。他们心里踏实。这里卖东西容易,价格也比市场上好。”
“柿子以前挂在树上,烂了也没人清理。现在在网上,都是稀罕货。”朱晓燕深有感触地说:“污垢越去渣,网上卖得越好。手工缝制的袜子垫和枕头作为手工艺品出售。江苏和上海的人都很喜欢,价格也高。”
“你看到的都是旧的,不会玩手机。”“电商专业户”朱晓燕说,其实家里几乎每个年轻媳妇都在开电商微信业务,整天忙着用手机交易。“村里有389户下载了‘农村淘宝’APP,有378户。”
成县组织部部长王新红说,在每个村,县里都设置了专职负责电商的干部,——电商,教农民如何开网店,如何下单,如何发货;每个村开一家网店,“电商专员”就是“村小”,不仅是给大家做示范,还负责在全村销售土特产,尤其是不能上网的家庭。
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电商专场免费培训,让电商深入人心,遍地开花
樱桃味道好,树难种,店难开。现任成县统战部长的杨静是主管电子商务的副县长。“别说不识字的农民,我自己都有点拿不准。有了手掌那么大的手机,就能把祖先卖不出去的东西卖到全国?网络是虚拟的,所以摸不到也看不到。东西发出去了,收不到钱怎么办?移动互联网页面有这么多小边框,出错了就要收费吗?”提起当年的趣闻,杨静感触良多:“我就是这样,你可以想象在群众中推广有多难!”
“要看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还有学习的帮助。”杨静说,全县所有干部都开通了实名微博和微信。广播电视还设立专门频道,定期播放电商信息和培训内容。“会像钉子一样,牢固
持不懈干下去,一定会取得成功。”现在,“村党支部+电商协会+合作组织”已成为成县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模式,许多大老粗的村支书村主任,如今已是精通网购、人气满满的“店小二”“老掌柜”。如今,行走在成县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你会不经意间看到姑娘们的衣着,正是今年全球流行的色调和款式;大妈们家长里短的聊天中,也会不时迸出几个互联网界最时髦的词儿。看看四围的崇山峻岭、蓝天白云,你经常会有一种时空错位的穿越感。
互联网就是一根线,你在这头,世界在那头,隔着万水千山。轻轻一拨,你和世界之间就通了——现在的地球,已是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