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10日电(李、吴洁婷)特殊时期,在“停课停学”的倡议下,“云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云平台实现师生“亲密接触”。2月以来,全国多地开展线上教学,云课堂引发广泛讨论。有人说直播课形式单一,效果打折扣;还有人说,直播课打破了师生的时空界限,让他们说话更自由。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在线教学工作,高校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如何在“云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线老师特别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
广西大学 《通用学术英语》 教师任蓉——
“‘线上教学’ 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要以好的学习效果为本”
任荣老师在家教学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线上教学’不是老师的独角戏、一字堂,也不是让学生单独在线完成作业,而是让学生获得和传统课堂一样的学习体验和效果。”任荣认为,教师对“在线教学”的理解和技术实施是在线教学的首要保障。
任荣表示,要丰富教学方式,利用教师提问、学生互评、师生共享自己的屏幕、举例讲解等方式,让网络课堂生动起来,抓住屏幕另一边久坐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让学生喜欢上网络直播课。
同时,任荣提出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律学习习惯。直播课要求学生在家有规律的日常作息,进入集体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营造同样的集体学习氛围。在教学中,任蓉直接在ppt页面标注笔记或在word黑板上写重点,让学生自觉跟着老师记清楚笔记,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性自律的学习习惯。
天津大学 《人工智能概论》 教师陈曦——
“5P教学法”助力线上教学“千里传音、万里实验”
陈居家教授《人工智能概论》课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据悉,陈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开发了远程人工智能实验室,通过远程控制物理实验设备,实现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等软硬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技术的魅力。在最近的网上教学实践中,陈总结并提出了“5P”教学法:
1.激情,也就是对创新的热情。“传音千里,实验万里”的远程实验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结合抗疫需要,设计人工智能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应用项目,把“学生”变成创作者(批判性思维训练)、设计师(设计思维训练)、演员(生产能力训练)、分享者(项目路演)。
2.过程,即考核的全过程,保证教学质量。利用远程实验室的全自动考试功能,实现了实验全过程无人值守记录和评价,改变了现有人工考试中考点有限、手段单一的弊端,有效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3.项目是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以人工智能设计项目为牵引组织教学内容,变“教学内容”为“设计项目”,要在实验中锻炼我们需要学习的技能。
4.悲怆,即知识的延展性。作为专业选修课,在实验题目的设置上充分考虑与后续专业课的衔接,将自主避障、SLAM等实验题目设置为承上启下的环节。
5.包,即课程内容的包教。这门课程打破了原有的劳动
智能、机器人概论、机器视觉、语音处理、计算机图像处理、边缘计算等课程界限,按智能自主系统功能重新整合知识点,为学生讲解一揽子的解决方案。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国际建筑市场与工程管理》教师李启明、邓小鹏——
精心做好前期准备,以学生学习效果为本

李启明老师居家为授课做准备(受访者供图)
一位在江苏、一位在湖北,特殊时期,李启明、邓小鹏两位教授“搭档完成”了《国际建筑市场与工程管理》这门课程。李启明是一位工作了30多年的老教师。面对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两位老师坚持要让自己的教学保质保量完成,哪怕比平时花多2倍的时间备课。邓小鹏教授春节期间回到湖北老家,之后就一直在那里。他身边只有一部手机,尽管如此,他还是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将课上好。
为保证正常的线上教育,课程组实施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如何提升教学效果,两位老师提出了以下三点体会:
一是注重平时积累。课程组在2019年进行了本课程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已完成全套的MOOC课程录制。同时,课题组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研究报告,充足、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此次在线教学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二是精心组织准备。此次教学模式改变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为此,2月初课程组成立了在线教学课程工作组,设立了2名博士生教学助理,开展充分调研和准备工作。包括前期修订、完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调研、比选各种在线教学软件和工具;制定每节课的教学教案和脚本;以及确定教学方案后实施的课前模拟。正是这样充分的准备工作,在线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三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此次疫情是一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部分师生身在疫情严重的地区。在教学工具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各类学生的实际困难,选择网速稳定、软件可靠的教学环境,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正常学习。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大量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等时事热点进行课堂讨论,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在线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师刘经纬——
“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学生理解知识点”

为提升上课效果,刘经纬老师综合运用多平台、多屏幕给学生上课(受访者供图)
网络授课的特点和优点是大范围、高效率、低成本。以前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每周要给学生技术教学10多个小时,现在有了网课,学生可以先去看录播,老师最多只需每周答疑1个小时就可以了。网课的传播知识和正能量的速度非常快,以前一个学期才能帮助最多200个学生,现在一周就能帮助1000多个学生,而且这个数据则加速度还在不断提升。
对刘经纬而言,在网上授课时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10分钟的视频里把一个知识点讲清楚,而且要流畅地一次性完成录制,还要保证录制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他总结了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把学生教会。短短的10分钟,要完成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知识技术的传授和学生成就感的促成;同时也把专业的录制技术(实时抠像剪辑)、项目管理技术(虚拟团队协同办公)和主播直播技术进行了深度实践学习。他表示,在网络教学过程中,自己对教师的职业价值与使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让他无比激动。
西南交通大学《风险投资理论与实务》教师杨溢——
“‘活’是线上教学的灵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杨溢老师正绘声绘色为学生讲解课程内容(受访者供图)
线上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授课方式,不仅为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也为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平台资源。《风险投资理论与实务》以超星学习通为主要线上教学平台,结合多种平台和渠道的优势,开展了线上教学。
在杨溢的教学实践中,理论部分以录播方式进行重要知识点的讲解,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暂停或回看学习,并配以案例、文献、小视频等资料,在丰富完善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打破枯燥的视频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务部分以主题讨论、问卷、直播交流等形式展开,可以让学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实务的拓展学习与交流,教师进行引导与点评,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杨溢表示,“活”是线上教学的灵魂。让教学方式“活”起来,不再只是课堂讲授,还可以是直播、录播,在线答疑;让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活”起来,不再只是课件,还可以是文献、视频、案例;让学习方式“活”起来,不再只是听讲,还可以是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主题交流。
北京工商大学《大学物理》教师陈晓白——
“线上教学要取得好效果,需要严格管理和及时辅导配合”

陈晓白老师在办公室综合运用多平台、多工具为学生讲课(受访者供图)
北京工商大学理学院陈晓白教授本学期主讲《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等课程,她谈到,线上教学具有挑战性,作为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新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如何更好开展线上教学,陈晓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努力学习平台使用方法,开设备用课堂。网上或商家推荐的教学平台很多,选择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开课前熟悉平台基本功能的使用,同时做个预案,万一主选平台堵车,可临时启用备用课堂。
2.精心准备教学资料,明确教学要求。根据教学要求制作课件,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教学要求和安排尽量详细和明确,并提前给学生。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很多学生没能买到教材,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电子资料,推荐相关的课程视频和国家精品课程网址,帮助学生解决教材一时半会儿不能到位问题。
3.加强线上管理和辅导。线上教学要取得好效果,需要严格的管理和及时的辅导配合。教师要掌握学生出勤情况,及时了解缺课的原因,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及时收发作业和辅导答疑。
4.关注线上教学的一些细节问题。教师提前进课堂,语速适中,时常注意讨论区的信息,及时调整课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