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好人卡,hr创业项目

原文:caozsay

从粗略的角度来看,谈论这个话题有点傲慢。毕竟不想像一些大v一样,用一些道听途说和主观臆断来盲目解读真相,希望每一篇文字都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以写标题的时候还是有点紧张。

但是怎么说呢,这个话题真的很值得讨论。相信很多人关心的是生活在硅谷的中国人的压力,是否有很多工作机会,是否普遍遇到天花板。

1、硅谷的人口种族分布

大约34%的白种人和33%的亚洲人几乎与白种人持平。墨西哥裔美国人超过25%,其余是非洲裔美国人和其他族裔群体。

那么在亚洲人中,中国人和印度人差不多是50-50。所以中国人几乎占了15%,其中来自mainland China的比例绝对是优势。当然,也有一些来自台湾省、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但后者目前不在主流。

事实上,硅谷的华人平均学历更高,博士学位更多,但印度人在工商管理领域优势明显。

从虎嗅网的文章中翻出一张数据对比图,可以参考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好到可以定居。他们不注重沟通,不善于表达自己。适度受益,充分损失,礼貌谦逊,含蓄矜持,让我们在西方职场浪费武功。

AI大数据发布会当天,虽然我基本没有认真听内容,但我注意到一个明显的点。各个场馆各种话题的分享嘉宾基本都是白人和印度人,但我好像没看到什么中国人。

在很多地方的交流交流中,也能明显感受到,沟通表达能力强的中国人,在公司的岗位和职业发展上,明显优于那些不善于表达的中国工程师。其中,有一个中国中产阶级在巨人中的水平非常高。听他分享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是ABC(美国出生的中国人),最后才意识到去美国的其实是中国,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口音、表达习惯、表达方式都已经完全西化了,所以有更好的职业提升空间。说实话,大多数中国人说的英语都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这也让我很困扰。我发现听中国人的话还是能听懂很多,听纯西方人的话就难懂多了。

2、硅谷的薪酬情况

这里的薪酬基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工资,第二部分是股权激励,第三部分是年终奖。总的来说,它是一个包。

由于股价的波动,股权激励实际上是非常可变的。即使一些巨头的早期员工水平很低,他们当时的股价也很低,所以会有更多的股份分配。一揽子股权激励通常持续四年,大概比后来入职的人高很多。

同一岗位的基本工资大致相同,年终奖与部门团队的绩效有关,而股权激励可能差异较大,这与岗位的紧缺、员工的入职机会、员工的谈判能力等密切相关。

有一个网站,不知道在mainland China能不能免费访问,这里是薪资统计的平台。

www.levels.fyi

当硅谷的工程师申请工作时,他们在争取工作机会时,大多会参考这些。这里很好的区分了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薪资范围。当然,同一个企业,同一个岗位的薪资范围其实还是挺大的。我看到最夸张的差别可能是将近翻倍,这当然主要是股权激励的原因。

互联网巨头企业的入职水平,整体package在10多万美金/年,稍微有一定的经验,或者关键岗位很容易突破20万美金,那么一直有不错表现,熬到一定级别,30-50万美金在硅谷也是较为常见的,资深一些的可以达到50-100万美金/年,对应的级别是资深研发,巨头的中层,创业公司的高管,但已经不多见了,超过百万美金年薪的基本都是巨头高管了,华人就很少了。


但股权很多也未必是好事,因为美国的税制原因,以前听过这样的案例,在股价高峰的时候保税,虽然没有套现,可是税已经报上去了,等泡沫破裂股价暴跌之后,你发现套现收益还不够交税的。不过这种情况具体怎么课税我不是专业的,不敢乱说,只是听闻这样的场景,有熟悉的同学可以留言更正。


如果要看全美的工资水平,另一个网站 www.glassdoor.com 可以对比,不过你会发现薪酬指标明显低于前者。硅谷在美国也是极为特殊的所在。


但实话说,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各种硅谷高薪故事,基本上来自于巨头公司,以及独角兽级别的明星创业公司,硅谷依然有大量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小公司,这些公司的待遇会比巨头低不少,而且福利也差不少。


另外,加州有州税,加上本身美国个税也比较高。所以实际上那些高薪工程师的到手收入往往只有一半。同等收入情况下,西雅图比加州的税少10%,而且房价更低一些,但很多加州这边的同学说西雅图的职位工资会低一些,而且不喜欢那边的气候。过几天我会去西雅图继续核实一下。


3、身份压力


在硅谷合法工作,当然需要有合法的身份。所谓工作签证,永居或者公民。


一般而言,拿到永居以上的华人,基本上不太有身份压力,换工作也好,创业也好,哪怕赋闲一段时间也好,不用担心签证制约。


但工作签证就不一样了,这边工作签证也分很多种。


h1b,这是最常见的,需要企业担保申请的工作签证。


那么第一,要看企业有没有名额给你,毕竟现在川普喊美国优先。第二,要看你运气好不好,能不能抽的过印度人。第三,就是你如果被辞退,或者想裸辞,这就压力很大,因为给你重新找工作的时间窗口只有一个月,而且还要看新公司愿意不愿意给你担保。(换工作需要新公司担保h1b,但不用再抽签)


这也就是为什么之前FB工程师跳楼的压力所在,一旦被辞退,一个月内找到愿意提供h1b名额的公司,还是压力相当大的,而且家人都在美国,特别是子女学业,迁移成本相当的高。


另外,h1b加上续签最多六年,超过六年还没拿永居可能就无法继续在这边工作。而现在h1b申请永居,也需要排队,排队时间也越来越长,所以这种身份压力,是新移民在职场最大的压力。


所以要小心谨慎,不敢得罪领导,不敢裸辞,不敢轻易跳槽。


在新加坡, 拿工作签证EP和SP其实也差不多是这样的,而且很多企业的很多职位是不会给EP和SP的,新移民拿到PR后会突然感到天晴了,换工作的难度一下子降低90%,真的,不夸张的说,90%,不用看老板脸色了,随时可以跳槽了。


新加坡籍的年轻人在硅谷工作的,相对压力低一些,他们申请 h1b1是独立的名额,基本上用不完,不用和中国人,印度人一起抽签。


L1签证, 是外国专家及商人进入美国工作的签证。


那么门槛相对高一些,需要在跨国企业担任一定的职位并工作过一段时间,然后调转到美国那边工作。好处是,完全不用抽签排队。实际上我认识不止一个朋友是通过这个签证进入美国的。比如FB新加坡到美国,比如Google香港到美国,比如苹果新加坡到美国,类似这样。以及我有做跨境电商的朋友,也是自己在美国开辟分支机构,给自己开L1签证。


L1也分L1A和L1B,前者更面向管理者,而后者面向技术专家多一些,区别是前者转永居完全不排队,一年即可,而后者需要更多资料,以及可能需要排队4-5年(也要根据国籍和出生地)。


EB1签证,杰出人才签证。


对领域内专家,杰出人才的快速通道。这里也分EB1a, EB1b, EB1c。


EB1a比较自由一点,可以自己申请,无需雇主担保,自由更换工作。


后二者仍需雇主担保,不能自由更换工作。


我有个同学曾经是杰出人才签证,不过早就回国发展了。


杰出人才签证不一定非要是科学家,优秀运动员这种顶尖级别的,一些领域内不错的专业人士,发表过不错论文的,或者有专利技术的,其实也都是可以申请的。


杰出人才一般来说不用排队,没有名额限制,转永居也简单很多,但最近据说中国及印度的申请数量激增,也存在一定的排队时间。


其他还有一些不解释了,我也不做移民中介,在硅谷常见的工作签证基本上就是这三种。


所有去发达国家的新移民,在初期,没有拿到永居身份之前,基本上都会有身份压力。因为你的工作签证有太多制约和限制,而且大部分国家都有有雇佣本国人优先的政策,所以很多时候,所谓熬身份,其实是很贴切的一个词。


4、生活成本


硅谷的房价还是很贵的,而且华人买房,重视什么啊,学区。这边比不了中国和新加坡,公立教育完全不可信,所以这边华人都是集中在私立名校附近居住。这边的私立名校,华人学生的比例甚至会超过半数。


我跟本地朋友说sunnyvale我看也有120万美金的小别墅三居室啊,也没有传说的那么贵啊,人家说了,那附近没学校啊!


所以按照华人子女教育的标准,基本上购置的都是200万美金以上的别墅。那有人说了,为啥不整个老破小啊,非要买别墅啊,买公寓会死啊。


我前文提了,这边住宅清一色的1-2层的别墅,哪有高层公寓啊!哪有老破小啊!老破小也是老破小别墅啊,再说人力那么贵,翻新成本那么高,谁敢买太破旧的别墅啊,算上翻新成本还不如买个好点的。


说个题外话,前几天参观了朋友在旧金山市区大约130万美金的公寓住宅,讲真,比新加坡同等价格的公寓差太多了,而且物业费和房产税都高于新加坡,但反过来说,人家租金回报率还是比新加坡的高一些。


除了房价贵一些,其实其他的还好,人力成本高,超市里的水果蔬菜海鲜肉类酒水统统比新加坡便宜,但到了餐厅基本上就不会比新加坡便宜了。


车价确实不高,但最近两年中国车价降得很凶,所以其实跟中国比优势也不明显。


以前说美国油价低,去年我还是觉得蛮低的,今年感觉似乎涨了不少,一加仑汽油4美金多一点,今年人民币又贬值了不少,算起来和中国似乎也差不太多了。


说来硅谷工资高,但税扣掉快一半,如果要还房贷,私立学校的教育成本,夸张的医保和高昂的房产税,再加上养车开销,其实算起来还真是开销蛮大的。当然,不能说硅谷程序员过的多穷多苦,但也不是说那些看上去工资很高就可以随随便便财务自由。一旦失业时间较长,也会相当紧张无奈。


5、被忽视的底层


实际上,硅谷并不只有大企业和明星企业,创业公司也不是各个都披着光环的独角兽。


上周六投资公司给我们讲的数据,美国创业公司的三年存活率百分比也只有个位数,拿到投资的比例其实也非常低,成为独角兽的几率更是低的没法看。


其实相关数据和中国也差不多的,这些小公司挣扎在生死之间,而给这些小公司打工的人呢?


生死之间的创业公司,死不了但也成长有限的普通公司,并不依赖互联网技术竞争力的传统巨头,这三类公司仍然养活了大量的职场人员,而他们的收入,比起互联网巨头和独角兽明星创业企业,要低了一大截。


实际上,硅谷是有年薪不到10万美元的工程师的,而且不少,甚至有年薪不到5万美元的工程师,只是你在媒体上看不到他们。


实际上,硅谷是有大量挣扎求存的小公司,默默的出现,默默的死亡,你也在媒体上永远看不到他们。


实际上,能进大厂已经是硅谷中相对成功的一族,能拿到大厂h1b担保已经是很多名校应届生里令人羡慕的存在。创业公司的h1b就算你抽中了,也更是如履薄冰。


我参观过一家很小的,默默无闻的软件创业公司,用他们老板的话说,做一点很low的事情争取能赚点钱,我看到他们其实也差不多是996,所有员工是讲中文的年轻人,而且,工资非常的低,以至于我怀疑这些人如何在硅谷生存。


我听到了一些媒体上没有暴露过的信息,这边没有什么劳动法,开除员工不用顾虑,我说美国工会不是很强大么?对不起,硅谷之所以强大,在于没有工会。


巨头还会讲一点政治正确,需要维系人才市场的吸引力,创业公司,活下来最重要,什么离职补偿,什么加班费,统统没有,爱来不来,当然,业绩出来了可以分钱,业绩没出来啥都不要提。我说你这样招的到人?人家说简历很多的,而且都是名校的,还是足够挑选的。


后来我跟其他独角兽公司的人核对了一下,我说真的可以随便开除人么?对方说,其实还是有顾虑的,你真的不知道这个看上去老实巴交的程序员背包里有没有放着一把枪,就算你确认了没有,你也不知道他会不会第二天揣着把枪在公司门口堵你。


所以大公司的离职补偿还是会到位的,hr宣布裁员的时候都是客气到了极点,而主管,嗯,当规模裁员即将开始的时候,主管就离奇的休假去了。


至于创业小公司,去他妈的,老子也活不下去了,就你有枪么。


6、职场文化与工作强度


Google还是相对宽松一些,如果一个部门做的不开心,内部换岗的机会是很多的,用他们话说,只要不出大错,基本上不太会被开除。Facebook其实也相差不大,之前华人跳楼事件,其实他原本也有机会换岗的,这个事情在这边对企业内部的影响,目测比我们媒体报道的要小。当然这种禁忌话题我也不敢多问,毕竟不礼貌。大部分巨头对技术员工还都是比较宽松的,我这次除了跟团参观外,还私下去拜访了一些朋友,很多都是上班时间出来见面的,而且直接给上司说,也不会有什么太多忌讳。


和这边巨头的一些华人工程师聊天,他们也有点怕中国的996文化,也习惯了安稳的职场生活,所以有时候知道国内机会更好,钱更多,也不敢回国发展。


中国公司如阿里,字节跳动已经在硅谷设置办公场所,我都去参观过了,也跟一些人聊天。关于中国公司的硅谷人才竞争力,我大概说一下。


第一呢,中国公司目前给的薪酬还是有一定优势,从硅谷挖人,薪酬待遇毕竟是第一位。能从美国巨头手里抢回人才,足以说明很多。


第二呢,确实不少华人认为为中国老板效力,总比被印度老板指挥要好。


第三呢,也确实有华人工程师,不太愿意接受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认为过于压榨,缺乏人性。有个朋友从巨头出来,字节跳动给的offer是最好的,但还是选择了另一家美国巨头,从他的观点来说,就是还是觉得美国公司内部宽松一点。


第四呢,有些中国公司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稳定性堪忧,很多人也担心简历不好看。特别是最近中美关系变幻莫测,有不少中国公司受美国政策影响较大,也导致很多华裔人才不敢轻易求职中国公司。


说实话,如果进入大公司,职场压力并不如国内大,个别极端事件主要原因是身份压力,前文有叙述。和我们国内的职场压力其实性质不太一样。


创业小公司有一些压力会比较大,但说实话,对打工的人来说,依然是身份压力大于职场压力。我们国内在报道这一点的时候,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如何区分,会混淆。


很多求职者其实也是因为身份压力才会考虑从事加班繁重,职场压力巨大的工作。如果他们不存在身份压力,可能选择会截然不同。


题图是nvidia的硅谷总部基地,总说华人硅谷没有地位,我举个反例,黄仁勋绝对是硅谷声名最显赫的华人,斯坦福工程学院以他命名,又建了地标级的总部。和顶尖科技大佬平起平坐,妥妥的华人硅谷一哥。


最后呢,也都是一家之言,如果说的不对,烦请批评指正。


但真的,有FB的同学问我,在这边一直打工,当然还算安稳,但中年将至,有什么更好的职场建议没有。我把回复放在这里公开吧。


第一,要提升自己的职场影响力,多出来做分享,多参与分享活动,多交流,认识更多的人。当然也可以写技术博客,分享github代码等等。


影响力不是说一定要做大V,要做网红,而是要让更多的同事,公司领导,同行,知道你,认可你,相信你。


开会的时候,有想法要敢提,有任务要敢接,不能怂。


对个体来说,你的职场上升通道需要这样的助力。对华人来说,硅谷华人职场的整体提升需要这样的认识。不能说各种分享会,总结会都是印度人在上面谈,华人要敢上去讲,要多多的讲。


第二,恰当的人情投资。


你身边有优秀的人出去创业,你觉得他人不错,能力可以,思维给力,尽可能帮衬一下,力所能及的辅助一下,先拿个好人卡,然后换一点友情股。


有人跟我说人家项目不缺钱啊,废话,不缺钱的才要拿点友情股,真当自己是投资人了。


不要不好意思,互相帮助,互相扶植,种善因,等善果,这事要理直气壮。


大概这些吧,求存不易,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