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全国710多万老党员先后获得“党内光荣50年”奖章。在这些引人注目的奖牌中,有220万枚是在浙江温州苍南金乡徽章厂生产的。
陈嘉树,1956年出生,1975年入伍,1980年退伍回乡创办金乡徽章厂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经营着一家小工厂,作为一名徽章领导,这是不为人知的
他有军人的坚毅
还有文人雅士的风采
他有商人的敏锐
还有工匠精神
……
"把每一个命令都作为军事命令来完成."
退休41年
陈嘉树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初心
小心制作这个小徽章
43岁党员
“乍一看,样本也很震惊。”
“三大构成,包括哑金、亮金等五种上色手法,包括党徽、五角星、国旗、纪念碑等元素……”陈嘉树说,看到无数徽章后,第一次看到“党的五十年光辉”的样本时“震惊”了。
今年年初,陈嘉树收到了制作邀请。有8家企业参加了比赛,其中大部分是央企。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怕竞争,却感到了巨大的责任。“我也是一名43岁的党员。很荣幸能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做出贡献。”
产品获批后,将于3月底投产。陈嘉树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每个小纪念章都要经过23道工序,电镀只需要7次。每个地方的颜色都是严格区分的,同时也要保持整体的一致性。尤其是主章是圆的,电镀材料必须瞬间固化,否则会分布不均匀。“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陈嘉树说,章小蕙云蕴含高科技。他指着奖牌上的一层镀金说:“你看,这一层镀金只有万分之二毫米厚。”当徽章被接受时,它必须通过耐磨和耐腐蚀测试。一旦失败,就必须重新发明。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金乡徽章厂投入了十多名R&D人员。"这个过程如此微妙,肉眼是看不见的."为了保证工期,在动员工人和采购最新设备的同时,“员工人数从200多人增加到800多人。”担心部分员工对新设备不熟悉而出错,陈嘉树将老员工与新员工配对,确保各个生产环节顺利进行。生产线24小时不间断。生产过程中,陈嘉树不断鼓励员工,给自己打气。“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决不能退缩,生产最好的产品。”
如今,陈嘉树看着老党员胸前佩戴的勋章,心中充满了自豪。他打开办公室抽屉,从里面拿出一叠徽章,说徽章代表责任和荣誉。“这也是我坚持这条路线的原因之一。”
优雅的老兵
“将产品提升到艺术水平”
1983年,陈嘉树创办金乡徽章厂。当时他刚刚退休,资金和销售都很匮乏。他设法在世界各地做生意,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和50多个国家制作徽章。“其实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回忆起自己的创业经历,陈嘉树感触良多。企业成立初期,由于债务巨大,内部分歧较大,他决定自己承担全部债务。他不能完全肯定,但这个士兵的坚毅和果敢。“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的眼睛里有光,他和他一起走。”
风。”一位老员工说,大家被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陈加枢拟定的发展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引进先进设备和人才。在周边企业大多还是小作坊的年代,他已经在上海广招人才,并设立了企业研发中心。在金乡徽章厂的走廊上,挂着一排排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很多产品都是我们自己研发设计的,发明专利有近20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金乡徽章厂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厂区随处可见书画、根雕等艺术品,像艺术馆。走进企业的研发中心,墙上“把产品提升到艺术层面”的标语挂在最显眼处。“我在部队里是文艺兵。”陈加枢身材挺拔,举手投足间有一股儒雅之气。
在商海里摸爬滚打多年,他始终没有放弃艺术爱好。在他的诸多社会职务中,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金乡镇文联主席。至今,他依然保持晨起练功,跳民族舞、芭蕾舞的习惯。“艺术能提高一个人的眼界。”陈加枢说,他一直把艺术融入产品制作。他说,每一枚徽章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要用艺术的手法讲述出来。”
今年,除了公司的事务,陈加枢还在忙一件事:他要建金乡徽章博物馆。“这是我多年的夙愿,把自己收藏的徽章和艺术品都放进去,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目前,博物馆用地已经获批。
始终如一的“赶潮人”
“带本地小企业抱团发展”

徽章生产车间。拍友 吴宝春 摄
在金乡徽章厂门口,“敢为天下先”五个大字格外吸睛。1986年,陈加枢为迈向大城市、拓展大市场,满怀热血赴上海举办徽章观摩会。上海之行让金乡徽章厂一炮打响,成了工厂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如今,35年过去,当年的“小厂”已成为走向世界的“大厂”。但陈加枢身上那股执着和拼劲儿,却延续至今。和当初抱着一腔孤勇带“小徽章闯大上海”一样,爱挑战的老陈又有了新的野心。守着厂名中的“金乡”二字,这一次他想为本地徽章产业“做点事情”。
在陈加枢的脑海中,一张徽章工业园的蓝图正在成型。在金乡镇,除却金乡徽章厂,还有大大小小的徽章企业300余家。他们多采用家庭作坊式生产,一家企业只专注于一两种产品或工序。低小散的传统模式不仅存在着环境污染的隐患,更容易引发同质竞争。而建设徽章工业园的构想,正是为了打破发展桎梏。“虽是小企业但各有优势,集纳进园区后,可以有效解决资源能耗等难题,实现抱团发展。”如今,这一构想已被当地政府作为重点项目提上了日程。预计建成后将成为规模大、工艺精、配套齐全、产业链完备的徽章工业园区。
“我们要做一手生意。”为此,陈加枢跑遍了北京、上海的知名高校和创新企业,搜寻人才和合作对象,将设计和研发当成了企业的头等大事。在企业研发中心,设计师的桌面上,堆满了新开发的徽章样品,镶嵌了珠宝、玉石的挂件、当红影视IP的文创周边、贵金属类奢品……陈加枢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开启徽章产业的新时代。
除了“光荣在党50年”徽章外陈加枢还承接了国内外许多高级别的徽章制作订单


如:中国共产党员党徽1990年亚运会开幕式纪念章1997年驻港部队服饰徽章1999年驻澳部队服饰徽章中国人民法院、中国人民警察徽章......面对军工产品的特殊要求陈加枢从不讨价还价心里始终恪守着军人的使命担当有困难向前冲保证完成任务他有一个徽章梦想让世界通过徽章了解中国
来源:浙江新闻综合自浙江日报记者 甘凌峰 肖淙文 共享联盟苍南站 陈薇拉、中国退役军人、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