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图为青海盐湖工业有限公司钾肥分公司夜景.公司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察尔汗盐湖湖畔。(数据图片)
沙皇汗盐湖上的采盐船和生活补给船。本报记者石景社
1954年,新中国地质勘探队在乌孜别克人向导穆迈纳斯伊萨吉老人的带领下,骑着骆驼进入柴达木盆地寻找水源和油苗。(图片由青海油田提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切都将付诸东流。在党中央开发柴达木号召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拓荒者从全国各地齐聚青海省柴达木,与海西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开始了大规模的资源勘查、开发建设。
骆驼的钟声响彻荒野
1954年3月,原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总局召开全国石油勘探会议,决定在柴达木盆地进行石油地质勘探。
同年4月,70多名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人组成了新中国地质勘探队。在乌兹别克向导穆迈纳斯伊沙吉的带领下,一群人骑着骆驼进入柴达木盆地寻找水源和油苗。
青海石油管理局原高级地质工程师赵大年曾经描述过找油的场景:要找油,首先要找水。我们研究了前苏联的地质工作方法,逐步填好了水文地质图。我们每天要跑几十公里,每隔几天就要搬一次家,从戈壁滩到盐碱地,再到风蚀土丘.当时,我们只能用最愚蠢的探索方法来完成这项工作。
1955年11月24日,柴达木盆地第一口深部探井——油泉子构造井全一钻开。12月12日,该井生产原油,原油日产量超过2吨。当这个好消息传出时,整个国家都很兴奋。荒芜的柴达木原来是聚宝盆。一时间,祖国四面八方热血的孩子们踏上了开发建设柴达木的征程。
陌生的环境和复杂的地理特征给新盆地的开发商带来了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成立了柴达木事务办公室,从各个机关抽调了一批人员从事接待工作。同时,海西州党政机关组织建设了银行、邮电局、商店、粮店、新华书店、交通宾馆、合作宾馆等。并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开发建设大军的生活需求。
“自第一批地质勘探队员进入盆地以来,他们开启了‘新柴达木人’和‘老柴达木人’共同开发建设柴达木的历史新篇章。”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CPPCC文化历史法律委员会主任张说。
潮汐,盐海,厚重的岁月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立国之本,而钾被称为“粮中之粮”。因此,找钾不仅是我国钾肥工业的基础,也是粮食生产中的一件大事。“一五”期间,我国启动了钾盐找矿预测工作。
1956年,在哈萨克族老人哈吉的带领下,青海省交通厅公路局在修建东格公路时,发现了著名的察尔汗盐湖,发现了以卤水为主的大型钾盐矿床。1957年,国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盐湖科学考察队,队员们骑着骆驼,在发现光卤石和珍珠盐的柴达木盆地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考察。自此,察尔汗盐湖资源的开采翻开了新的篇章。
在察尔汗盐湖博物馆,讲解员刘谦说:“1958年7月15日,青海盐业局的4名干部和察卡盐厂的15名工人乘坐两辆旧解放牌卡车,经过4天的艰苦跋涉,到达察尔汗盐湖。他们用蝎子和铲子作为生产工具,用汽油桶和大铁锅制造光卤石。经过10天10夜的战斗,他们生产了
卤水里,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开挖了“英雄运河”;通过大胆创新,发明了“汽车拉火车”的运输方式,用汽车作牵引,拖拉着火车货厢运送矿石……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钾肥分公司总经理田红斌说:“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在察尔汗盐湖拥有大面积盐田,自主研发了光卤石晒矿专利技术、水采船重大专利技术,拥有反浮选冷结晶等多项核心专利技术。为响应国家号召,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奠定了中国盐湖化工的基础。”日新月异看今朝
走进格尔木市区偏北的一个院落,苍虬的老杨树历经风沙洗礼,树木枝干与戈壁沙土成为一色。格尔木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老场部就在这里,依旧保持着几十年前的原貌。
格尔木农垦集团工作人员臧婕带领记者走进会议室,这里墙上和柜子上都展示着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锦旗和奖章,显示出这个企业创造的辉煌。“我的祖籍是山东青岛,当初我爷爷领着我年龄尚小的爸爸到柴达木从事农垦工作,我已经是农垦三代了。格尔木是我的家,我就是格尔木人。”臧婕说。
格尔木农垦集团组建于1965年,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二师。第二代农垦人、格尔木农垦集团办公室主任付建伟介绍,在格尔木的石油开采和盐湖建设拉开大幕后,为解决开发大军的吃饭问题,在党和国家的动员下,来自河南、山东等省份的1万多名青年集聚柴达木盆地,组成农垦职工队伍,开始了农垦创业史。开发者们以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向荒原进军,对荒漠开战、向荒滩要粮,硬是用小小铁锨和镐头,开创出柴达木农业发展的新天地。
经过几代柴达木人的不懈努力,柴达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西州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440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19.8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8%,人均GDP连续多年全省最高。
“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海西构建起了融合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炭清洁利用、金属冶炼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生物多产业横向扩展、纵向延伸的循环型工业体系。”海西州州长孟海说,目前,海西州第一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架构顺利实现,柴达木地区实现白天全部由清洁能源供电。“十三五”时期,装备制造、特色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10.8%提高到12.9%。
目前,海西全州有机枸杞种植面积达到12.9万亩,柴达木枸杞入选首批欧盟保护地标名单。“十三五”期间,全域旅游加快发展,累计接待游客75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3亿元。取得科技成果193项,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78家,是“十二五”时期的5倍。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55个,签约金额2029.3亿元。海西州已成功组织发布柴达木钾肥、纯碱、枸杞3个价格指数,成功举办“青洽会”海西分会、柴达木矿产资源开发暨新材料博览会等一批重大节会活动。“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知名度、美誉度正不断提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玉宏 石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