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
只有47岁的钢铁侠
死于过度劳累和疾病
他曾经说过。
“宁愿少活二十年
急于赢得大油田。"
然而,他少活了20多年
今天
让我们一起看看东西,互相了解一下
那些年,陪伴铁人的“老朋友”
马灯
1960年3月25日
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日夜奔赴大庆
那时,他们住在老家的马厩里
好心的房东送来了这个灯笼
王进喜晚上拿着这个灯笼在井场巡逻
在灯笼的照耀下,
他在值班室填写了报告
记录钻井进度
开会研究和安排钻井工作
认真学习“两个理论”
马灯,陪伴王进喜度过了艰苦的会战岁月
“五讲”签名语录本
1966年国庆节期间,
王进喜应邀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了演讲
时年19岁的演员李光复
(我曾出演热播剧《人民的名义》)
size:15px;">在后台见到了他崇拜的英雄王进喜他掏出《毛主席语录》请王进喜签字
于是就有了铁人的“五讲”:
讲进步不要忘了党
讲本领不要忘了群众
讲成绩不要忘了大多数
讲缺点不要忘了自己
讲现在不要割断历史
“五讲”,体现了王进喜谦虚谨慎的高尚品德
以及对待事物的辩证认识
更是王进喜毕生学习和实践的结晶
时隔50多年
“五讲”仍绽放着思想的光芒
《葵花向太阳》

1969年3月,周恩来总理赠予王进喜
一幅剪纸作品《葵花向太阳》
1970年4月,王进喜被确诊为胃癌晚期
同年11月15日王进喜病危
周总理马上赶往医院
可是王进喜已于10分钟前停止了呼吸
周总理来到病床前
俯下身体深情地念叨:
“我来晚了,我来晚了
你怎么瘦成这样了,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王进喜与周总理从1962年到1970年
一共有30次面晤
这幅剪纸艺术作品
见证了共和国总理和工人阶级的深厚感情
铝盔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
这顶铝盔,王进喜上世纪60年代戴过
由于当年条件艰苦
王进喜曾用它端过水、盛过饭
萨55井开钻时
王进喜头戴这顶铝盔站在钻台上
手握刹把,听着钻机隆隆的声音
感受到脚下大地的震动
他豪情满怀
希望快打井、多打井,早日拿下大油田
这顶铝盔,见证了当年石油人的豪情壮志
摩托车

大庆石油会战初期
王进喜就用这台摩托车去指挥部开会
或上井取送小型钻具、零件等材料
1961年2月,王进喜被任命为
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
他还是经常骑着这台摩托车
深入到各个井队
调查研究、检查工作、解决问题
工人们亲切地称这辆摩托车为“小黑兔”
铁人骑着这辆摩托车“跑井”
跑出了队伍的凝聚力
跑出了生产的高效率
也跑出了铁人的人格魅力
撬杠

1960年4月2日
1205钻井队的钻机到了
可是,没有吊车、拖拉机,汽车也不足
怎样才能把60多吨重的钻机从火车上卸下来呢?
王进喜果断地对大家说:
“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没有吊车,咱们37个人就是37台吊车
没有汽车,37个人就是37台汽车!
就是靠大绳拉、肩膀扛
也要把钻机卸下来,运到井场上去!”
到了井场,安装钻机更不容易
全队工人硬是靠着“人拉肩扛”的办法
把绞车、转盘、柴油机这些钢铁大件
一件一件地扛上钻台
又经过一天一夜的努力
40多米高的井架子巍峨矗立在了荒原之上
这件原始、简陋的工具
体现着中国人民的顽强意志
更体现着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
刹把

1960年4月14日清晨
王进喜在大庆打的第一口井
——萨55井开钻了
他快步登上钻台
握住刹把,脚踩离合器
随着钻杆的飞旋
豪情壮志冲满云宵
这支刹把,油漆早已斑剥脱落
局部也有锈蚀
然而,经过王进喜的大手
磨过千千万万遍的手柄至今仍然铮铮发亮
三刮刀钻头

1960年4月19日
萨55井胜利完钻
只用5天零4小时就完成1200多米的设计井深
实现了“3天上千,5天完钻”的目标
创造了当时最高的纪录
这个三刮刀钻头
就是当年王进喜与队友们
奋力创造新纪录的见证
一件件充满回忆的老物件背后
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老故事
是一段段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纵然斯人已逝
但回忆不休、精神永存
让我们用特殊的方式
睹物思人,再一次
追忆铁人
缅怀铁人
纪念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