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州省遵义市亳州区郑萍仡佬族自治县曹王坝村(今团结村)出发,到太阳山40里,到太阴山20多里。
时针转回到黄大发23岁的时候。1958年当选队长时,他只想做三件事:引水、修路、供电。
当时在曹王坝村,如果去河边接水,上山下山需要4个小时;如果你在村里的院子里打水,排队取水是一个漫长的等待。缺水,粮食产量低。“山里有很多石头。当你出去的时候,你会爬上斜坡。你一年四季都要吃米饭,过年还要喝米汤。”这是曹王坝村的真实写照。
当时,黄大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水引到村里。1959年11月,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就是在那一年,他召开了党员大会,动员大家参与修渠引水。虽然很多村民觉得这个年轻人在做白日梦,但他的坚持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3年,200多名村民带着土豆和粽子开始工作!
黄大发只有小学文化。除了作为一名党员的奉献和作为一名年轻的村队长的激情,他只能在技术上和村民一起探索。13年后,石渠终于进了曹王坝村。
1976年,草王坝村终于迎来了“天衢”的仪式。锣鼓喧天,酒菜齐备。村民们在运河边盼望着,但是直到蔬菜变凉了水才来。原来石渠坡度太慢,水流动力不足。此外,没有水泥勾缝防渗,风化形成的砂壤土已经吸收了几乎所有的水分。当我们到达太阴山时,水中只剩下一条细流,沿着石缝消失了。黄大发为村民感到惋惜,自愿辞职,当选为原职务。
之后,13年过去了,或者说13年没有水,伴随着贫穷。
1989年,黄大发去水利站学了一点修水库、量沟渠的知识。当时的同学、郑萍仡佬族乡扶贫办的熊菊海,还记得54岁的黄大发拿着《新华字典》,一字一句地啃着教材。
1990年的冬天非常冷。今年曹王坝村三个多月没见一滴雨。孩子们甚至不能吃捣碎和蒸熟的玉米米饭。55岁的黄大发走出家门,来到当时的县水电局询问水利工程。在去县城的路上,他走了整整两天。这是他当时去过的最远的地方。
时任县水电局副局长的黄记得在他家门口看到过黄大发:他的解放鞋露出了脚趾,老茧裂开了,衣服单薄冷得瑟瑟发抖。
13年前,两人第一次见面时,24岁的黄刚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遵义市遵义县(现亳州区)水利局工作。当时他给曹王坝村做技术指导。但他也明确告诉黄大发,不仅要有科技,还要有钱修运河。当年,这几十万元连县财政都拿不出来。
“你的权威久了,而我老了。现在我们的曹王坝运河依然荒芜。如果我死之前拿不到水,我就闭不上眼睛!”黄大发对黄的评价。
第二天,在水利局局长办公会议上,黄如实转述了黄大发的话。他说,曹王坝村从1960年开始工作了13年,因为技术掌握不好,没有供水。现在村民们决心重新开始。"我愿意在这个项目中起带头作用,并为此负责."
后来,罗寺洞引水工程被列入县重点水利工程,正式开工。在黄大发的带领下,200多名村民背着篮子,举着火把上山。两鬓斑白的黄大发,腰间系了一根绳子,就像20多岁的时候一样。最难的是他必须带村民去工作。
1994年9月,罗京水利枢纽干渠修复。缺水的历史
村里的老人都知道,黄大发有自己心痛的故事。黄大发有两个女儿,她们的生命分别定格在7岁和23岁,因为他中青年时就在运河修复现场,不能及时送生病的女儿出村看病。二女儿去世几个月后,黄大发13岁的孙子突然患上脑膜炎。当全家人从发掘现场回来时,孩子已经喘不过气来了。
如今,草王坝村改名为团结村。村里有核桃5200多亩,柚子650亩,海椒2000亩,还有30多户大型牛羊养殖户。截至2020年底,团结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6500元。仁遵高速公路已修复至团结村下道口,将于明年6月通车。村民们不再害怕不出山。
2004年退休后,黄大发保持了检查运河的习惯。他身高不到1.6米,在运河上跑得太快,年轻人跟不上。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