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县是著名的“中国大蒜之乡”,素有“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的美誉。玉山街道翠口村是金乡县最早种植大蒜的村。上世纪80年代,崔口村在这个县率先种植大蒜。90年代初,村两委带领村民利用区位优势,抓住改革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大蒜贮藏加工。老百姓从“蒜农”变成了“老板”,实现了家家户户住新房、家家户户小康的新景象。
今年7月,翠口村400栋高标准建设的新型建筑交付村民使用。“还是党的政策好,让我们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一栋两层的别墅,里面不仅有好的环境和新鲜的空气,而且还和城里一样好。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农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刚搬进别墅的村民韩金龙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这是该县大力发展大蒜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大蒜作为金乡的“金”字招牌,有着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金乡大蒜于1982年开始进行规模化种植,并于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县委、县政府乘势而上,突出智能化管理、生产机械化、种植标准化、生态环境化,大力推进大蒜标准化种植,带动全县“三品一标”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重点打造万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核心区,成为全国大蒜生产标准制定者。同时,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优势,规划布局了万亩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建立了全过程技术标准体系,建立了最完善的追溯体系,建成了大蒜育种实验室,推广了最先进的种植模式,全过程绿色防控、机械化种植收获,成为全球率先尝试最先进大蒜种植模式的地方。
为有效解决大蒜价格“过山车”现象,提高蒜农种植大蒜的积极性,金乡县于2015年率先实施大蒜目标价格保险,以每年大蒜种植盈亏点为目标价格,保险公司赔付下降部分。2015年至2019年,共向蒜农支付了4.48亿元,让蒜农吃了一颗定心丸,增加了种植大蒜的信心。“我去年种了6亩大蒜。虽然我今年没怎么靠大蒜赚钱,但是我有大蒜保险。我心里踏实。今年还种了6亩大蒜,希望明年能有个好收成。”看着刚刚发芽的蒜苗,姬胡镇的蒜农刘玉凤对来年大蒜的大丰收充满期待。
全县常年种植大蒜70多万亩,带动周边县种植面积突破200万亩。现有大蒜贮藏加工企业800多家,自营进出口企业500多家。大蒜冷藏能力超过300万吨,年加工量达到110万吨。为提升大蒜深加工水平,该县规划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加工门类最全的食品产业园,包括国际大蒜产业园、烘焙休闲食品产业园、生物科技产业园,先后入驻奥兰、新加波、西湾年、北京稻香村、华光集团等70多家知名食品企业。
为降低大蒜出口企业的运营和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和国际竞争力,2019年12月,该县开通济宁内陆港,建成全国首个县域经济国家检验贸易便利化服务中心、自贸协定实施研究中心和大蒜产品研究评价基地,g
该县高度重视大蒜科技的研发。近年来,购买R&D设备1000多台,R&D投资超过8000万元。成立金乡大蒜研究所,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和检测中心。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科学研究,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全县拥有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工作站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1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个、各类专家30名,大蒜加工废水资源化等科研项目31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8%,有效提升了工业园区科技装备水平。开发了黑蒜制品、大蒜多糖、硒蒜胶囊等40余种深加工产品,实现了大蒜从调味品到食品、保健品、药品的全产业链生产,进一步拉长了大蒜产业链,增加了大蒜附加值。
金乡经济因为大蒜而强大,人民因为大蒜而富裕,世界上只有大蒜产业。“金乡大蒜”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为中欧十大地理标志产品之一。中国(金乡)国际大蒜节已连续举办19年,金乡大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金乡大蒜连续八年获得“生物中国”金奖。目前,金乡大蒜品牌价值218.19亿元,居全国农产品第八、蔬菜第一。2019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56元,增长10.7%,总量和增速均高于省市平均水平。(记者张琰琰通讯员李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