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快手屈原和婧婧分手了 90后创业模范屈原

每一代知识分子都有责任把上一代的宝贵东西传给后代。

——冯继才

李子柒又被公开羞辱了!

她通过分享制作泡菜的整个过程“激怒”了韩国人。

韩国网友阴阳怪气地说:

“那么介绍一下我们传统的韩国菜?谢谢你。”

“真恶心。为什么中国没有改变?那么喜欢我们的韩国文化吗?”

这么“懂”的口气,还真是普通又自信。

事实胜于雄辩。

李的视频是《一生系列》的最后一集。

萝卜的切法很神奇。

在大白菜上抹辣椒也很细腻。

然后,她把卷心菜放在一个罐子里,密封起来。

iaoimg.com/large/pgc-image/b660a0b770c54806898ea2a83571ef8a" />



韩国人估计看到这里,就异常兴奋,心想:终于抓到漏洞了。




还捕风捉影地抓住“李子柒视频里没有冰箱”,就开启泼妇骂街模式:




“连个专门的泡菜冰箱都没有,还好意思说泡菜是中国的?”


“我就问一句,你们有专门的泡菜冰箱吗?”






韩国人总是有迷之自信。自己有多少“文化”心里没点数吗?




还是已经饿晕了,把全世界都当成自家的了?




要知道,早在3100年前,我国就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泡菜雏形。




后来,秦汉时期的《说文解字》提出了泡菜的专用字:菹。




“菹者,酸菜也”。




不服的韩国网友,一定会拿“韩国泡菜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来说事。




但事实又打脸了。




他们所谓的泡菜,其实是“越冬文化泡菜”,和“泡菜”根本就八竿子打不着。




真想拜托他们,别再玩文字游戏膈应人了。




除了惹人看笑话,一无所用。






还记得,去年曾掀起一个“韩服挑战”活动。






活动很火爆,单张画的点赞数就接近4千。






但事情的起因非常可笑。




漫画作者@old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却引来韩国人指指点点:又盗用韩国服饰,扣上“中国风”的标签。






有耐心的韩国网友还会煞有介事地科普一下,先礼后兵地表达自己的愤怒:




“请查一查明代的和韩国的笠帽,不要混同两国的传统服饰。谢谢。”






没耐心的则直截了当地批评:




“请不要以这种方式使用韩国的传统。”






韩国人文化沉淀不深,扣帽子的伎俩倒是用得很娴熟。




难道非要一一注明出处,才能塞住他们的嘴?




后来,随着议论增多,中国历史研究院也“坐不住”了。




赶紧辟谣说,“汉服源于韩服?笑话!衣冠文物,悉同中国。”






这一来一往,不过是暴露了某些韩国人的浅陋无知。






其实,韩国人贼喊捉贼的行为,能够屡次激起国人的愤怒。




所用方法十几年如一日,非常小儿科:偷换概念。




譬如,在前面的“汉服韩服之争”中,他们是这样论证“汉服源自韩服”的。




他们先说,一般提到的汉服,是指明朝的衣服。




还用网剧《成化十四年》举例。




他们认为其中侍女的衣服很像。






据此粗暴地得出结论:




“这其实是高丽样,而高丽服饰和饮食早在元朝就开始流行了,并一直持续到明朝。”




汉服和韩服的实在很相似,但他们有辨别的方法:




下摆蓬起的裙子,是朝鲜的马尾裙。






马面裙是汉服的标志。




莫名其妙的地方在于,韩国人一刀切地认为,马面裙=马尾裙。




继而断定,“明朝汉服受到韩服影响,脱胎于韩服”。




韩国人果然只会诡辩,这样的声音受到了韩国网友的无脑支持。






回到“韩服挑战汉服”的活动上,一位韩国网友“学以致用”:




“这是将汉服从当时的高丽服饰改造出来的一件衣服。


中国人将其还原为东北项目,使其看起来更像韩服。”






我不禁想起了网上流传过的一个段子。郭德纲说:




“端午节是韩国人发明的,中医是韩国人发明的,孔子是韩国人发明的,如来佛是韩国人发明的,孙悟空也是韩国人发明的……因为孙悟空玩的是棒子!”




于谦很疑惑,“那中国人发明了什么?”




郭德纲回答,“中国人发明了韩国人!”




这个笑话就是某些韩国人的真实写照。




光耍嘴皮子,篡改不了历史事实。




朝鲜人崔溥曾说,“盖我朝鲜地虽海外,衣冠文物悉同中国。”




先有汉服,再有韩服。


韩服是模范出来的产物。




这才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韩国人又来抢我们的文化遗产了!”




这句话既可气,也可笑。




他们一度企图把历史“推倒”,自己重造。




给千千万万韩国人洗脑:




“韩国才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既然是“古国”,口气自然不小。




于是摇头晃脑大放厥词:




“事实上,中国是韩国人。


因此,他们的文化实际上都是我们的。”






但抢别人家的“文化”哪有那么简单。




种种迷惑的行为,也只是在膈应14亿国人。




他们在综艺里,讨论“牛郎织女”的“归属”问题:




“牛郎织女?


那是我们的。”






像小孩过家家一样警告:




“不要碰九尾狐,


是我们的啊!”






伴随着口嗨的,是他们的种种疯狂“抢”申遗行为。




从暖炕、服饰,再到节日、文化。




暴露的,是韩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虎视眈眈,以及望眼欲穿的自卑。




被人老是这么惦记着,很难说清是该叹息,还是自豪。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自己也闹过笑话。




2008年,“韩国端午申遗成功”像一记重磅炸弹,在网上炸开了锅。




“端午节被韩国抢走了?”


“屈原成了韩国人?”




就在国人担忧以后还能不能好好吃粽子时,才发现闹了个乌龙:




韩国申请的是“江陵端午祭”,没有吃粽子,也没有赛龙舟的习俗。




江陵端午祭




充其量只是山寨版的端午节。




此后,“韩国申遗”也成了一个梗。




听说麻辣烫在韩国走红,马上有网友及时提醒:




“赶紧为麻辣烫申遗,别让韩国人抢走了。”






在节目《金星秀》里,金星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们中国人,


对我们的邻国韩国人,


这几年抢申遗都给抢怕了。”






以至于掀起一股“支持申遗风”。




有人问金星,“金姐,这几天微博上好多明星都发了自己给女儿盘头发的照片,支持盘发申遗,您怎么看?”






金星素有“毒舌”之称,当然不会只流于表面。




她发出了一记灵魂拷问:




“这头发是随便盘的吗?”






在她看来,比起申遗盘发,更重要的是理解盘发背后的文化内涵。




盘发在古代是女孩的成人礼,才7、8岁的小女孩就盘头发,不是很滑稽吗?




“申遗的核心在于保护文化,


你这当中的文化都没搞明白,


瞎折腾什么呀?”






确实,比起处处担忧韩国人抢走中国的文化遗产,不如好好继承与发扬。




这才是让传统文化在今时今日发光的方式。




如某位网友所说:




“韩国人每一次文化进逼,我们的人就热爱自己的文化一下。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就感谢韩国好了,是他们迫使我们审视并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数千年留下的痕迹,有人看得见,有人看不见。




虽然说抢不走,可一旦被遗忘,被轻视,就会遭到最大程度“破坏”。




最后,消亡在历史长廊里。




从某种角度看,中国的文化遗产能“活”多久,取决于我们能否发自内心热爱它们,并接过传承的链条。




而这,才是中国文化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