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ppp项目国家叫停了吗 ppp工程项目是什么意思

3月26日,微信官方账号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杜涛 ,国资委(SASAC)发布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地方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提出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要求地方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防范化解重大债务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要求国务院SASAC督促指导地方政府加强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

《意见》第七条提出,地方国资委要坚决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求,立足构建地方国企债务风险管控长效机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督促指导企业解决风险问题。通过加强“两个基金”管控、亏损企业治理、低效无效资产处置、非主业、非优势企业(业务)剥离等方式,提升企业资产质量和运营效率。严控低保证金交易、金融衍生品、PPP等高风险业务,禁止融资交易、“空转”“接单”等虚假交易业务,管控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风险点。

在地方政府投资者眼中,SASAC最早出台了限制中央企业参与PPP的文件,这次限制地方国企债券违约和负债,控制地方国企参与高风险PPP项目。一位地方政府投融资顾问告诉记者:“直接说明同级国有企业不能直接参与同级政府的PPP项目。”

严控国企参与PPP

PPP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过去7年形成了投资10万亿元的大市场。此前,2017年,国资委正式发布《关于加强中央企业PPP业务风险管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中央企业完善PPP业务管控体系,妥善开展PPP业务。将PPP项目纳入企业年度投资计划管理,严格控制PPP项目在非主营业务领域的投资。在通过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的项目中,优先考虑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的入库项目,对缺乏支付来源保障的项目,不允许其参与。对PPP业务重大决策实行终身负责制。

通知还要求,纳入中央企业债务风险控制范围的企业集团累计净投资(直接或间接投入的股权和债权资金之和、企业为担保或增信提供的其他资金,减去企业通过分红和转让收回的资金)原则上不得超过集团上一年度合并净资产的50%,且不得通过PPP推高负债率。还要求明确相关子公司PPP业务规模上限,资产负债率高于85%或连续亏损两年的子公司不得单独投资PPP项目。

根据这一意见,严格控制低毛利贸易、金融衍生品、PPP等高风险业务,禁止融资贸易、“空转”、“接单”等虚假贸易业务,控制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风险点,这意味着SASAC严格控制了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参与PPP。

上述地方政府投融资人士告诉记者,财政部制定的PPP投资指引原草案提出,政府作为同级实际控制人的企业不能与社会资本参与同级PPP项目,这可能成为现实。

2019年11月1日,财政部向地方财政部门下发《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征求意见的函》号文,在总则中规定,政府作为同级实际控制人的企业,不能参与与社会资本同级别的PPP项目,这就造成了

3月26日,华中地区一位PPP行业负责人表示,国资委(SASAC)近日发布《关于加强地方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号文件,要求地方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强风险管控,分类管控资产负债率,禁止恶意逃废债,对维护国有企业市场声誉和金融市场稳定,稳定市场信心有很好的助推作用。

上述PPP行业人士认为,文章中的一些提法存在争议。例如,文件第七条“严格控制低保证金交易、金融衍生品、PPP等高风险业务”,将PPP列为高风险业务。自2014年PPP模式开始以来,各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规范文件,形成了从实施方案编制审批、财承论证等一系列文件,虽然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操作时间长、部分论证流于形式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弊病,但在《政府投资条例》、《预算法实施条例》实施后,PPP与目前市场衍生出F+EPC、EPC+F+O、P+F+EPC+O、投资人+EPC等模式相比,从项目论证的科学性,运作的规范性,融资的可行性等方面相比,还是有较大的优越性,尤其是从财政部门对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方面做出了较好的规范。“近几年来,国有企业是PPP市场的主力军,PPP也是几大央企的重要增长板块,对PPP模式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国资委192号文已经对企业参与PPP划定了六条红线,防范参与项目风险,尤其是在当下稳增长、双循环的大背景下,既要合理防范国有企业债务风险,也不能因噎废食,将PPP定义为高风险业务更应慎重。”上述人士称。


一位PPP政策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PPP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合作机制,若是双方之间缺乏信任,对于双方来说合作都是高风险,从实践中看到,若是我们没有打破刚兑,不管是真假PPP还是EPC+F、ABO等,都是建立在地方政府的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现在这种信任正在被打破,特别是国企债券的几次违约。有关部门发文可能是参考的这个角度,把PPP列成高风险。”


上述政策人士表示,PPP自身是不是高风险,行业人士都心知肚明,无非是因为时间长,管理要求高,各方面对精细化管理,对合同详细要求程度高,这样才体现出PPP机制的魅力,否则都“短平快”,都赚快钱,还搞什么公共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