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如何开辟一条技术成熟、经济高效的中国特色碳中和之路?近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正式发布我国碳中和研究领域第一部系统专著—— 《中国碳中和之路》。该书创新性地提出了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根本途径,即构建清洁引领、以电为中心、互联互通的中国能源互联网,加快推进“两个替代”(能源生产的清洁替代、能源消费和电力的替代)。实现“双引领”“双脱钩”(能源生产清洁引领、能源消费用电引领、能源电力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消息,近日,联合国经社部正式发布《2021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政策建议》号文件,正式采纳合作组织关于推动“三网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政策建议。这标志着“中国倡议”再次为推动人类经济社会革命、开创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供了新方案。
高效率减排促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很大。煤基能源体系和高碳产业结构使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翻了一番。高,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不到10年,然后30年左右达到碳中和。任务非常艰巨。”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秘书长吴璇表示,中国能源互联网是清洁引领、以电为中心、互联互通的现代能源体系,对实现碳中和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优势显著、效益巨大。
吴伟认为,《中国碳中和之路》首次在全社会提出了科学可行的碳中和路径和措施,实现了从目标理念到实际行动的跨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当前能源生产、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四大碳排放领域的碳排放发展趋势、技术方向和减排潜力。提出了清洁替代、电能替代、能效提升、电网互联、产业结构升级、氢能生物质能等八大脱碳方向和措施。
吴璇表示,中国能源互联网碳中和路径基于中国电力能源装备和工程技术优势,以能源生产领域深度清洁替代为脱碳核心,以终端能源消费领域深度电能替代为脱碳核心,利用电力燃料和原材料将二氧化碳从减排负担转变为高价值资源,具有能源系统投入少、边际减排成本低、清洁发展驱动力强等突出优势。
既是严峻挑战也是重大机遇
“实现碳中和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中国的机遇更多,体现了中国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周认为,实现碳中和,不仅意味着传统意义上能源结构的改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意味着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构,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研究中国的碳中和之路,要站在全球的角度,中国的立场也至关重要”。周认为,碳中和路径方案作为国内最早的系统研究,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的科学方案,能够有力支撑中国第二个“百年目标”。充分考虑全球视野、中国立场、科学模式和充足投资
“合作组织提出的《推动能源、信息、交通三网融合,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政策建议呼吁将三个网络纳入政府间合作框架,并加强政策
支持,在能源互联、交通电气化及数字化等方面加强协同规划与建设。建议创新提出了能源、交通、信息三网融合发展理论体系,为推动人类经济社会革命,打造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供新方案。”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合作局局长林弘宇表示。据林弘宇介绍,2021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于7月6日至15日举行,会前,联合国经社部正式发布了《2021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政策建议》,正式采纳了合作组织关于推动三网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政策建议。这是自2018年以来,全球能源互联网有关成果连续第四次纳入该论坛政策建议报告,标志着中国倡议已成为联合国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案,对各国产生引领和指导作用,彰显了中国倡议的巨大影响力。
“‘三网融合’是推动全球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秘书局副局长陈葛松认为,三网融合能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和协同效应,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如目前合肥建成的集光伏电站、储能站、数据中心站、5G基站、电动汽车充电站和换电站等于一体的“多站融合”示范项目,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能源系统高效运行、降低用户充电成本等方面产生了显著效益。
“新基建7大领域: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我认为,这7个领域就是围绕‘三网融合’而构建的。这三网构成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全人类的基础设施的三个层面。三网融合的目的就是要做创新,创新包括面向应用、基于场景、寻找经济发展新的新动能、新要素、新业态。”中国信息经济学常务副理事长吕延杰说。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