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梁毅镇西太福村家政服务专业培训班
晓寒生在菊花的枝头。
进入初冬,大荔县长安屯茶菊扶贫产业园200亩菊花采摘工作已告一段落。“平均每亩收入5000多元,每户贫困户入股分红500元。”长安屯村第一书记王辉说,这片贫瘠的盐碱地现在被连片的金丝菊、杭白菊、婺源黄菊覆盖。按照“党支部贫困户、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长安屯村贫困户在该园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挣工资分红,无劳动能力分红”的双向利益联动。贫困户不冒任何风险,实现当年种植,当年见效,当年受益。
摆脱贫困,率先垂范。2018年以来,大荔县结合县域实际和贫困户脱贫需求,着力从全域融合、产业培育、志德双扶入手,使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迈上新台阶。贫困户安全住房达标率100%,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100%,参与率100%,饮水安全达标率100%。741户贫困户拿到了新房钥匙,提供了6000多个就业岗位,分配了2520个特殊岗位。半年岗位补贴603万元。省扶贫办制定了6400人脱贫攻坚计划,8个贫困村“摘帽”计划稳步推进.
高起点规划,实现一体化发展
沿着大朝公路一路向东,有一排排冬枣大棚,朝一湖湿地水光满满。远处,宁静的平罗村满是砖瓦,乡村悠闲。“去风土仓,晚上逛通州湖,逛乡村风光,去湿地划船。”在大理,随着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结合,以及整个农业园区的建设,诗中所描绘的正在成为现实。
大榭县在脱贫攻坚中统筹全境,高起点编制了国家农业园区、乡村振兴五年行动、五大振兴等一系列规划,部署实施了让人民振兴乡村、君子回乡、助企助乡、市民下乡、住大学、强科技人才的“六乡工程”。基础共建、生态治理、创新创业等十二大行动,以乡村振兴引领脱贫攻坚,推动脱贫攻坚。
“现在来我们村参观的人很多,尤其是月季花盛开的时候,整个村子都被鲜花包围着,娃娃们在滇池边的游乐园里玩。很多外国人来了就不想走。”下寨镇新堡村保联干部许高兴地说。作为全县第一个建在美丽乡村的示范村,新城堡村因地制宜进行了创新设计,使其成为全县著名的月季示范村。
同时,大邑县创新性地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赛事经济等元素融入扶贫工作,成功承办了第二届世界名校龙舟赛、第三届马来西亚大赛等两项国际赛事,以及“大禹春晨”民俗节、黄花菜采摘、农耕运动等六大节庆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新经济业态发展,就地转化为旅游服务提供者和三级经营者,推动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美丽风景
创新扶贫模式实现多渠道扶贫
盐碱地成了金窝,这是大理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如何让冬枣安全度过寒冷的冬天,已经提上了枣农的议事日程。对于梁毅镇北碚村的贫困户来说,
大邑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致富的基础和源泉。它由主体推动,由改革推动。先后制定下发《大荔县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意见》,理性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劳动力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为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型经营主体带动20~50户贫困群众的给予10万~30万元不等的奖补资金,企业吸纳10~30户以上的贫困群众给予3万~10万元不等的奖补资金,推动实现了贫困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为了让贫困户自主脱贫,大荔县人社局在全县范围内举办了以电子商务、家政服务、饭店服务员、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等为主的就业创业培训班,目前已培训49期,共有1840人参与培训,其中贫困户139人,共就业1104人。
在该县两宜镇西太夫村家政服务专业培训班上,来自该镇的50多名农家妇女正在接受婴幼儿专业护理老师的培训。已经培训了10天的西太夫村6组贫困户王婉芹告诉我们:“我丈夫和婆婆都有病呢,娃也小,家里离不开人,我参加这个家政培训班就是为了能就近打工挣钱还能照顾家。”
同时,大荔县还发挥专家团队、县级技术小分队、新型经营主体技术服务小分队和持证职业农民4支技术服务团队的传帮带作用,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多形式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销售、农产品电子商务、品牌营销等各类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对贫困户进行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帮扶,开展各类产业培训25场次,累计培训群众1000余人次,贫困户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
目前,大荔县通过产业园区牵动、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互动、党员干部联动等措施,把全县贫困户全部纳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广泛参与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分享收益,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移风易俗为群众减负
“有条件要大办,没条件硬着头皮也要大办”,提到以前红白喜事、婚丧嫁娶中的铺张攀比风气,一向以“奢”为风格的大荔人苦不堪言,因此致贫、返贫的人不在少数。针对这一现象,大荔县坚持以润德树风为突破,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的精神风貌。
“现在家里办红白喜事有标准了,好得很,大家都一个标准,不攀比,不跟风,群众心里不但接受而且照办。”提起村上建立的红白理事会给群众带来的变化,该县朝邑镇平罗村村民赵孟娃高兴地说道。
大荔县把城乡新型殡仪改革和农村婚丧礼仪改革作为防止返贫致贫的重要方面,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两个改革”加强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城乡婚丧喜庆事宜新办的意见》,党员干部带头承诺,村村成立“两改议事会”,严格执行婚丧嫁娶事宜标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小办或不办已蔚然成风,贫困群众一件红事办下来平均节约1.5万元、白事平均节约1.6万元,每年为贫困群众减轻人情负担860万元,移风易俗真正实现常态化、长效化。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大荔县不仅坚持一个“实”字,也坚持一个“硬”字:把最“硬”的干部用在最“硬”的战场上,用最“硬”的人干最“硬”的事儿,以最“硬”的纪律横扫扶贫领域的违纪行为。为此,大荔县全县32名县级领导、775名科级领导、265名科级后备干部和943名街镇干部、2320名村组干部包联181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周二扶贫工作日下沉到村、扶持到户,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发展规划制定、政策讲解宣传、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涌现出一批优秀驻村干部,带动越来越多贫困群众开启了幸福美好新生活。
大荔县还先后开展扶贫领域专项巡查、督查、明察暗访十余次,排查扶贫领域违规违纪问题线索86个。通过移送、督办等方式,县监委会立案57件,追责137人,其中,党政纪处理57人,约谈63人,对23起典型案例通报曝光,有力震慑了扶贫领域的违规违纪行为。既用“硬”人、干“硬”事,树立“硬”纪律,也注重带动贫困户“硬”气。为此,大荔县在县电视台开办了《脱贫攻坚在路上》《小康在路上》栏目,拍摄了2期《脱贫创业之星》先进事迹电视片,组织4名脱贫创业之星、帮扶干部讲述脱贫创业故事,积极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教育、开导、激励贫困群众,让他们看到出路、增加希望、迸发热情,不断激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斗志。
“脱贫攻坚是实干出来的,也是硬干出来的,面对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我们全体党员干部只有实事求是、埋头苦干、敢于硬碰硬,如此才能绘就脱贫攻坚这幅壮美画卷。”大荔县扶贫办主任翟荔学如是说。
文/图 记者石俊荣 通讯员李华 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