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第二章组织和管理原则
第一节个人层面的基础知识
(1)个体假说。
经济人假设。是指以完全追求私人利益为目的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社会人假设。指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要目的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经理的假设。指在经济活动中遵循满意标准的主体。
复杂人假设。现实中的个人,其实是以上几个方面的结合,有时以经济人的方式行事,有时表现出一个社会的存在,有时又以满足为准则行事。
(2)行为与学习。
个人行为是必须从组织和管理的角度去把握的对象。
行为和学习是组织生活中个人的两个基本特征。行为与企业目前的状态有关,而学习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影响更大。通过当前的行为,可以促进成员的学习,学习的结果会在未来提高配额行为的能力,相互促进。
在行为的方向和强度上,方向取决于选择和决策,强度则取决于个体的心理强度和个体的努力程度。
制约个人决策和努力的因素包括个人目标、个人知识、思维方式和个人情感。其中,目标、知识、思维方式主要与决策(行为)相关。(2015年多项选择)
(3)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包括两个层次:个人和组织。
组织内个人学习特点(2013年多选题,2014年简答题)
第一个特点是个体的学习过程是行为过程中的学习,即实践学习。它是对经验、经验、技巧和洞察力的研究。尝试有计划地做各种工作,比只做一项重复单调的工作更有利于促进学习。挑战性的工作比简单的操作更能调动个体的学习潜能,适当的工作安排可以促进个体层面的学习。
第二个特点是学习的模仿性。模仿的对象主要是周围环境中其他人的行为。模仿学习的范围可能是操作方法,思维和注意力的焦点,也可能是其他方面。组织生活中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制约和影响着个体模仿学习的过程。
第三个特点是趋于稳定和定型。随着一定研究的积累,个体会形成一定类型的知识结构、观点和思维方式,问题往往会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观点来分析和处理。这种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和观点一旦形成,往往很难轻易改变和接受新的观点和看法。对于组织变革,是非常不利的。
两种学习方式的区别
一种是按照既定的方式,在没有重大环境变化的情况下,逐步、累积、持续地学习。
一种是当组织面临变革时,伴随着组织变革的不连续、快速和创新的学习。
组织层面的学习
组织层面的学习是一个组织作为一群人的学习,是群体知识和智力的积累和认知变化的改善。它是个人学习互动的产物。组织中学习的主体和基础是个人。
组织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个人知识储备;第二,它属于组织和每个人共享或某些人享受的知识。
一个组织的学习过程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衡量:
第一个层次是个人层面的学习过程
第二个层次是组织层面的知识获取过程。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共享的知识;第二,借助信息沟通过程和决策过程,将个体的、分散的知识进行加工,合成系统的知识。
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或心理力量是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主体性,驱使人采取适当行为的心理力量。 下表是组织整体力量的形成:

学习与心理能量的相互作用
学习和心理能量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有较强的相关性。在一定范围内,心理能量的提高有促进学习过程的作用,但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反而会影响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学习行为,对心理能量的要求也不同。
相互作用的两条轨迹:
第一条:学习---信息蓄积---成功----能量改变
第二条:学习---信息共有---相互激励---集团能量
第二节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1)正式组织及其要素(2012年名词解释,2017年名词解释)
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有意识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
◆正式组织概念包含的基本点:
a、构成正式组织内容的,是人的行为。
b、个人所提供的行为或力的相互作用,是正式组织的本质特征。
c、正式组织是个人行为在方法、时间、质和量各方面都经过有意识的调整而体系化的系统。
◆正式组织三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沟通。(2019年简答题)
a、协作意愿是个体为组织贡献力量的愿望。个人在组织中的协作意愿意味着个人自我克制,放弃完全人格性行为的自由,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个体行为的非个体化,个人协作意愿总体上的组织结果是个人努力的凝聚。
b、共同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组织要求个人提供的行为必须是有方向性的行为,否则不可能成为现实的行为,任何组织都有共同目标,不管这种目标是明文规定还是隐含着的。组织的共同目标不仅要得到各组织成员的理解,而且必须被他们接受。
c、信息沟通是组织的第三个要素,上述两个要素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把它们联结起来,才能成为动态的过程。信息沟通是组织成员理解共同目标、相互沟通、协同工作的条件,是组织的基础。是所有能够起到传递信息作用的方式和手段,包括口头的、文字的方式及上下级之间的指挥、命令、汇报、请示过程。
(2)非正式组织(2013年名词解释)
非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无意识的带有体系化、类型化特征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
◆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a、无明确结构、形态、可辨识性差
b、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协调
c、侧重于人们相互接触的心理侧面、非理性侧面
d、是通过感觉、情感、个性特征等因素的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品格往往是导向因素。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作用
a、非正式组织创造正式组织产生的条件
b、非正式组织赋予组织以活力
c、促进信息沟通
d、有助于维持正式组织的凝聚力
e、维护个人完整人格
◆正式组织对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a、正式组织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创造条件
b、正式组织为非正式组织长期存在和发展创造条件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互为基础,互为条件,互为促进。
(3)组织的正式侧面和非正式侧面
◆组织是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统一
a、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是同一组织的两个侧面,互为条件,共存于一个组织当中。
b、只有在两者统一意义上,才能理解组织的本质。
c、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一体化程度反映组织实际情况。
◆组织是正式侧面与非正式侧面的统一
第三节 组织平衡
组织内部平衡、组织与环境的平衡、组织动态平衡
(1)组织内部平衡
组织内部平衡,指单独个体行为到集体化协作行为的环节,个体与组织整体之间的平衡。组织内部平衡是诱因与贡献的平衡。(2013年单选,2017年单选)
组织内部平衡的相关因素:
◆个人需求、动机和标准
◆诱因的分配过程
◆组织的效率。即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组织内部平衡往往通过组织结构设计、人员配置、制度化管理、激励、领导、企业文化等多种职能活动实现。
(2)组织与环境平衡
从环境侧面看,组织与环境的平衡在于组织是否在环境系统中承担了部分必要职能,以及实现职能的状况,是否是环境系统一个合理组成部分;从组织侧面看,是组织是否适应环境、实现组织目标,及组织效率如何。
组织与环境平衡取决于:
◆组织目标与环境状况的适应性
◆目标实现程度,及组织效率,是组织运用一切资源实施、实现目标及战略安排的结果。
组织平衡是内外平衡的统一,一方面是个人与组织整体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是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3)组织动态平衡
组织内外所有相关因素都处在变化中,当组织内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平衡即被打破,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建立新的平衡。组织本身存在打破平衡的力量,组织的发展也会打破原有的平衡。
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就是不断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实现组织动态平衡,最关键的是处理稳定和变革的矛盾。
动态平衡的实现需要有系统和权变观念。
第四节 管理概念与管理职能
(1)管理是组织中维持集体协作行为延续发展的有意识的协调行为。
管理的基本点:(2015年简答题)
◆管理是组织的特殊器官。组织作为一个行为系统,其内部行为包含两大类型:一类是从事各种具体操作活动的操作行为;一类是不从事具体业务操作、专门对各种操作行为起协调作用的一般性协调行为,即管理行为。
◆管理的实质是协调。在于围绕共同目标,解决矛盾、协调力量,形成一致。
◆管理协调是有意识的协调。是以组织目标为协调出发点、依据和标准的有目的的协调行为。
◆管理是维持集体协作延续发展的行为。
(2)管理的职能
依据组织三要素理论和组织平衡理论,主要职能包括:
① 组织目标的设定与转化。
② 确立和维持信息沟通系统。
③ 确保必要的活动。
④ 领导。
考试指南中的管理职能:
计划与控制;组织;制度规范;人员配备;激励;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