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提问创业者的一些问题 学院派创业探索

科技日报记者叶青通讯员张忠岳

截至2018年,中科创科学院培育了220多个高科技创业项目,其中估值过亿的创业团队超过10个,超过18%的项目获得天使投资或实现产品销售;它已经服务了5万名制造商,培养了1000多名企业家和合作伙伴。

由中科创客学院等单位承办的粤港澳青少年创新科学大赛现场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央视春晚上,深圳分公司43栋楼的灯光秀令人印象深刻。为了保证晚会的灯光和视听效果,各种高科技的电力保障不可或缺,其中《指环王》就出现了。“指环王”是由——中科(深圳)能源物联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能源)制造的智能低压负荷监测装置。“不仅实现了低压线路的安全维护,还能监测低压线路的电流、温度、电压状态,实现了低压线路的远程通信和遥测功能,完成了智能节电从‘0’到‘1’的跨越。”公司副总经理张佳说。

在中科创科学院,像中科能源这样“成熟”的创业公司比比皆是。这与中科创客学院搭建的“-1到N”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引导、支持、资本、传播四位一体的“4C”运营管理模式密不可分。

“强资源”孵化把想法变成产品

出现在春晚安防现场的“指环王”,是基于物联网电气火灾预警解决方案的核心设备。

“指环王”可以24小时在线监测电路和设备的温度、电流和电压。“线路一旦出现异常,会立即报警,通知运维人员及时处理,避免火灾隐患,变‘被动抢修’为‘主动运维’。”据张佳介绍,有了这个智能系统,工作人员可以随时掌握电力设备的情况,并可以在手机上查看。“恢复供电时间增加80%,停电事故率降低90%,减少停电损失,节约人工成本。非常高效准确,节省人力。”

此外,“指环王”结合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实现配电区域的负荷分析和网络拓扑溯源,为未来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维护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选择落户中科创科学院,张家对学院丰富的资源感兴趣。他说:“学院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导师资源和先进的高端实验设备,在对接行业需求和品牌推广方面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中科能源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把“想法”变成了工业产品。

“我们不做‘房东’孵化器。深度孵化、股份合作、产业资源和技术支持是我们和团队的基本合作模式和核心竞争力。”中科创科学院院长薛景平认为,早期的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更需要的是实质性的支持、协助和资源引进,这恰恰是中科创科学院的优势所在。

中科创科学院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于2014年建立的双创平台。深圳先进院拥有涵盖机器人与智能技术、医疗健康、新能源与新材料、大数据等领域的研究中心近60个,累计拥有专利技术7000余项。“我们没有围墙和界限。通过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深圳先进院的技术成果和科研资源向创业团队开放。”薛景平说。

张佳告诉记者,产品研发中使用的最新芯片材料和实验设备都来自学院。在“强资源”的孵化下,中科能源的产品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并在多个城区电网公司得到应用。

“学者”不用离岗就能变“创客”

李建平,深大光电工程技术中心副研究员,在港学习工作近10年。在香港工作期间,他的研究

术研讨会,一位海洋科学家听完他的报告后,希望他将此技术转化为高端海洋观测仪器产品。在他心里,将技术产业化一直是未尽的梦想。于是,他到中科创客学院申请启动了该创业项目。


“申请过程简单,创业成本也低,很快就创业了。”李剑平邀请了原来香港团队中的伙伴作为合伙人,成立了深圳市趣方科技有限公司。


对像李剑平这样的创业者,中科创客学院有一套科学的孵化体系。“为确保有效的提供技术支撑,展开深度孵化合作,我们对双创团队均实行无差别的审核准入制度,由技术、商务和投资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负责项目审核。” 薛静萍说,针对入孵和入股的项目,提供教育、技术设备、知识产权保护、创业孵化等四大服务平台,以及“4C”创业培育模式,集辅导、支撑、资本、交流四位一体。


虽然成了“创客”,但“学者”仍是李剑平的主要身份。“这得益于学院从‘学者’到‘创客’发展理念的支持。”他说,“海洋微小生物观测仪器属于原创性技术产品,技术要求高,需要耐心打磨,不断试错、改进再完善,并非一年半载就能完成,也并非两三个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捣鼓一番就能成功。学院宽容失败、静待发展的宽松环境,特别适合我这种研究人员进行产业转化。”


“今年3月,仪器将随科考船出海,到海上做实验。”李剑平和团队研发的这台仪器可对大量浮游植物细胞快速显微成像。“通过融入人工智能软件自动分析,能准确得到海水中浮游植物细胞的丰度、种类、粒径、叶绿素浓度等信息。目前主要服务于海洋科研事业,未来会拓展到更多贴近民生的应用领域。”该技术取得的进展也引起国际上同行关注。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邀请,他将于今年4月在国际水色科学大会做主旨报告。


在从“学者”到“创客”理念召唤下,如今,很多深圳先进院的科研人员不用离岗也能创业,还有更多的科研人员成为创业团队的“技术导师”。“他们以其技术成果和实验室资源支持创业团队的研发工作,并给予技术咨询和指导,直接促成了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端的转化,促进了源头创新的产生和发展。” 薛静萍说。


独特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完整双创链条


今年是深圳市力感科技有限公司入驻中科创客学院的第三个年头。公司所研发的柔性薄膜力传感器,已应用在智能穿戴、康复、智能床垫等领域,同时为客户提供配套的解决方案,涉及智慧养老、智能家居、医疗、汽车等领域。


“传感器产品在精度和重复性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去年销售额翻了两番。成交客户数量也迅速发展,与3M等知名企业合作。”其创始人李树志认为,创业能顺利推进离不开学院的帮助。


他所在的孵化办公场地隔壁楼便是深圳先进院的各个研究所,“珠江人才”潘挺睿教授领衔的传感技术研究团队就是其中一个。与潘挺睿结识后,李树志常常带着问题向其请教,潘挺睿也欣然担任了创业团队的技术导师,共同研究柔性传感技术,推进项目产业化。


刚入驻1个月,他参加了由中科创客学院联合斯坦福国际研究院建立的“中科-斯坦福国际创业营”,受益匪浅。


“中科-斯坦福国际创业营”是中科创客学院创客创业培育体系中的内容之一。该学院首创了“-1到N”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的链条向上下游延伸,打造出完整的创新创业链条。


“-1到0”是向上延伸到青少年双创教育。中科创客学院通过孵化一批面向双创教育的创客团队,结合深圳先进院丰富的科普资源,开发出超400节的双创课程,形成中科科技创新教育体系。2017年,还与香港中文中学联会、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协同启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创新科学教育基地”,举办三地学子参加的双创活动近百余项。


“从0到1”“从1到N”则向下延伸到创新技术原型开发支撑、成果产业落地等。中科创客学院为创业团队配备由中科院研究员、产业界专家组成的双导师队伍;设立全国首个“博士后创客驿站”,已累计培育近十余个博士后创业团队。且以自身平台的优质项目规模化效应,吸引了近50家优质创投机构开展持续合作。设立6支投资基金,拉动30亿社会资本,其中与深创投等共同发起2.5亿的“红土创客基金”。


截至2018年,中科创客学院已累计培育高技术初创项目逾220个,其中估值过亿的初创团队10余个,超过18%的项目获得了天使投资或实现产品上市销售;服务创客5万人次,培育了千余名创业者、合伙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