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婺源路“闫明鲜生”二楼,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产品展销台旁,韩笑正在耐心地冲泡咖啡。
“尝尝,味道怎么样?”韩笑递给游客一小杯咖啡,满脸自信:“这是云南的咖啡豆,不比进口豆差!”在浓浓的咖啡香气中,年轻人讲述了云南扶贫的故事。“我们在普洱市拉祜族自治县有一个咖啡庄园,教当地农民种植咖啡."
韩笑提到的咖啡庄园属于庄友——金泰袁钟(上海)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这是一家利用众筹模式帮助用户在全球范围内找到优质产品的创新企业。像“庄友”一样,上海很多民营企业扎根贫困地区,一边帮助当地发展,一边寻找自己的机会。
据全国工商联“全企业帮全村”精准扶贫行动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488家民营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共帮扶全国1334个村,累计帮扶37.86万人。其中,产业扶贫(村级)项目总金额4.25亿元,消费扶贫采购销售1.3亿元,就业扶贫工资6500万元,公益扶贫捐赠物资近1.08亿元,技能帮扶投入321万元。
“寻宝”,首先是一门生意
“云南的咖啡并不出名,但事实上,星巴克、雀巢等跨国咖啡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也在使用云南咖啡豆。”庄友创始人余启南说,贫困地区资源丰富,对他们以寻宝为核心业务的企业很有吸引力。“但遗憾的是,当地农民分散,种植水平不高,质量控制是个问题。”
为了控制质量,“庄友”将触角伸向了田间地头,在国内外购买或租赁了60多个庄园基地,产品涉及葡萄酒、橄榄油、坚果等。在生意好的庄园里,“共享用户”的数量甚至高达二三万。“我们引入直播,实现客户对庄园的实地考察,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庄园环境、肥力、管理能力等100多项指标进行识别,最终交给客户。”
2017年,“壮友”与当地企业合作,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种植了1500亩咖啡基地。通过订单农业和提前还款保障农民收入。当年在网上预售的时候,产品卖得很好。2018年6月,庄游二期咖啡园扩建,占地1000亩。两年来,庄游解决了当地500多个就业岗位,为每个拉祜族农民增加收入约3000元。
庄友在贵州的“小黄姜”项目。
“寻宝”是众多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切入点”。对于追求利润的企业来说,这首先是一项业务。
上海龙敏实业有限公司的“寻宝”地点在新疆喀什。这家上海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成立于1995年,起步于南北商品,也是上海第一批帮助新疆落户喀什的企业。2011年以来,新疆岷龙达拥有有机红枣种植基地1200亩,生产加工产业园340亩,建成干果、炒货、花茶、FD冻干产品等4条生产线。
“喀什的水果资源独特而著名,但水果运输困难,附加值不高。”龙敏实业董事长郑晋龙告诉记者,2018年,他们引进了国际先进的FD冻干技术和设备,进入深加工领域,增加了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现在大量种植苹果、冬枣、甜杏、西梅、哈密瓜、无花果等。可深加工,新鲜可口,营养不流失。既解决了新鲜水果卖得晚、难储存的问题,又满足了上海市场的消费需求。”
与农产品企业相比,上海绿赛克实业有限公司寻求的宝藏是一些特殊的——甘蔗渣。云南省临沧县耿马县是产糖大县,甘蔗大面积种植,每年产生废蔗渣40多万吨。只能焚烧或堆肥,不能实现经济价值,造成环境污染。“其实蔗渣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都是很好的工业原料,但蔗渣是‘抛货’,容易腐烂,运输困难。就地建厂是最好的选择。”绿赛科总经理童军说。
绿赛可以在耿马县建厂,对甘蔗渣进行精炼、改性、成型,生产可降解餐具和包装材料,既解决了废渣处理问题,变废为宝,又延伸了传统甘蔗加工产业链,实现了产品价值最大化。据童军介绍,这些模制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可以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受到大型连锁快餐企业的欢迎,“随着国内‘禁塑令’的进一步严格执行,可降解产品的市场前景乐观”。
Lvsaike
在云南的车间。“冲突”,在融入中找寻相处之道
童钧至今清楚记得,初到耿马,县里没有一个成形的工业区,县委书记指着一个山头说,“这里以后就是我们的绿色工业园”。童钧抬眼望去,远处蓝天白云,近地里牛儿闲庭信步,感叹风景宜人之余,心里有个大大的问号。
“不要把工资都发了,不然第二天你可能见不到工人了。”在没投资前,童钧是把这句话当笑话听的,没想到后来真应验了,让他哭笑不得。在贫困地区扎根的上海民企几乎都遇到过:一些工人拿到工资,就决定给自己放个假,等钱花完了再来上班。
当外来企业带着技术、带着市场规则来到当地,从未走出过大山的人们进入了工厂,来自文化和观念的“冲突”不可避免。“你要把流水线、产业工人那一套强加给他们,等于是要推翻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这太难了。”一家民企负责人感慨。“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大家处于不同‘频道’,理解、融入和改变,都需要时间。”
一枚小小的青刺果,让本草相宜化妆品有限公司的周嘉燕清楚意识到这种差距。香格里拉地区维西县的青刺果是当地特产,当地人将其制成茶叶,或炼为青刺果油,平日里烹饪美食、凉拌调味。本草相宜决定选用青刺果为原料开发身体乳,特意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提出购买青刺果油。
“我们需要的是冷榨油,但当地习惯热榨。”周嘉燕说,“先后两次,贫困户提供的都是热榨油,因为他们觉得只要是青刺果油,怎么榨都没区别。两次,我们都买下了,然后倒掉了,再耐心告诉他们其中的差别。”两次之后,对方终于意识到企业要的是“冷榨的”青刺果油,学着按照企业的技术要求去做。
童钧在考察时就发现,耿马当地中年居民外出务工人数并不多,他们一方面担心无法照顾家庭,另一方面也害怕外面的不确定性。“我们投资的蔗渣模塑项目,可以在家门口提供工作岗位,项目刚开建就有人来打听招工情况。”童钧说,考虑再三,企业决定选择半自动设备,把非技术工作拆解成简单动作,这样可以吸纳更多当地居民就业。

闽龙达在新疆采用“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
培养合格工人,闽龙达在喀什花了9年。郑金龙还记得多年前招聘的第一批员工到岗,公司培训人员一遍遍叮嘱包括生产卫生的规章制度要求,手把手教生产车间的各种设备工具操作、工艺流程等。“如今,这批员工已经彻底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质的飞跃。”
多年后,闽龙达总结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法。其中提到,“讲诚信”的工作承诺,“双学双比”的竞争制度,“讲团结”的精神生活。其中更具体到,“一周5个工作日、每天8小时工作制”,“按时上下班、按时休息,有免费的食堂,忙季加班有加班费,不拖欠工资”,“定期开展‘说说心里话’”等。
在慢慢摸索中,上海民企也找到了适合当地的“共生”模式。比如闽龙达的“企业+基地+农户”农业发展模式,庄游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链接机制,本草相宜的“园区+企业+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叫法不一样,模式大同小异,也就是实现了公司、技术或经营团队,以及当地农民的利益捆绑。
销售,打通线上线下渠道
解决了生产力后就是销售问题。
“只有销售打通了,生产才能更兴旺。”郑金龙说。依托闽龙实业,郑金龙在上海和全国的大型连锁卖场、超市以及高端购物商场都铺设渠道为固定销售展示窗口,实现“东店西厂”。
同时,闽龙实业组织农产品大联展和线上线下推广销售,借力“互联网+”入驻天猫、京东等知名电商,全面对接市场需求。去年底,在市合作交流办和市援疆指挥部推荐下,推出“援疆扶贫大礼包”,以优惠价格把贫困户优质农副产品奉献给上海市民。
面对当地农特产品市场认知度低、营销体系缺失等难题,庄游的技术研发团队——“爱买买”,提出“小程序+精准扶贫”的概念,研发出线上帮扶小程序——民企对口扶贫展销商城。“手机拍几张图片,动动手指就能帮当地贫困户快速开店铺,极大解决贫困地区农民不会在网上卖东西的苦恼。”于奇楠说,这种“傻瓜式”的小程序,能方便当地商家展示自家原汁原味的产品,清晰反映市场对产品的反馈,让商家及时调整商品。
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销售,包装和物流也是问题。铭言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兴致说:“一车蔬菜运来,我一尝,口感是真不错,可是长途运输,卖相不行了。我就知道,需要帮他们在流通环节做点事了。”成立于2016年铭言食品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经营智慧微菜场和生鲜零售的企业,也是这次民企消费扶贫展示产品展销活动的场地提供方。
“铭言生鲜”与湖北恩施、陕西榆林、云南等地合作,将当地优质特色农产品引入销售平台,减少了农产品疏通中间环节,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疫情期间,“铭言生鲜”还引入贵州遵义扶贫产品,每天直发30吨蔬菜。
“之前,我们在每个门店都设了扶贫产品专柜,这次专门辟出一个展示区域。”刘兴致指着这些来自云南、贵州遵义、新疆喀什、青海果洛、西藏日喀则、三峡库区万州、夷陵、湖北恩施等地的农产品说,希望这次尝试能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与上海市场的产销对接。
共赢,激发当地内生动力
回望几年的扶贫之路,几名民营企业家都很感慨:民企参与扶贫不是做慈善,是寻求共赢。
在市工商联副主席汪剑明看来,民企将自身优势和对口地区实际需求结合,在发掘优品、产业链打造、渠道拓宽等领域深耕细作,企业和当地政府、居民实现共赢,这才是可持续的。“对企业来说,这不仅是生意,还必须有情怀,更要有责任感。”
去年,新疆闽龙达挖空心思帮当地贫困户找活干、增加收入。“那边的桑树是房前屋后随意种的,桑葚熟了没人收,没有形成商品。杏子熟了也来不及卖,大量烂在树下,我们就优先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桑葚和鲜杏。”为了方便贫困户送货,闽龙达除了在工厂设置收购点,也在各县定点设置收购处,还带去采摘用的箩筐分发给贫困户。去年底泽普脱贫摘帽,郑金龙又在莎车县投资打造了第二个工厂,主要开展“巴旦木油深加工”产业项目。目前工厂产能可达3000吨,力争产值达到1亿元。
相宜本草在寻找道地红景天用于产品开发时,发现野生红景天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濒危困境。而后,相宜本草决定与专注红景天种植研究十余年的西藏农科院合作,尝试红景天人工种植,保护珍稀中草药。几年里,相宜本草先后在西藏山南洛村和索珠乡建立两个红景天人工种植基地,种下8万株红景天幼苗,激励1200余户村民参与中草药种植与管理。
“深入当地之后,就会对当地产生感情,希望当地越来越好。”这些参与扶贫的上海民营企业家不约而同提到,要激发当地发展的内生动力,还要靠培养当地人才并留住人才。
2017年,相宜公益基金会启动“青年人才成长计划”,挖掘资助和培养贫困地区青年人才,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与实践方案。25岁的白玛曲宗是西藏山南洛村青年,大专毕业后立志回乡建设,但没有稳定工作收入。相宜公益基金会考察后,将白玛曲宗列为培养对象,给他资助并将他选送至西藏农科院,跟随红景天种植专家学习种植技术。经过1年学习和深造,白玛曲宗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幼苗接种技术,成为当地村民的技术指导。
在喀什,闽龙达开展了“接地气”的技术培训,长期聘请专家指导果树管理,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民技工,不出家门就能学到技术,甚至吸引周边地区的农民来培训学习。在临沧,绿赛可联合当地学校,一方面从职校毕业生中培养公司青年骨干,同时鼓励毕业生在本地自主创业,并为他们提供信息和机会。在普洱,庄游建立了咖啡培训学院,为行业输出了更多专业人才,也为当地咖啡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好人才拥有好技术,好技术造就高品质。人才带动品质升级,未来就更有希望。”郑金龙很有信心地说。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张骏 题图来源:为中草药种植农户提供培训,本草相宜公司提供
文内图片均为上海市工商联提供。
来源:作者:张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