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信息日报
中关村创业街外的“创新路”标志象征着创新之路。记者任潮摄
——这是一条只有200多米长的步行街。在过去的6年里,这里已经有3841个创业团队;
——这里曾是著名的图书零售集散地。经过6年的转型发展,已成为创业者的共同家园,创业团队融资总额达770.32亿元;
——这是一群“北漂”在北京打拼的第一站,一杯咖啡开启了创新创业的新篇章。
中关村创业街位于中国创新资源密集的中关村核心区,是中国创业的“地标”之一。
创新和创业正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这条百米长街如何释放隐藏在社会中的创新力量,如何连接创新断点,突破创新堵点?记者来到这里,探索创新创业的新趋势、新活力。
千家图书城变双创“编译器”
“创新之路”标志,意思是“创新之路”,位于中关村创业街入口旁边。在短短的街道上,各种创业机构、投资机构、孵化器的招牌挂在街道两旁。人们来来往往,有的是为了一杯咖啡,有的是为了一个梦想。
这条100米长的街道从一杯咖啡开始。
多年来,有创业梦想的人带着创业计划来到这里的“创投咖啡馆”。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业想法,与投资者畅谈未来计划,规划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
曾经辉煌的“书街”在互联网的崛起和价格战的竞争中寻求转型。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赋予了这条街道新的活力,成为北京城市转型升级的代表性区域。
在过去六年中,共孵化了436个外国和返回者团队,举办了6300多次创新和创业活动。中斯创新企业交流对接活动、汇聚中韩科技力量的“创新中国路”加速营、瑞士知名企业诺华与中国创业团队对接活动先后在中关村创业街举行。
从创业团队的进入到大企业的进入构建创业“朋友圈”,从创业要素的物理集聚到创新的生态化学反应,从被动疏通创新创业的堵点到主动推动创新创业.创业的孵化模式也在不断升级,把一些“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严宽科技创业团队是中关村创业街的“翼项目”企业,专业从事机器视觉在隧道检测中的应用。“这被认为是科研机构做的事情,我们团队对这个领域也充满了信心。”该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硬技术”工程离不开资本的支持。根据严宽科技团队的反馈,正是因为该领域的技术难点和团队的技术储备充足,公司才会在该领域形成高壁垒。此外,硬科技项目具有用户依赖性强、落地后稳定性持久的特点,适合长期投资。
《中国创投市场发展报告2020》说明风险投资市场已经进入整合发展期,创业企业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的简单升级或商业模式的重复叠加,对企业独特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正成为国内股权融资事件最活跃的地区。
中关村创业街也是中国风险投资领域资本生态的缩影:在这里,“双创产业资本”形成闭环服务模式。创业街资本、联想之星天使基金、北大创投基金、雅洁天使基金等一大批创投基金聚集于此,加速企业成长
px;">据统计,中关村创业大街获得融资团队累计达到1212家,总融资额770.32亿元,融资比例超过30%。目前,联想之星将前沿科技、医疗健康作为两条主要投资轴线。“做投资就是要‘与周期共舞’。”联想之星总经理王明耀认为,作为专业的投资人,要具备深刻的行业认知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长周期投资布局的心态。
如今,中关村创业大街已成为整合各类资源的“编译器”。中关村创业大街总经理聂丽霞表示:“我们不仅仅要做对接‘政产学研用’的平台,更要深度嵌入创新链条中,‘编译’各类主体的优势资源与创新诉求,让不同创新主体在一个话语体系里沟通。”
“坡越陡的时候 或许也是上升最快的时候”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不少创业团队来说是一次“生死劫”。供应链不稳、市场低迷、融资受阻……“双创”在逆境中寻求突围。
据中关村创业大街集群注册统计,今年月均申请36家,通过审核25家,实际入驻20家。去年月均申请27家,通过审核20家,实际入驻18家。双创团队数量“不减反增”,近一年累计近500家申请入驻。
《中国创业型中小微企业创新行为调研报告》显示,有接近半数的案例企业创始人或高管反馈疫情的影响不是很大,有些甚至从中看到机遇,而这些企业的商业模式大多侧重借助线上或互联网的技术手段。
科技硬实力有效化解疫情给创业型中小微企业带来的意外冲击,也强化了其发展韧性。
疫情期间,前百度研究院院长林元庆创办的爱笔(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迎来了新突破。在各大购物中心关闭线下服务的时候,林元庆和他的团队们正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购物中心、品牌门店,帮助他们将销售“搬到”线上。
记者打开团队开发的“VR购”平台,可以在屏幕前浏览商场的各个商品。据了解,在将商场数字化模拟后,还可以继续开发数据价值,为日后的商场精准推荐、停车场自动泊车等智能化服务打下基础。
400多人的团队,其中80%为技术研发人员,“硬科技”创业越来越成为时代的骄子。
“我们要应对的是‘挑战中的挑战’。”林元庆表示,作为科技领域初创团队,他们受疫情的直接冲击较小,但是其所赋能的客户正在经历“极端挑战”。此时最需要形成合力,共渡难关。
创业本身就是一场充满变数的冒险,或许每天都会经历不确定性事件。“在极端的考验下,创业者要敢于接受挑战、在变数中寻求稳定的胜利。”林元庆说,“坡越陡的时候或许也是上升最快的时候。”
锐意改革的创新、勇于开拓的创业、敢于失败的冒险,创业者们在这里做着“或许是世上最难的事”。
移动互联网时代,拿个电脑就可能创业,大学生在宿舍里也能创业。如今,技术门槛提高,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与人工智能等叠加,技术产业的革命带来创新创业新态势,走出去、引进来等全球资源联动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新方法。
聂丽霞表示,如今我们迎来建立“创新创业生态”的新时代。“创新意味着开放,要以兼容并包的心态,吸收各方面甚至全球的研究成果,有效地集成应用,并向社会推广。”聂丽霞说。
沉浸在创业大街的氛围里,交流中不时蹦出创业的新“点子”,合作中不断摩擦出创新的新“火花”。
业内人士认为,战“疫”背景下,创业会更加聚焦在“保基础”“保战略”“保民生”领域。聂丽霞表示,大企业与小团队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创业团队“一招鲜”的技术或服务将更被市场认可,也需要大胆开辟新赛道、新路线。
开放创新 携手打造“未来世界”
咖啡“凉了”、创业颓了,本就是“九死一生”的创业事业见证了各类创客的起起伏伏,创业的内涵与途径也不断与时俱进。
从创业1.0到3.0时代,这条街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0时代,这里是创新创业要素集聚区。
2.0时代,这里逐步建立起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落地项目辐射全国。
3.0时代,这里放眼世界,以开放的格局,服务全球的技术和资本。
来自格鲁吉亚的郭凯赫(Gogiashvili Kaha)已经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他从去年开始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专职工作,可以熟练运用7国语言,帮助来自不同国家的初创团队启动项目、对接投资。
郭凯赫第一次来中国是在2015年,当时他是一名交换生。一个学期之后,他被这里创新创业的氛围所吸引,“爱上了中国!”郭凯赫说,“在中国,发展变化的节奏很快,半年时间发生的变化在其他地方也许要好几年。人们对新技术更加开放,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
毕业后,郭凯赫最终选择到中关村创业大街工作。在他看来,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创新创业中心,在一条街内,初创公司能以快捷、简单的方式得到办公场地、投资等各方面的支持,可以专注于项目本身,免去后顾之忧。
据介绍,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全球创新社区已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家国际创新机构建立创新合作,对接国际项目超过200个,为100多个全球项目提供孵化服务。
中关村管委会与相关部门相继推出外籍高层次人才“绿卡直通车”等政策,为外籍人才提供包括企业注册、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支持,使得这里也成为不少全球创客来华创业的“第一站”。
创业没有止境,没有终点。一条街道见证了无数创业者的汗水,承载了无数创业者的梦想,也让各国创业者在此地拥有了融入感。(记者 盖博铭 谢昊 任超 郭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