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面积占全县90.1%,石漠化严重。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8亩,局部地区不足0.3亩。大部分是东西方的‘望天地’,都是从石头的缝隙里挖出来的。”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杨龙文形容这片土地为大化。
目前大华县有24个贫困村,还有很多“硬骨头”需要啃。大石山区恶劣自然条件下如何突破产业扶贫瓶颈?大华提出了“共建共养”的产业发展思路。
让贫困户拧成一股绳
直到2018年,大华采取的主要模式是将产业奖补资金直接发放给贫困户,贫困户自行支配使用。
比如大华县就有养殖700只脂肪含量低、味道鲜的鸡的传统。2016年,该县正式启动700只鸡的工厂化养殖。在产业化初期,鸡免费送到贫困户手中,补贴资金也直接送到户手中。但大石山区多数少数民族缺乏养殖防疫技术,相关部门难以全面培训,导致鸡群容易发病,成活率低。同时,有些农户养了一段时间鸡舍就不养了,导致资产流失。
“深度贫困地区大多数人劳动能力较弱。靠贫困户单打独斗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找到组织它们的方法。”杨龙文说。
“共建共养”就是组织群众,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共建共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环节”:一是农村组织共同引进。乡(镇)党委负责组织村党组织深入调研,做好项目规划,指导各村选择精准项目,加强扶贫农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村党组织要根据自己村的资源优势,选择产业项目,做好规划布局。第二,多家庭合作,共同建设。村党组织加强农民自主合作,以农民自主共建的模式带动贫困群众走市场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有效增强了自身“造血”功能。三是共管、轮换、联合支持。每个联合建立和维护点雇用一名管理员负责该点的建设和管理。贫困户轮流在管理员统一管理下工作。贫困户因病不能工作的,可以委托他人或者代为支付。第四,利益分配和分享。产品销售后,扣除种苗、饲料、水电、药品、管理员补贴、场地租金等养殖成本后,剩余利润在农村组织指导和群众评议参与下按户分配,并保留一定比例的利润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联建联养点维护资金,确保联建联养点可持续发展。
七百农家禽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兰志平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他们正在七百农建设一个年产6万只鸡的扶贫农场。目前已有6户贫困户报名,他用资金入股。贫困户按出资比例分红。贫困户的出资额相同,由于投资不同,分红也会略有不同。
大华县七百农鸡发展办公室主任秦永军告诉记者,过去,该县一些贫困户将产业奖补资金投入企业,领取分红。现在,“共建共养”模式让贫困户直接参与建设、养殖、监管,提高了积极性,激发了内生动力,提高了养殖技术。与此同时,这也让这个村庄积累了工业
中屋村第一书记兰春林告诉记者,虽然经济效益高,但沃柑要三年才能结果,种植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全村163户村民通过现金、土地、树木等方式投资合作社,其中贫困户106户。去年,忠武村销售了第一批沃柑,预计丰产期过后,每年可为村里带来200多万元的稳定收入。
政府搭建了舞台,群众发挥了主导作用
“联建联养”模式在产业化进程中初见成效。但贫困村的产业相对脆弱,如何应对病虫害、市场等风险?这就需要“共建共养”建立完善的产业配套。为了培育和发展700鸡产业,大华专门成立了700鸡发展办公室,从产业规划、技术指导、宣传推广、市场
场销售等方面全产业链服务引导产业的发展。为了保障“联建联养”扶贫种养场的高效运转,大化要求各乡镇进行“五统”规范管理:一是统一进苗购料。参与联建联养贫困户共同协商确定养殖品种、养殖规模、养殖方式、供料模式,统一进苗、统一进料。二是统一技能培训。由县直属业务部门组建技术专家团队,集中所有扶贫种养场的管理员和贫困户统一养殖技能培训。三是统一防疫服务。由县级防疫服务队采取包片负责方式,指导联建联养点的疫病防治,统一防病治病。四是统一管护喂养。每个扶贫种养场制定共管轮养制度,规范喂养操作和流程,统一管理和饲养。五是统一定价销售。每个扶贫种养场销售的产品,要通过全体参与联建联养户按市场行情协商,统一销售价格。
目前,大化的4个种鸡场实现了年500万至600万羽的育苗能力,保证了鸡苗的供给。为了确保销售端平稳,一方面启动“美食驱动”战略,通过创建美食之乡,对外推介大化的优质食材。同时,在大化镇苏烈屯建成了七百弄鸡文化展示厅,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传播七百弄鸡文化,不断提升七百弄鸡的魅力和美誉度。
另一方面,大化还利用电子商务和冷链物流中心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体系建设。在大化镇大化社区那天屯冷链物流中心,一排排设备一字排开。冷链物流中心规划用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48960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
这个去年才成立的冷链物流中心,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疫情严重时,很多地方道路不畅、活禽市场关闭造成活鸡出现滞销。但大化肉鸡养殖产业几乎没受影响,这得益于冷链物流中心及时收购屠宰。
“疫情期间,每天可以加工3万只七百弄鸡,现在南宁、北海、柳州等地的养殖大户都在我们大石山区的冷链物流仓库租场地。”冷链中心办公室主管陆康表示,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屠宰猪牛羊等活畜约80万头、活禽交易量约800万羽、屠宰量约500万羽、肉类储备达2万吨、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产业规模,政府搭建的冷链物流中心平台成为“联建联养”的重要保障。
“‘联建联养’扶贫产业发展新模式就是贫困户抱团发展、轮值轮养、利益共享,政府在生产组织、技术支撑、市场销售等方面统一扶持,有效破解了产业发展瓶颈,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走上了市场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化县县长蓝胜说。
扶贫种养尝到甜头
在大化县雅龙乡温和村弄仍屯,建档立卡贫困户蓝飞望着石头旮旯里的牧草,眼中充满了笑意。村里“联建联养”扶贫养殖场目前共存栏牛犊50头,由村民联合轮值饲养,当日轮到蓝飞去割草喂牛。
2018年,在上级部门的牵线搭桥和帮扶下,雅龙乡党委、温和村党支部与牧业公司达成协议,建设“联建联养”养牛扶贫种养场。
土地少就“粮改饲”,改种全株玉米和牧草,不仅可以喂牛,1亩地的年收益从原来的700元提高到1750元;缺少资金和技术,就采取“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多方筹资、多方支持,共同分红、共同受益;缺少劳动力,就以“1个固定管理员+每日每户农户出1人”方式,轮流喂养牛犊。
“由于我没多少钱,所以只能用奖补资金入股。”蓝飞如今又多了一个身份——“股民”。他只要按照值日表,每月到扶贫种养场喂牛1天至2天,就能得到分红。其余时间,可以一边在家安心照看两个读小学的孩子,一边打零工创收。
说起雅龙乡这几年的变化,未脱贫的胜利村弄记屯也值得好好讲讲。几年前,村民韦有元外出务工赚了钱,为了风风光光回家过个年,在县城买了一辆摩托车骑回村里。他骑摩托车到离家两三公里的弄礼屯后,面对莽莽大山的封锁,只好把摩托车寄存在朋友家里,一路翻山越岭才回到家。据了解,2017年,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调整后,胜利村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93.44%。
近日,记者来到胜利村却看到另外一番景象:新修的屯级道路上,不时有摩托车驶过;标准化旱藕粉丝加工厂内,十几名瑶族群众正在车间里分拣、扎把、包装;扶贫养殖场里的肉牛,被养得膘肥体壮……整个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胜利村贫困户班岸家是“联建联养”扶贫种养场受益者。他种植1亩多牧草,每年2月全家外出务工,其牧草交给哥嫂代收割转销给合作社,1亩地的年收益大幅增加。
“胜利村弄代肉牛扶贫养殖场去年底出栏了44头西门塔尔肉牛。按公司协议保价回收,入股的109户贫困户,扣除持续发展本金后,每户得到入股分红1000元。”胜利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晖说:“‘联建联养’扶贫种养场让群众有了‘长期粮票’,去年全村443户2445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到了36.32%。”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