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陈阳
编者按
科技扶贫是造血式扶贫,也是创新引领战略的具体实践,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省在坚持科技扶贫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思路、出台新举措、取得新成效。科技部门、科技人员、科技要素如何服务扶贫?湖南日报和省科技厅联合设立专栏进行报道和解读,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记者胡
通讯员张天娇周天哲周桓
隆冬时节,在永州市新田县凌涛镇,一场洽谈正在进行:合作开发正宗“三味椒”。
一方面,当地民营企业家郑金玉掌握了正宗的“三味椒”种子和剁椒的最佳加工工艺。这些珍贵的种子是省农科院新田扶贫服务团的专家们带着他走村串户,精心挑选出来的。经过两年多的技术研究和提纯,它们很难得到。低盐发酵技术创造的剁椒是专家反复实验的结果。
另一方面,是一个农业投资人,前不久从广东来到当地,规划了500亩山地,准备做一个辣椒生意。
香脆、香甜、微辣,构成了新田人引以为傲的“三味椒”的独特品质。上个世纪,“三味辣椒”长期占据湖南辣椒酱品牌前三,并远销东南亚等地,非常受欢迎。2014年,“凌涛三味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当时,从广东回国的郑金玉正在考虑做“三味辣椒”。然而,他和村民们无奈地发现,市面上的“三味辣椒”看起来并不像小时候看到的那样,吃起来也不再是小时候的味道了。
“凌涛三味辣椒的核心种植区域是16个村。我们跑了5英里,又跑了一遍。我们发现种植面积不到100亩,上个世纪全盛时期有5000亩。”新田扶贫服务集团专家郑景源博士回忆,当时的“寻种行动”证实了郑金玉和村民的困惑。
在商业化杂交辣椒种子的冲击下,加上育种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一些曾经优秀的地方辣椒品种产量严重萎缩。“三味辣椒”不仅在消失,亩产也降到了500斤以下。
要振兴“三味椒”,首先要进行提纯复壮,即从现有种植区选择优良品系,采集种子后再繁育后代,选出经得起考验的品系。
“三味辣椒”正在热火朝天地盛开。前一年夏天,郑景元博士等专家从长沙来到新田,与郑金玉一起询问询问,从传统产区的2000多种辣椒中挑选了12种。
希望就在这12个辣椒里。在郑金玉的农场里,专门划出了20亩地,精心挑选了上万粒辣椒种子。渐渐地,它长成了成千上万的辣椒。
好事多磨。经过对单株的大量系统调查,最终找到了最能代表“三味椒”外观和风味的两个品系。希望集中在这两个菌株上。
在服务组专家的主持下,一场比赛开始了。
桌子上有两堆辣椒。一个是从这两个菌株中收集的,另一个是从当地的一个大型“三味辣椒”地里收集的。
共有11名评委,包括当地电视台记者、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
经过一番点评,大家一致认为第一堆最好。研究成功了!
>有了好品种,栽培和加工技术也得跟上。专家们将“三味辣椒”主产区的土壤样本带回省农科院土肥所进行检测,同时将省蔬菜研究所的“辣椒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引到了农场,为将来实施精准施肥和配方施肥打好了基础。鲜椒经传统工艺结合低盐保脆技术加工成剁辣椒后,高盐含量、质地软化问题也得到了解决,酱味更纯,香味更浓了。
“我们在当地小面积试种的结果令人满意,盛产期亩产可达到1800公斤。当地杂交辣椒每公斤卖价2元的时候,‘三味辣椒’能多卖1倍的钱。”郑井元博士告诉记者,未来随着品种和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以及当地政府精准特色产业扶贫计划的鼎力支持,“三味辣椒”定会走上更多人的餐桌。
■链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科技厅与省委组织部、省农委等部门共同推动科技扶贫专家团队建设,力争2020年前为每个贫困县选派一个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为每个贫困村提供一名科技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累计组建各类专家服务团50多个,涉及省、市及县、乡各级专家。
如省农科院31个服务团所服务的县(市、区)中,共有两个“百千万”工程明确的重点示范片212个、产业园263个、省级扶贫点223个、新型生产经营主体18726个,专家定点服务率达到97.5%。2017年,31个服务团共培训101530人(次);共培育特色主导产业175个,推广新技术436项,转化科技成果209项,解决生产技术难题1802个。对口服务园区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产业有了明显发展,与当地平均水平比较,平均产值高9.4个百分点,效益高8.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