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大学生创新创业智慧树 判断企业活动是否为创业活动的标准

自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中,国内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火如荼,各地高校积极掀起创新创业热潮,师生也可以离校创业。这样的好政策,无疑为有创业梦想的师生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但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创新创业,大学应该如何合理推进创新创业?我认为应该明确三个基本关系。

一是始终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厘清目标和手段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德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依据,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人才培养为重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人才培养的手段。因此,如果处理好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就不能本末倒置,一味追求创新创业的数量和规模,这违背了教育的科学规律,忽视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是目标,创新创业是有效手段和途径。但是创新创业不能靠幼苗鼓励,不能砍树烧矿炼钢,最后生产出一堆用不上的钢材。

二是始终要明确创新是创业的源泉,厘清因和果的关系。

创新和创业习惯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它们的含义明显不同。创新是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一些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新事物和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优化整合自身拥有的资源或能够拥有的资源,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虽然创业也包括运营、组织和决策,但具有发展潜力的创业往往来自创新,创新是创业的灵魂。只有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才能激发更多优质的创业活动,防止大学生像“小生意小贩”一样争相开展低技术创业活动,以简单的商业活动定义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既不体现大学教育的价值,也不能长久生存。

三是始终要明确应该大众教育小众帮扶,厘清点与面的关系。

高校要着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解决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融合不紧密、与实践脱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不足等问题。要通过教育教学各环节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树立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理念,面向整体,分门别类地教学生,结合专业,加强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努力打造创新创业生力军。高校共青团是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要下大力气培育创新创业教育,体验创业,搭建平台,争取资源。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意识和潜力,而不是说每个人都能成功创业。对于高校中优秀且有潜力的创业团队,我们可以重点帮助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流大学,首先要培养一流人才。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切实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既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也是一项关系全局的关键任务。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将创新创业体现在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科学推进创新创业。

(作者:重庆大学团委吴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