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在医用口罩生产线上忙碌着。个人资料图片
记者孙
十多条生产线快速运转,数十名工人正在分拣和包装.昨天,于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繁忙。作为医疗器械特色小镇头桥镇的龙头企业,于正每天生产口罩近20万只。"我们正在申请口罩出口资格."公司负责人梁明新表示,“疫情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和机遇。随着海外疫情恶化,出口将成为下一步的重中之重。”
“疫情发生后,第一桥梁企业恢复生产,生产口罩等物资。”广陵区头桥镇副镇长姚纪忠介绍,该镇现有各类口罩生产厂家23家。随着疫情的发展,许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积极转型。现在全镇有口罩生产厂家130家,日产量约500万只口罩。产品包括一次性防护口罩、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KN95等七大类。
“目前像于正这样积极申报口罩出口资质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有20多家。这些企业已通过主要认证环节,即将获得‘出口通行证’。”姚纪中说,“目前,头桥镇正在搭建海外对接平台,推进口罩出口业务。同时,组织有出口资质的企业增加医疗防疫物资对外供应。”
目前口罩厂商转型的“加速度”已经不多了,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也在冲刺。
熔喷布是口罩的“核心”。3月29日下午4点38分,仪征化纤生产车间第一条熔喷布生产线,第一卷熔喷布下线,一次性成功投产,每天可生产熔喷布1.2-1.5吨。
“为响应中央和国家确保熔喷布价格稳定和口罩生产供应的号召,中国石化决定建设16条熔喷布生产线,其中燕山石化4条,仪征化纤12条。”仪征化纤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万涛表示,对于仪征化纤来说,熔喷布生产线是从零开始的,但仪化人抢先一步,将常规的一年工期缩短至35天。“截至5月底,仪征化纤12条生产线全部建成投产,将有助于一次性医用口罩日产量增加1800万只。仪征化纤也将从传统化纤生产企业成为中国医用口罩核心原料的生产基地。”
口罩机是口罩产业链的另一个短板,也是供不应求。疫情期间,扬州机床厂家成立了自动口罩机研究团队,只用了一个月就攻克了难关。首批20台口罩机销售一空,引起了新加坡和韩国商家的关注。
“为了面具,我们战斗!”随着疫情的爆发,这句话成为扬州医疗器械产业链企业的共同心声。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王表示,疫情影响是检验扬州工业发展质量的“试金石”。目前,扬州企业复工复产进展显著。但是,面对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日益加剧的市场不确定性,企业必须不断强化和打造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扬州制造业转型发展,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根”,将发展的“生命线”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熔喷布、口罩机、口罩出口资质……这些只是扬州制造业在产业链上转型升级的缩影。面对疫情考验,越来越多的扬州企业危中寻机,被迫转型,交出了优异的答卷:
海沃机械过去一直生产垃圾清扫车。在疫情期间,它抓住了新的市场需求,要求市场进行技术研发
升产品科技含量,将垃圾清洗车改造成为高温消毒杀菌防疫车,不仅开进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更成为武汉生活垃圾清运主力军。亚威机床,复工后生产的产品与以往产品相比,多了一个“机顶盒”,别小瞧这个盒子,它连接起了亚威智云和数控机床。借力“云端“,疫情发生以来,亚威智云累计为客户在线解决了300多个难题,并获批工信部2019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一个原本人们眼中的传统机床行业企业,走到了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前沿。
金飞达是全球知名电动工具制造企业,也是我市重点出口企业,复工复产仅15天,就有装满近200个集装箱的电动工具从高邮发往全球,而且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400多家供应商开足马力生产。
扬州丰尚公司,全球饲料机械制造和工程服务的顶尖提供商,凭借着产业链龙头企业的优势,复产后带动本地52家中小企业同步复工。
……
“围绕主导产业抓紧产业链梳理研究,支持产业链整合完善。”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这是立足长远的根本之策,“根”深才能“业”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