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盲文图书馆无障碍阅读辅助工具。本报记者张摄
在重庆市巴南区图书馆,志愿者正在引导盲人读者体验“数字音乐图书馆”。何摄(人民图片)
2020年11月26日,芜湖市盲人学校校长Xi韦晶在图书馆整理新买的盲文书籍。新华社记者张端社
在北京西城区太平街,一座特殊的图书馆——矗立在一个僻静的街角。这里收藏的书不是方块字,而是印在厚厚牛皮纸上的凸起.虽然这里的读者看不见,也没有视觉障碍,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并不亚于普通人。
匠心独运,手指间的奇妙传递
我来到中国盲文图书馆三楼的盲文医学与科学阅读区,书架上整齐排列着琳琅满目的盲文书籍。盲人读者可以从图书馆借书,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呼叫中心让图书管理员把书邮寄回家。
“这里主要收藏中医理论、针灸推拿等方面的医学书籍和科技书籍,医学盲文书籍是我们的收藏特色。”中国盲文图书馆藏借阅部副主任朴舒冬说。文学书籍也很受欢迎。“很多盲人读者热爱写作,所以我们收集了《情节与人物》等关于创意写作的书籍。”朴东淑说。
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盲童来说,阅读更为重要。图书馆努力让他们像健康儿童一样有效地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在儿童阅览室,工作人员拿着吹风机加热盲文贴片,一个个贴在《你好!动物朋友》画册上。“这是为了让盲童在父母讲解绘本的时候能够学习盲文。我们通过添加盲文页面、盲文贴片、盲文喷点等方式,在普通绘本上添加一对一盲文,方便家长和孩子阅读。”朴东淑说。每个周末,儿童阅览室都会为盲童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不仅有画册,还提供钢琴和积木供孩子体验和学习。除了盲文社会科学、盲文科技和儿童阅览室,中国盲文图书馆还设有提供无障碍电影和有声读物的有声阅览室,以及为低视力人群服务的大字阅览室。
记者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份盲人文献,发现除了封面上的汉字外,内页布满了密密麻麻、凹凸不平的点——,这是盲文。盲文是通过触摸感知的文本。能独立使用的最小单位是“平方”。每个方块有3行2列6个固定点,可以代表声母、韵母和声调,通过触摸和拼写读句子。我们曾经的方块字,是如何通过编辑的巧手,变成一面一个小突起组成的拼音文字的?
“可能有些人觉得直接用软件转换就够了,其实没那么简单。”中国盲文出版社盲文编译部主任刘爱珍说,“盲文图书的编辑加工和盲文校对是编辑校对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与普通图书最大的区别。”
在盲文编译部,许多新编辑的书籍都堆放在桌子上。这些出版的普通图书,通过增加说明文字、改写图片和表格、调整版面和注释等方式,编辑加工成适合盲人阅读的文稿。
走进校对室,在一个个小房间里,明眼人校对和盲人校对面对面坐着,配合完成校对工作。这位“90后”校对者在杨红玉的桌子上放了一份《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并在电脑屏幕上大声朗读成盲文。他对面的盲人校对员检查了潘江正在阅读的点显示装置上的盲文。
“2018年,全国推广国家盲文,规范国家盲文读物。为了实现盲人读者准确无障碍阅读,盲文编辑必须校准每个单词的发音,特别注意复调、软词和语气词。”刘爱珍说:“盲文书籍很大一部分是医书,有大量生僻字和异读。盲文编辑不仅要靠权威工具书来定调定调,还要自己制作‘小词典’,记录生僻字的正确发音。”
size:15px;">2020年,中国盲文出版社及时出版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科学开开门》(大字·盲文版)等防疫宣传图书,编译教材教辅123种,还出版了大量医学按摩类和文学艺术类盲文图书。“十三五”期间,该社每年出版1000种盲文图书,其中新书700种左右,重印盲文图书300种左右,被收藏到中国盲文图书馆等机构以及盲校和特教学校,为盲人读者搭建起通往知识世界的桥梁。科技赋能,融入网络时代
中国有1700多万盲人,其中很多是后天由于眼病和意外受伤导致失明,对他们而言,学习并熟练掌握盲文难上加难。据估算,只有不到1/5的盲人能用盲文阅读。随着技术进步,有声书日益成为盲人获取信息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
为不断拓展盲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国盲文出版社盲人有声读物制作量达到了每年1250小时。除了传统的购买版权外,他们还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图书馆、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合作,采取版权合作的方式与版权方联合制作有声书,制作完成后上传到中国盲文图书馆官网数字资源区,供盲人读者免费收听。目前,中国盲文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积累了各类数字资源共约20TB,注册会员达10余万人,年点击量达1500万次。
中国盲文出版社有声读物事业部副主任顾钟说:“有声书录制有一定的门槛,这项工作得到了广大热心公益、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和专业水平的播音员的大力支持,他们不计报酬,将制作精良、品种丰富、技术专业的有声书资源提供给盲人读者。”
在中国盲文图书馆有声阅览室,记者见到几位盲人读者正在手拿一个巴掌大的“小手机”,戴着耳机津津有味地听书。这个听书神器名叫“阳光听书郎”,也就是盲用听书机。
“‘听书郎’比一般听书软件还方便,从开机、联网、找书、听书到关机,都有语音提示,还能选择语速、语调、朗读模式,收听广播。我们可以到馆听,也能借回家用,非常方便。”正在听书的一位盲人读者对本报记者说。目前,该设备用户近20万,深受盲人读者喜爱。
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单纯依靠图书等出版物,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包罗万象,带给人们无限畅游的可能。而对于盲人来说,由于无法看到显示屏上的内容,上网成了难事。如果把屏幕上显示的所有内容都读出来呢?
中国盲协副主席、中国盲文图书馆信息无障碍中心主任何川打开了自己的电脑,向记者演示了一款名为“阳光读屏”的软件。无论是浏览网页、微信聊天、收发邮件,还是编辑word文档,软件都能将屏幕上显示的信息读出来。“盲人朋友可以通过键盘快捷键操作电脑,实现鼠标的功能。”何川说,“经过20年的不断完善,装上‘阳光读屏’,普通电脑就能为盲人所用。”他熟练地打了一行字,软件立即用几倍的语速读了出来。
“促进盲人群体融入信息化时代,消弭和健全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提高他们获取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和主动性至关重要,‘阳光读屏’软件和文星盲文电脑的研发就是出于这样的初衷。”何川说。
他口中的文星盲文电脑乍一看就像一款去掉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不同的是,键盘下方没有触摸区,取而代之的是长条状的点显器。“盲文电脑搭配了点显器,可以通过盲文触点的自动升降‘显示’出40方盲文点字,这就是电脑的屏幕。”中国盲文出版社辅助技术研究所所长王艳萍介绍说。
2017年,作为中宣部等五部门组织实施的“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的一部分,1000台盲文电脑和盲文电子显示器被配置到全国100所盲人教育机构;20万台智能听书机被配置到全国400家设有视障阅览室的公共图书馆。据不完全统计,智能听书机已激活近10万台,日活跃量4000多台,在线交互累计2447万次、1759万小时,盲文电脑和点显器也成为盲生有效的学习工具。
“盲人不是没有阅读需求,而是不知道或没有足够条件获取文化资源。在增加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同时,还要让盲人知道,到图书馆、打开网站、拿到听书机能做什么,激发盲人群体提高知识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潜力。这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何川说。
社会参与,温暖萦绕心田
郑晓洁今年60岁了,从2003年创立北京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她一直致力于发动社会力量,为残障人士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
“红丹丹创立之初,主要是做视障青年的就业培训,让他们具备播音主持的专业能力。同时为了更好地补充视障青年视觉信息缺失,我们发起了为盲人讲电影的项目。”郑晓洁说,“大概在2006年,一些盲人青年想请我们为他们读书。在志愿者和国际专家支持下,我们具备了制作国际通用标准的DAISY(注:多媒体数字无障碍信息系统)有声书和教材的能力,能够给盲人和学生提供更多信息的阅读服务。”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主持过节目的盲人主持人董丽娜,在上大学的时候就使用过红丹丹为她制作的有声书教材,顺利完成了专业课学习。他们制作的有声书不仅要读出正文内容,还要通过视觉描述介绍封面的图案和颜色、版权信息、目录、图标、插图、页码等内容,传递完整的图书信息,让盲人读者和普通读者一样,享有真切的阅读体验。
2011年1月,经过专家评估认可,红丹丹建立了首家民间盲人图书馆——心目图书馆。目前在心目图书馆微信小程序、网站上,已有4750多个有声书和电子书作品,供盲生和盲人读者使用。
“有声书录制离不开志愿者的参与。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登记在册的志愿者有2000多人,核心成员500多人。”心目图书馆负责人张新莉说,“为了让志愿者们更好地了解盲人需要,我们组织了蒙眼体验等助盲培训,以及朗读培训、录制技术培训等。”“开始用心目图书馆听书后,那些美妙的声音、各种各样的音色把我带进不同的情感故事中。志愿者的讲述让我看见了世界的精彩。”盲人读者胡虹说。
不少盲人朋友自己也做起了主播,用悦耳动听的声音,帮助更多人驱散失明带来的黑暗。
1994年出生的女孩马寅青不幸从小失明,2018年从上海某大学推拿专业毕业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做一名按摩师,而是选择创业,组建有声书制作团队。
马寅青说:“播音的爱好我坚持了很多年,大学期间也在不断尝试,除了掌握同样的技能,在制作音频时,我们视障者具备一些独特优势,例如对声音的敏感度异于常人,且遇到套路和程式化的制作环节时能真正静下心来,更细致地完成后期工作。”经过两年努力,团队业务步入正轨,她还把业务扩展到制作原创有声内容上,在喜马拉雅上开设主播账号“逐光之声”。
马寅青的团队3/4是视障者。她说,同等条件下,会优先让视障者入职。“我想证明,除了推拿,视障者还可以做很多事。我们可以用自己的长处去回馈社会。”
演播有声书,做电台主播分享知识,开直播……在互联网平台上,从文化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到主动传播者,盲人群体的文化自信正逐步增强,他们还创办机构、公司,帮助更多残疾人用声音获得收入。据统计,在喜马拉雅上,残疾人主播已超过8000名,可以通过知识付费、直播、广告等多种方式创收。
随着全社会信息无障碍意识的提高,一些有声阅读平台也不断优化盲人用户体验。“懒人听书在支持语音交互功能的前提下,不断迭代,实现对页面的多标签、独立焦点的读取,让视障群体可以清晰感知界面元素,保证搜索、播放功能体验流畅,想听就听。”懒人听书品牌公关总监贾影彪介绍说。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的设施建设。2020年9月份,工信部和残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以信息化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今天,盲人群体享受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大丰富,更多人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参与者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