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记者吴小秧、颜勇)7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号发表了一篇题为《“北漂”歌手返乡:牛圈里开起咖啡馆》的报道。
从边境的瓦山到首都北京有3000多公里。
前半生,艾曼努力跨越3000公里的“鸿沟”。他带着音乐梦想离开家乡大山,到北京读书,毕业后继续“北漂”。他的音乐生涯并不容易。后来,他通过经营云南菜餐厅在北京闯出了一片天地。
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他开始了“逆城市化”之旅。近两年来,艾蒙在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的几个废弃牛圈里开设咖啡馆,偶然间开成了“网上名人打卡点”。此时,他的家乡已经摆脱了千年贫困,踏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艾曼回国后会给农村带来什么?
牛棚里开了一家咖啡馆。
牛圈里开起咖啡馆
居民歌手弹吉他,游客喝咖啡和工艺啤酒。新研磨的咖啡粉散发出浓郁的香味.这不是在北上广的繁华街区,而是在云南边陲大山里的双江县沙河乡靖康村,在沂蒙新开的“老瓦牛欢咖啡馆”。
这是益盟在双江县开的第三家咖啡馆,也是最受欢迎的一家。
它的受欢迎程度和它的位置是分不开的。靖康村距县城仅3公里。它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村落,富有傣族风情和美丽的田园风光。村里有一座古庙,建于明代郑德时期。2017年,整治中出土佛教文物——件。在乡村旅游的大潮中,靖康村抓住机遇,成为双江县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
阿满的牛欢咖啡馆位于古庙旁。咖啡馆的名字听起来“怪怪的”,但原来是个牛圈。“现在很多人都不种水稻了,养牛的也少了,还有更多闲置的牛栏。我想把寨子里的牛栏改成咖啡馆。”他说。
为了满足业务需要,爱梦将牛舍由开放式改为封闭式,抬高地板,将原来的横杆改为书架,并按照佤族特色进行装饰,但牛舍的框架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2020年10月25日,这家牛泉咖啡馆正式开业。“没想到,这家店的口碑迅速传播,成为了临沂的‘线上名人店’,客人也多了起来。”艾曼说,这家咖啡馆节假日可以接待数百名游客,有时营业到凌晨两三点。
阿曼德在牛棚咖啡馆里忙碌着。
去年底,临沧召开乡村旅游发展大会,靖康村被列为考察地点之一。临沧市委书记杨浩东率队到爱盟牛欢咖啡馆考察,征求他对乡村振兴的意见和建议。阿曼德想了想,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应该把更多的业态融入农村”。
这正是他正在做的事情。在咖啡馆对面,艾芒开了一家腊八布代茶馆,让游客体验不同民族的茶文化和茶叶加工。在咖啡馆旁边,他开了一家酒吧,收集和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洋酒、啤酒、果酒和花酒,有1500多个品种。在北京做过工艺啤酒的艾蒙,想在家乡做工艺啤酒。
咖啡馆里用的咖啡豆,是艾芒和当地村民自己种的。这些牛棚咖啡馆只是艾曼咖啡产业体系中的一个
环。他的愿景,是将品牌做大做强,打通咖啡种植、加工到消费的全产业链,振兴家乡咖啡产业。京城闯出一片天
1996年,25岁艾芒离开家乡,到北京影视研修学院求学。他本来想学声乐,但事与愿违,被录取到了表演系。
“我从小就喜欢唱歌。”艾芒说。他出生在双江县沙河乡布京村的一个佤族寨子。当地有着丰富的原生态音乐舞蹈文化,一些少数民族被形容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有一副好嗓音的艾芒,是其中佼佼者。
“童年时常仰望蓝天,梦想自己变成高飞的鸟,乘着清风展开翅膀,自由自在飞向远方;长大后为理想离开了家,离开那个古老又温暖的家,背起阿妈收拾的行装,无怨无悔我奔向天涯……”艾芒自己作词、谱曲的歌曲《远飞的鸟》,唱出了年轻时为追逐梦想离别家乡的心境。
在老师帮助下,艾芒到解放军艺术学院进修了一年,比较系统地学习了现代音乐理论知识和歌唱技巧。这让他眼界大开,对音乐更加痴迷。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刚毕业时,艾芒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他当过酒吧歌手、群众演员。他和两个同学在郊区合租一间房子,吃的经常只有馒头和咸菜。在寒冷的冬天,艾芒骑着自行车穿梭在酒吧之间,总是冻得手脚麻木。
两年下来,境遇没有起色。面对生活压力,坚持还是放弃?成为艾芒纠结的问题。
机会不期而遇。2000年底的一天,艾芒和老乡一起去参加聚会,那天是一个户外运动俱乐部老板的生日。艾芒献唱了一首歌,就是上面这首《远飞的鸟》。老板觉得很好听,邀请他去自己的俱乐部活动上唱歌。
于是,艾芒在北京有了第一份稳定的工作——户外运动领队。野外篝火晚会上,他经常一展歌喉,点燃大家的激情。在户外运动俱乐部里,他的歌声渐渐传开。经朋友们集资帮助,艾芒推出了第一张个人音乐唱片。
音乐为他带来了爱情。那是2002年,在新疆长大、当时在成都做设计师的汉族姑娘路璐,为艾芒歌声所吸引,走进了他的生活。
2003年,艾芒边走边唱,在北京、上海、武汉、大连等地户外运动圈内开展了一轮巡回演出。同时,他频频接受电视、广播和杂志专访,或拍摄专题片,或参加演出,致力于传播佤族文化和音乐。“当时名声渐渐高了起来,有人把我的歌刻成CD,拿到佤族地区去卖。”他说。
2004年,艾芒在北京开了一个酒吧,经营不太理想。第二年,他转向做云南餐厅“埃蒙小镇”,生意逐渐好了起来。为了彰显特色,他的餐厅装饰突出佤族文化,主色调是佤族喜欢的红色、黑色和黄色,用树墩做桌子,用竹子做灯罩,还有佤族古老的岩画和木鼓,加上佤族歌舞表演,服务员也是从家乡招的。

艾芒在牛圈咖啡馆里忙碌。
“这条路走通了,然后就复制推广,最多的时候开了8家云南餐厅,从家乡带出去100多人。”艾芒说。但餐饮竞争日趋激烈,员工流动性大,两三年就要换一拨。为什么家乡人不愿意留在北京?他分析,可能是因为没有归属感。于是他就想在家乡做一个企业,让员工能回家乡就业。
2016年底,双江县邻近的沧源佤山机场通航。曾经偏远的阿佤山区,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第二年,艾芒来到沧源县重点打造的景区葫芦小镇,投资近300万元,开起了客栈、餐厅、酒吧和咖啡馆。
“如果没有疫情,沧源的经营可能会好一点。”艾芒说。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节奏,旅游业、餐饮业受冲击尤甚。
归来重燃咖农信心
聊起咖啡,艾芒兴致勃勃。“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产业!”他认为,我国咖啡消费增长迅速,而咖啡产品主要来自国际咖啡巨头,不是国产咖啡品质不好,而是缺少话语权,消费者知晓度不高。
实际上,包括艾芒家乡在内的滇西南地区就是我国优质咖啡产地,云南咖啡产量占全国98%以上。
艾芒老家2012年开始推广咖啡种植,他家也种了300亩。前几年咖啡行情不景气,咖啡企业给咖农“打白条”,总共拖欠咖农上亿元收购款,挫伤了咖农的积极性,有的咖农甚至含泪砍掉咖啡树,改种其他作物。
“别砍咖啡树了,我来收咖啡豆。”艾芒对乡亲们说。他给大家讲解,咖啡产业一定会有美好前景,让大家管理好咖啡树。同时,他还对接外地客商,拓展咖啡销售渠道。仅2019年,艾芒的合作社就收购咖啡鲜果480吨,交易额达137万元。他的归来,重新点燃了当地咖农的信心。

艾芒在牛圈咖啡馆里忙碌。
艾芒说,当年离开时,家乡还是穷乡僻壤,承载不下青年艾芒的梦想。20多年过去,家乡已经天翻地覆。
如今,“秘境”临沧不再贫困。经过艰苦努力,临沧市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5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6.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秘境”临沧不再遥远。大理至临沧铁路建成通车,临沧开通了第二个民用机场,建成了第一条高速公路。
昔日穷乡僻壤,今已成为生机勃发、充满希望的热土。艾芒从家乡带到北京的员工,许多又跟着艾芒回到家乡,在他的咖啡馆、酒吧和茶坊里工作。佤族小伙子艾狄是其中之一。他在北京9年间,学会了餐厅管理,也掌握了咖啡制作技艺。“在外面学到的知识技能,回到家乡也能派上用场,感觉很有成就感和归属感。”他说。
如今,除了资金,他们更为“秘境”临沧带来了新业态、新理念、新思路。
“现在北京的餐厅有专人管理,我的主要精力就是做好咖啡产业。”艾芒说,他白天忙着咖啡基地管理和咖啡收购事宜,晚上就和另一位佤族歌手坐镇牛圈咖啡馆,弹吉他,唱民歌,传播佤族文化和咖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