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的关注!
老话说得好,要想了解和分析国内的创业环境,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创业环境!
这是MBA智库百科:创业环境是指那些与创业活动相关联的因素的集合,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微观环境。对创业环境的定义
宏观环境,又称整体环境,是指对企业造成市场机会或环境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自然和法律等因素。
行业是指提供同类产品(或服务)或替代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团。行业分析的内容包括行业的生命周期阶段、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行业的需求和竞争、行业领先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行业的发展前景。
微观环境是指客户、竞争对手、营销渠道和相关公众等对企业营销活动有直接营销作用的各种因素。
虽然中国的创业活动日趋活跃,但不可否认的是,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巨大的就业需求相比,创业活动仍然是一条明显的“短腿”。根据世界银行测算的“新注册企业密度”(每千劳动年龄人口新注册企业数),我国新注册企业密度不足2家,属于世界中下水平,明显低于香港、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分别为28.12家、8.04家和12.16家。
大学生应该是创业活动的主力军,但中国并非如此。近年来,教育部门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大学生创业,但真正敢于创业的大学生寥寥无几。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左右,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占20%-30%。
此外,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相对较低,浙江省仅为4%,广东省为1%,而全球大学生平均成功率为20%。在农民工创业方面,虽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来看,农民工创业仍然很薄弱。
1.四大问题
制约创业活动的因素很多,但创业环境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综上所述,中国的创业环境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在市场竞争制度不完善极大地压缩了创业的空间。
虽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逐步完善,但不正当竞争问题依然突出,市场中的垄断力量依然很强。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平等地位,难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早在2005年2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号文(即“非公36条”),允许和鼓励非公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并承诺为其提供融资支持。此后,多次宣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乐观。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在政策的鼓励下试图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但往往碰壁。当市场环境恶化时,中小民营企业是最弱势的群体。中小民营企业的状况是创业型企业的真实写照,对创业者有很强的警示灯效应。
二是创业成本高企抑制了大众创业的热情。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许多降低创业成本的政策,包括改革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降低进入门槛、新创企业税收减免等。但即便如此,创业成本高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不仅有越来越高的人工成本、租赁成本,还有贷款难融资的“难题”。
style="font-size:15px;">
值得注意的是,与创业成本居高不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创业企业的初始收益大多微薄,而面临的生存风险却十分巨大。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创业成功率总体较低,真正更能够创办成功的企业尚不及10%,一年后仍然能生存下来的又不及10%。
三是创业法制环境不健全加大了创业的风险。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及其初创企业的运营过程中都将遇到大量的法律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社会法制观念相对淡薄、部分法律缺失以及有法不依现象的存在,导致权钱交易、寻租行为等等的存在,增加了企业开办和运行成本,恶化了创业环境,打击了创业者的信心。不仅如此,对公民和企业财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各种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使得创业者对创业前景心怀疑虑。还有一些初创企业陷入领导权和分配权的内耗和法律纠纷之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四是创业教育不足导致创业意识和创业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的整个教育体制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框架。从1997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就逐渐开始从应试教育向包括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转变,而且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已开展了10多年之久。但总的来讲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学校不仅缺乏对创业教育的理性认识,而且创业教育还没有融合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体系之中。此外,创业教育的另一个源头职业技术教育也发展相对缓慢。由于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可程度不够高,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状况不佳,学生素质低。再加上国家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仍远远低于普通教育,富有技能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不足,致使许多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质量不高,缺乏创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优化创业环境为新一轮创业浪潮“保驾护航”呢?
为迎接我国第四次创业浪潮的到来,要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全面形成,就需要将优化和完善创业环境作为政策的着力点。具体措施应当包括:
首先,加快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创业企业的大量涌现“腾笼换鸟”。
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垄断,破除市场进入障碍,是扩大创业企业活动领域、提高创业成功率的关键所在。必须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原则,加快垄断企业改革的步伐。国有企业必须尽快摆脱对行政垄断的依赖,依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破除行业进入壁垒,尤其要打破形形色色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使创业企业能够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产生和壮大。
其次,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多管齐下降低创业成本。
简政放权有利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活力。不过,在简政放权过程中,一些部门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中有实质意义的项目不够多,特别是束缚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创业创新的事项取消下放不够。还有一些审批事项下放后,一些地方政府并未真正落实到位,“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仍较为突出。因此,推进简政放权,简化创业手续、降低创业成本,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就必须打破地方和部门的利益,政府职能改革要拿出“真刀真枪”、拿出“真金白银”,才能使创业者的创业之路更加通畅。
再次,进一步完善创业的法制环境,为创业者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律“安全伞”。
完善的法制环境有助于保护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保护他们通过创业形成的财富和权利。实际上,完善的法律制度对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使创业者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都有积极的作用。当前要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对一切依靠勤劳致富的劳动者必须予以有效地保护,只有在完善的法制环境下,劳动者的创业热情才能充分涌流出来。
最后,加快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的创业意识。
创业能力的培养问题,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创业教育的实施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庞大的教育教学组织系统,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培养创业型人才放到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努力构建科学合理、运转协调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组织保障与环境条件。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创业教育不能仅限于大学阶段,更应该“从娃娃抓起”。只有尽快形成一套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贯穿职业终身的创业教育体系,才能使创业意识在全民扎根,而更多的创业人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