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山上的野果吗?别送我,你敢种,我就敢拔!”七年前,回乡创业的聂德友决定在村里发展刺梨产业。村民李晓雨第一个表示反对聂德友。
前不久,看着村里的刺梨大丰收,李晓雨给一位在浙江温州工作的亲戚打电话:“村里的刺梨产业发展很有希望,回来一起干。”
走进贵州省盘州市盘关镇佳西村,村民们正在刺梨园里忙着除草、修剪、施肥.截至2019年底,佳西村刺梨种植面积已达66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3.12万亩刺梨。该产业覆盖8个村3498户,创造了近400个就业岗位,稳步脱贫。2019年,
刺梨,一种长满荆棘的“山果”,已经成为嘉熙村一张靓丽的名片。
找对路子,既护生态又富口袋
2014年,佳西村也是乌蒙山的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达到29.36%,村里没有像样的道路。村民们上山种一些玉米和土豆,日子很紧。
摆脱贫困,必须选择正确的产业方向。种刺梨!聂德友拿定了主意,但有些村民不积极,于是找到镇干部。
“为什么能种出刺梨?”
“刺梨耐旱、耐瘠薄,能够保持水土,适合在这里生长。3年后将达到坐果高峰期,一亩年收入近4000元,效益可观。”老聂说。
它是生态的,而且富有口袋。这就是要走的路!盘关镇派干部到佳溪村组帮助村民算账:自己种玉米,一亩地挣400多元,不算人工钱;合股一个合作社,一亩地每年保证400元,还可以在园区工作.
李晓雨也采取了试一试的态度,在家里的角落拿出7亩地试种。第一阶段刺梨效益前,每年400元标准的一亩地是保证分红的;第二阶段刺梨收益后,采用“保底分红二次分红”模式,利润按持股比例分配。园区占85%,农民占10%,村集体占5%;工作也有收入,平均每天有400人在公园工作。
2015年,尝到甜头的李晓雨干脆把家里20亩地全部转让给了合作社,他也从浙江回到了刺梨产业园工作。“每年土地出让金8000元,打工收入还是六七千元。”
拉长产业链条,开拓更大市场
前几天,嘉熙村村民任光伟几乎闲着。他每天早上7点开采,晚上7点回家。合作社采摘每斤3分钱,村民平均每天收入160元左右。
收入高的时候,任光伟既高兴又担心。他高兴的是,自己精心培育多年的果树终于迎来高产,分红在望;我担心的是接下来谁和怎么卖这么多水果。
“刺梨产业要稳步发展,必须与加工销售的整体产业链相协调。”聂德友说。
嘉熙村早就打出了“第一招”。2016年,国有企业蔡红集团入股村合作社,构建了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
在盘州刺梨研究中心生产车间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来回忙碌着。“目前,项目一期已建成,年生产能力20万吨。果汁、饮料、口服液、果脯、原汁、含片等8条生产线已安装投产。”车间副主任彭桂川介绍,生产研究中心于2017年开工建设,目前已有8个产品投放市场。二期工程建成后,年加工能力将达到50万吨。
产业研究中心也起了“先手棋”,成立了刺梨产业研究院,研发了更多的刺梨产品
2020年,佳西村刺梨产量3200吨,以每斤2元保价计算,产值近1300万元。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任光伟都觉得脚踏实地。“我们只是种得好。
不愁卖。”从贾西村起步,整个盘州市刺梨产业形成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全市刺梨全产业链投资超过60亿元。
农旅融合发展,夯实小康基础
2020年国庆节期间,近万名游客走进贾西村刺梨产业园,到果园游览采摘,再到加工厂参观生产线。仅一个黄金周,工厂就向游客卖出了近300万元的产品。
“不仅做农业,还要走农旅一体化发展道路;不仅让村民脱贫,还要稳步推进乡村振兴。”贾西村村支书龙涛说。贾西村山清水秀,刺梨产业发展起来后,村容村貌大变样,刺梨园区的机耕道、水池、旅游观光等基础设施越建越好,迎来了农旅融合发展的大好时机。
宏财集团在贾西村山脚下开发建设了九峰莲池景区,依托刺梨产业,打造集旅游观光、特色饮食、民宿体验等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基地。景区建设给贾西村发展旅游业“添了把火”。村民们纷纷搞起了农家乐。在外务工多年的村民王磊返乡创业,利用姐姐家的闲置房开起了农家乐,忙的时候每天接待50人左右,月收入一万多元。村民封舟柱两口子一个在景区做安保,一个在景区做保洁,夫妻俩一个月能收入4000元左右。
小刺梨造就了大产业。“春季赏花,秋季摘果,这刺梨可看、可吃、可卖,我们是真正稳稳走上了小康路。”龙涛对未来充满信心。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5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