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聊天,无意中听到一个卖刀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整天无所事事。他的父亲非常担心,决定为这个游手好闲的儿子找点事做。于是有一天,他把年轻人叫到身边,对他说:
“你不能整天闲着,或者做点小生意,爸爸会买单的。”
当这个年轻人想到这一点时,既然他的父亲这样说了,他就会做一些事情。他平时最喜欢泥塑,于是对父亲说:“我去隔壁镇子上的手艺人那里进一批泥塑回来卖吧”,父亲同意了,给了他一笔钱,让他去工匠那里买货。
经过一番仔细挑选,年轻人带回了很多自己喜欢的泥塑,希望能在明天的交易会上赚一笔。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一连开了好几个集市,年轻人的泥塑一件都没卖出去。他回去对爸爸说,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但是他的老爸却不这么认为。
原来在这些收藏的过程中,父亲一直在“偷偷观察”。他发现,当儿子在卖泥塑时,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
很多人来买泥塑的时候都会和儿子讨价还价,但是一旦讨价还价,儿子就不高兴了,因为这些泥塑都是从他最认可的工匠手里买的,其次这些也是他亲自挑选的。他非常喜欢每一个,他觉得砍价这种行为就是在贬低他的品味,于是就通通把人打发走了。
父亲又把儿子叫到身边,对他说:“不要再继续卖这些泥塑了。留下它们作为纪念,你告诉老爸你不喜欢什么东西。”."
年轻人想了想。他最不喜欢刀,所以他告诉他父亲他不喜欢刀。他的父亲拍了拍他的手,对他的儿子说:“完成了,那你就可以卖刀了。”
之后,他给儿子买了一批刀,去市场上卖。因此,没有以前的情况。儿子觉得价格差不多,就把刀随意卖了,只要不赔钱。奇怪的是,这个年轻人也慢慢开始做生意,有时他可以卖很好的价格。
当然,这个年轻人很困惑,于是他问父亲为什么他没有卖泥塑,却成功地卖了刀。他的父亲只回答他:“永远不要卖你喜欢的东西”,这个年轻人突然意识到是这样的。
这个故事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因为做生意是一个大学问题。怎么可能简单到不卖自己喜欢的产品?
范晓当然知道这一点,但在过去,知识量并不像现在这样大。在这就是一条很有用的生意经啊,,有人相信这种想法,更不用说过去了。
昨天写了一篇关于微信业务的文章。结果很多粉丝跟我抱怨他们买微信商务产品被骗的经历。其实我们回看微信业务,有多少人销售自己认同甚至亲自使用的产品?不要说你同意这和我上面讲的卖刀人的故事是一样的道理。
这也是我今天想和大家谈的话题:认同,在商业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在过去的商业时代,购买行为其实很简单。当物资短缺时,在产品毫无疑问是放在首位的,人们的需求大于供应,销售产品并不太困难;
进入零售时代时,材料突然变得极其丰富,市场上同类型产品激增。这时,位置成了主要因素,谁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谁就能争取到更多的优质渠道资源
/strong>,完成更多的销售业绩,同时也让品牌在商战的厮杀中突出重围;来到互联网时代,特别是新零售时代,渠道和信息的垄断全都被打破,人们的主动获取信息能力增强,伴随而来的是个体意识和个体价值的崛起,“人”成为了最重要的因素。
而人与人的交流和博弈过程中,决定大家是玩儿到一起,还是分道扬镳的,就是认同。
千万不要忽视“认同”的力量,就像故事中说的那个年轻人一样,他在卖泥塑的时候,因为有认同作为支撑,他不允许消费者砍价,因为没人想让自己的认同感打折,相反,现在来看,人们在购买自己认同的商品时,通常都不会砍价,“果粉”们觉得iPhone就应该比三星卖的贵、Nike的粉丝认为“AJ”系列的球鞋必须要比“椰子鞋”贵,因为这样才能体现出他们身为粉丝的尊贵感。

在这个逻辑之下,你会发现,产品本身的功能价值正在被弱化、传统的线下流量正在被线上流量瓜分,这正是以人为本的、基于认同所产生的一系列商业行为的变化,像喜茶、小米以及盒马鲜生这样的品牌,我们很难用一个行业、或是某一种渠道去定义他们,表面上看他们并没有聚焦在某一点,但是在“认同”的价值层面,却又做了最大程度的聚焦。
透过认同感,我们能收获什么样的启示呢?

首先,奸商们的好日子差不多要到头了,读过《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的小伙伴都知道,品牌与消费者实际上是一种博弈关系,而这种博弈关系分为单次博弈和多次博弈。
举个例子,火车站附近的快餐通常很难吃而且也很贵,因为他们知道,很多人都是旅客,可能一辈子就来这里吃一次饭,既然只吃一顿,那我何不“宰”你一次呢?这就叫单次博弈。
但是楼下小区的蔬菜水果店,却从来不敢卖烂掉的蔬菜水果,因为小区居民会经常来这里购买,店主为了让人来反复购买,就一定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这叫多次博弈。
比如有些被奸商坑过的粉丝朋友,他们在购买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建立起内心的认同感,往往都是抱着尝试的态度,可没想到在第一次接触后就受到了伤害,一个人受一次伤害可能对品牌还没有影响,但是当一千个人受到一千次伤害的时候,品牌就彻底失去了翻身的机会。
要知道,消费者购买产品并不意味购买过程的结束,而是下一次购买的开始。

其次,亚文化以及小众品牌的崛起将指日可待。
五年前,“二次元文化”在中国还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自嗨”,但是现在,随着A站、B站以及各种漫展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俨然冲进了主流视野,并且深受年轻群体的喜欢。
再比如以喜茶为代表的奶茶,从默默无闻到瞬间成为互联网爆款,也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崛起,他们看准了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锁定了他们个性、健康、有品位的追求,基于这些诉求打造各种对应的内容和线下活动,成功收获了这个群体的认同。
表面上看他们是在做产品,实际再往深处看,他们打造的是基于这个群体认同的生活方式,现在的企业动不动就把受众按照年龄来划分,实际上,品牌的用户群定位,不应该只看年龄,更要看用户认同什么样的价值观念,这才是小众能崛起的关键因素。

粉丝经济实际上是基于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而产生的强关联,过去是“得渠道者得天下”,现在是“得粉丝者得天下”,中国营销的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分销、流量到粉销,如今的粉丝经济和社群经济,其背后贯穿的是商业中“价值导向”和“以人为本”的商业本质回归。
比如最早的《罗辑思维》,就是粉丝经济和社群经济的先行者,当时罗胖打着“爱智求真”的大旗,吸引了无数对知识感兴趣、以及想要学习的年轻人,到现在,罗辑思维公众号已经有一千多万的粉丝,“得到APP”有两万多万的用户,这在中国,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啊。
再加上早年小米、雷神等品牌的成功,“认同感”正在逐渐被商家们所重视,未来的以粉丝和社群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必将成为主流。
不管你承不承认,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到来,认同,将是品牌最核心、最稳固的资产,“无认同、不下海”,在这个粉丝经济盛行的年代,企业需要走到时代的前端,凭借灵敏的反应和市场能力,收获人们的认同,进而一跃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