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临期食品超市加盟费多少,好特卖便利店加盟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侯炜|北京报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凡事都有一天,秋刀鱼会过期,肉酱会过期,甚至保鲜纸也会过期……”

这是著名导演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中的经典台词。

他可能没有想到的是,总让人觉得“时机到了”的临期食品,不仅获得了重生,还成为了资本青睐、人们想要进入的好生意。

精致省,精准锁定年轻人的钱袋

爷爷奶奶组织了一个小组去抢吃的,而小兄弟姐妹们则拼着顺序。

顾名思义,临时食品是指接近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

在北京年轻人喜欢的时尚打卡地标之一三里屯,临期食品已经成为年轻人手中的热门商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发现,与便利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事临时食品供应的HotMaxx中有不少年轻顾客。

货架上不仅有化妆品、面膜、洗漱用品等日化产品,还有各种饮料和零食。而且每个产品的价格标签上都标有醒目的经销商建议零售价——,但实际销售价格往往比标注价格低一两个百分点。

公开信息显示,临期商品专营店正以品牌化、连锁化的形式迅速遍布全国。例如,好卖自2019年以来已融资4轮。2021年3月,在天津成立的世辉邦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由唯一资本领投。2021年4月11日,南京主要销售临时商品的折扣超市潇湘生活宣布完成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由Joy Capital领投。

年轻人对临期美食的喜爱也是溢于言表:“100元可以买6瓶巴黎水、6瓶星巴克咖啡、1L进口果汁,哈哈,这个价格感觉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两名刚购物完的消费者告诉记者。

“我们的主要消费者是年轻人。与80后消费者相比,90后乃至更年轻的消费者是一个消费观念多元的群体。精致的消费主义在年轻人中盛行,这给我们带来了商机。年轻消费者有太多的物品可以消费,比如电子产品、名牌包包、潮流鞋,但他们不追求名牌。只要质量没问题,谨慎购物就是他们推崇和认可的一种聪明、精致、经济的生活方式。”大象人寿创始人兼CEO苏海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苏海辉认为,临终商品其实是一门古老的生意。品牌方和渠道经销商都有一套处理报废商品的做法,很多超市都会设置报废商品的货架。然而,随着新消费场景的构建,终端产品到达消费终端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年轻人获取新闻的渠道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强,所以尾部超市重组了价值链,匹配了新的需求,获得了新的生活。”苏海辉说。

百亿风口和与时间赛跑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按照行业通常产生至少1%的库存存款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显然,临时食品领域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出口,但从事临时食品能赚钱吗?

根据中国GB 7718—2011《预包装食品》

品标签通则》(以下简称《通则》)的规定,保质期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已经说明或不必说明的特有品质”。


国外对于保质期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根据国际法典委员会制定的《预包装食品标识法典通用标准》的规定,食品标签上应该标注“最短保存期”(Date of Minimum Durability)、“出售截止日期”(Sell-by-Date)、“此日期前最佳”(Best before)和“此日期前食用”(Use-by Date)。


目前,业内对于临期食品的界定,并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只有各省区市出台的相关地方性管理规定。


一位食品供应商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目前商超和电商平台通常会拒绝接收保质期过了2/3的国产食品和保质期过半的进口食品,个别商家的标准甚至更为严苛,要求商品的保质期要在1/3时间段之前。


“虽然这个行业没有明确规定,但是与时间赛跑的压力也很大,临期商品可售卖时间很短,行业拼的是资源和信息效率。”粟海辉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食品从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再到消费者手上,需要经过一系列流通环节,每一环节都顶着保质期的压力在赛跑。而临期食品由于被打上“即将到期的标签”,很容易造成库存积压,再经过层层传导,非常容易让临期零售商们变成“接盘侠”。抗风险能力弱,也是这个行业一直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竞争环境和国外完全不一样,现在临期食品从烫手山芋变身为市场新宠,行业貌似不看规模、没有门槛,很容易进入,但更容易砸在手里。而且,只要是一门好生意,就有无数的资本和创业者涌进来。现在业内做临期超市的越来越多,根本没有时间慢慢去做。所以我们也在尝试,希望通过供应链利益的重新分配来为企业找到新出路。”粟海辉透露,他们计划第一个阶段做临期尾货,用品牌商品天然价格低的优势作为切口吸引消费者;第二个阶段则要加入很多工厂货,“这也是我们未来的方向”。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13期)


2021年第13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