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九月十一日电(记者题:吉林辽源:一双小袜子演绎老工业转型之路)
新华社记者孟
因煤而生,因煤而衰。从“东北小上海”到“落后生活”,吉林省辽源市几十年来浮沉不断。
寻找替代产业,从代工到品牌创建再到智能化发展,成为中国棉袜之乡,一双小袜子诠释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
从经济“落后生”到转型求突破
20世纪60年代,辽源不仅煤矿丰富,而且是中国最早开发电视和洗衣机的城市之一。纺织业发达,人们穿着时尚,被称为“东北小上海”。
上世纪90年代,只剩下不到1000万吨的残煤待回收,城市因资源枯竭损失惨重。10多年来,经济增长率一直徘徊在2%-4%之间。“我过去去过的地方,说起当煤矿工人,那是最自豪的,但后来,煤矿工人似乎等同于‘贫困’。”50岁的工人孙鹏说。
2008年,辽源被列为中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寻找替代产业成为重要课题。辽源根据当地传统和优势产业,以纺织业为目标,形成了东北袜业产业园。
成立之初,园区只有40家设备落后的小型车间企业。为了尽快站稳脚跟,园区定位于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做代工工作,积累客户和资本。杨晓燕的企业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刚开始创业很难,因为没有人气的客户很少主动上门,我们需要用袜子跑客户。”她说。
在大批量生产、低成本胜利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时代,园区企业通过敲开客户的大门,为发展积累了第一盆黄金。
从粗放代工到创新品牌
产品单一,附加值低,销售不灵活.渐渐地,代工经营的弊端不断显现。杨晓燕等人告诉记者,由于大多数企业靠别人吃饭,一旦市场发生变化或客户终止合作,企业将立即受到重创。
“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拥有自己的核心品牌。”东北袜业产业园副总经理朱桂新说,“这也是最需要人才的阶段。园区面向的是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大学生。”
在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下,园区招募一批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为每个团队提供20万创业资金支持其开设网店,聘请专家提供业务培训,搭建渠道平台,鼓励其通过电商平台创新产品、打造品牌。
像折花一样折袜子,用精美的礼盒包装成喜糖等款式。孙的袜子在网上卖过,被很多同行效仿。今年,他别出心裁,在袜子上加了小饰品,成了网络上的“爆款”。“袜子的趋势期最多是四分之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被市场淘汰。”他说。
袜子产业园R&D中心负责人温泉告诉记者,R&D中心负责为企业提供最前沿的袜子信息,这里改良开发的袜子有一万多种。苗栗创办的伊利袜业,利用纳米材料生产出成本高达100元的自有品牌袜子,五分之三的产品出口欧美,瞄准高端市场。
从传统制造业到现代智造业
为进一步拓展渠道,2013年电商园区正式投入运营,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阿里巴巴签署合作协议,建立辽源产业带,围绕辽源特色产业实现线上批发。向异袜业的肖恩是园区招募的第一批创业大学生。从最初的传统代工到经营三家袜子网店,日销售额已经突破6000元。
园区电商渠道发展迅速,基本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半壁江山
闪电供应的背后是完整的产业链支撑。园区拥有纺纱、染色、织造、包装等全流程产业。东北袜业产业园副总经理李秀芬表示,传统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袜业产业园从供给侧降低了成本。通过技术创新,袜子行业的所有编织工艺都实现了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未来将有更多的机器取代人工。
袜子花园每天有近800万双棉袜在全球流动,60%的NBA现役球员都穿着辽源生产的袜子。今年园区预计年产量32亿对,产值已突破100亿。
“东北袜子园的产业发展模式非常令人振奋,为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很大的启示。”吉林大学商学院战略与运营管理系教授张金山说。